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摘要】: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部门为促进社会系统的和谐运行与良性发展,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管理对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正常运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任何国家,一个稳定的、和谐的与发展的社会都离不开有效的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机制是社会管理有效实施的保证,有效的社会管理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稳定、有序、和谐的保证。
进入21世纪,全球化已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融入全球化的速度加快,然而,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在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达1000~3000美元,是一个经济起飞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既充满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的挑战的时期。而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随着参与全球化广度和深度的加强,一方面全球化为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全球化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010年我国GDP增长到397983亿元,是1978年的108倍。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发育,为实现社会管理的多元参与提供了条件。同时,全球化促使我国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的快速转变,实现了“政社分开”,逐步将应由社会进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全球化也给我国社会管理带来了挑战。全球化使我国的社会转型加快,使我国进入了风险社会,面临着众多社会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旧制度已不在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制度的需求以及制度转型过程中旧制度消失,而新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而发生的制度风险;因为融入全球化进程加快,与各国之间的经贸依存性加强,承受着更多的因世界经济波动而带来的经济风险;由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带来的失业增加,过于重视市场分配而带来的贫富不均等社会风险;由于对经济增长的过于追求,使得国内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只重视对资源的利用,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责任而带来的生态风险。全球化加快了社会转型,促使社会的异质性增强,社会分化加剧,社会控制的难度加大,随之而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原来的社会整合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对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由于社会快速转型带来了社会组织的分化,“单位制”在逐步弱化,社会进一步“原子化”、“碎片化”;社会异质化衍生出了不同的利益群体,社会利益分化严重,造成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由于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地域之间过度分化,地区发展差距在扩大;由于全球化融入和社会转型造成的文化价值领域的过度分化,使社会文化价值整合的难度加大。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变化,使得原来的社会管理机制不能实现对社会的有效调控和整合,需要建立新的社会管理机制,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发育、政府职能转变为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了现实基础,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管理的参与机制、整合机制、调控机制和预警机制,实现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长期以来,政府是我国社会管理的唯一社会治理主体,但随着公民社会的发育和社会发展对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的需要,社会管理主体需要实现从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的转变,并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和管理机制,优化社会参与的制度环境,拓宽社会参与的渠道,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要创新社会整合机制,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使社会成员能公平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到安全网,起到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协调器的作用;正确理解和尊重文化价值的多元化趋势,辩证对待文化全球化,充分利用社会文化价值整合作用。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效的社会调控,建立起充分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拓宽社会表达的渠道,使社会成员的意见和利益诉求得到表达;通过社会回应机制做到政府的号召、倡议有响应,公民、社会组织的诉求有回声,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通过建立社会矛盾应急机制,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通过科学的社会预警机制,对社会发展中社会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进行的评价、预测,以发现社会发展中的不良因素,并争取将这些不良因素消灭在其萌芽状态和酝酿阶段,防止其对社会的良性运行构成不良影响。通过预警及时化解社会矛盾,遏制不和谐因素的产生,有效处理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保证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