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郑赛莹  
【摘要】:人才资源与人力资源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并不完全相同,二者所包含的范畴存在一定差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力资源被视为最积极的生产要素。经济主体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了自然资源等物的要素资源。劳动力要素在没有进入生产过程之前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人力资源,如果被投入生产过程为价值增值服务,则称之为人力资本。但是并非所有的劳动力都可以称之为人才,也就是说并非所有人力资源都可以称为人才资源。人才是劳动力之中较为杰出的人,相应地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层次较高的部分。 与东南沿海城市及内陆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程度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是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不足。吉林省既是农业大省,也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吉林省未来发展最大动力必将来自于人才资源的建设。人才资源观念的转变、人才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是吉林省发挥农业和工业优势的基本前提。吉林省要想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必须要拥有一定数量结构合理、有市场意识的高级人才,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于人才,特别是作为国家和企业宝贵财富的高技能人才。掌握世界领先科技成果和先进科学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在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国家技术竞争实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能否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吉林经济腾飞的关键之所在。但是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培育基地,之所以没有在经济增长中体现其应有的实力,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吉林省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吉林省的人才资源,特别是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不匹配,现已逐渐成为制约吉林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和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的瓶颈,也不能适应振兴吉林经济的要求。总体来说,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首先,对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认识不足。由于吉林省是经济欠发达的老工业基地,在传统观念中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职教,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一提到人才,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专家、学者、工程师及各类管理人员,不约而同地把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排除在“人才”之外。认为只有正规的、甚至是名牌的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取得更高学历的毕业生才是真正的人才,而对真正拥有高超手艺的高技能人才认识不够。有的企业在招聘时只重学历,宁愿花高薪招聘博士、硕士,也不愿意付给高技能人才适当的薪水。 其次,相关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户籍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无疑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原有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劳动力统一市场的形成,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主要集中于城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非公企业的职工,而城镇大部分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的职工、农民工等并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全社会只是一部分人在享受社会保障的待遇,还有许多人并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所带来的好处。此外,系统的、综合性的人才法律法规及对人才的评价、开发、使用及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性较强的法律法规则有所欠缺。 再次,现行教育模式不能为吉林省聚集足够的人才资源。近年来,吉林省的教育投入虽已有所改善,但是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还是远远落后于其它发达省市。高校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严重脱钩。高等学校的所设置的专业及课程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致使学校的学科建设跟不上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过分强调“强才”教育,重学科理论、忽视对学生技能、技术培养与实践的现象,这就造成大批学生理论十足、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根本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最后,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由于大中城市的经济状况明显优于中小城市及偏远农村的地方经济,城镇地区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远远要高于农村地区。这种状况决定了即使是城市特别是长春、吉林等大中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也要比吉林省偏远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高。这就使来自省内偏远农村的农民工即使在长春、吉林地区拿最低工资,也比在家乡收入高,也就造成了人力资源大量地涌向长春、吉林等地,而这其中不乏有拥有先进科学技术及其它先进技能的优秀人才。吉林省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极具中国传统经济特点的封闭、分散的小生产农业经济,经济发达程度远远不能和发达省份相比。这就造成吉林省除了具有稳定收入的行政事业单位之外,其它职业则并不景气。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相对稳定的薪金收入导致但凡认为自己有一些能力能够被称之为人才的从业者不惜一切代价要进入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进行工作。而吉林省的生产企业或服务性企业则后继无人,形成职业空白。职业景气差异导致人才资源的职业分布不均。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不是一个线性问题,而是一项综合工程。要想解决好吉林省的人才资源开发问题,应全面地思考上述四个方面,综合审视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所遇到的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把解决好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的各方面措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快地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积聚足够的人才资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远忠;略论加快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J];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11期
2 曾建权;;粤台人才资源开发比较及合作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年01期
3 王通讯;人才资源开发的规律[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童心;法国的人才资源开发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1999年01期
5 王成胜;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开发探析[J];继续教育与人事;2000年02期
6 肖瑞华;;对未来五年我省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J];青海学刊;2002年03期
7 朱云杰;论人才资源开发的几个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8 李集贤,郭晓海,林丽英;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我省部分国有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状况的调查[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4期
9 杨建平,丁振明;关键所在──江苏省南通市乡镇企业人才资源开发调查报告[J];北京成人教育;1999年09期
10 张志海;当今世界人力与人才资源开发战略[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11 阴庆寿;山区人才资源开发[J];人才开发;2001年09期
12 金涛 ,春生;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资源——第二届中国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研讨会专题[J];现代企业教育;2002年11期
13 韦钦云;;实施“四项工程” 推进山东人才资源开发[J];党员干部之友;2003年02期
14 旷勇;浅析公共行政人才资源开发[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5 张莉;王霞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观[J];沧桑;2006年02期
16 赵子涛;;转型背景下的人才资源聚集分析[J];领导科学;2009年17期
17 杨沛源;陈成;;当前贵州人才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理论与当代;2009年11期
18 张学武;;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才资源开发条例(草案)》的说明[J];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9年03期
19 大葆;羽彤;;企业要重视人才资源开发[J];中国职工教育;2010年06期
20 本刊评论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铁英;;新世纪初我国人才资源开发趋势刍议[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林甫肄;;论海口城建人才资源开发[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3 麦珠丹;;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步伐 迎接市场开放挑战[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4 王克学;;浅谈人才资源开发与城市经济发展[A];新世纪人才战略研究——黑龙江省人才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张成辉;;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人才资源开发[A];新世纪人才战略研究——黑龙江省人才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胡向晨;武根启;;浅谈人才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的协调发展——以沧州市为例[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7 ;后记[A];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3年
8 刘菲;;对毕节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思考[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4年
9 孙欲声;;论高智力老龄人才资源开发[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赵凤敏;;创造力:青年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A];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1)[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见得;人才资源开发有效对策基础理论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2 荣志远;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宋全征;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D];上海体育学院;2002年
4 秦剑军;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高雪峰;我国体育系统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6 周万生;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黄爱华;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江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刘赟;人才竞争与山东省人才战略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吴长春;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人才强国战略[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松涛;“入世”后我国的人才资源开发[D];郑州大学;2003年
2 张秀明;白银市人才资源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黄雳;湖北省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刘日;鞍钢人才资源状况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5 李俊杰;论邓小平的人才观与西部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钟晶;人才资源浪费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王华;知识管理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姚锐;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何庚文;论邓小平人才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王政爱;新疆兵团农一师人才资源开发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桂荣(作者单位为太原市妇女儿童培训中心);树立人力资源理念 加快人才资源开发[N];山西政协报;2006年
2 记者 刘琴陈坤 实习生 陆大春;中国-东盟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广西基地揭牌[N];广西日报;2007年
3 ;全省人才资源开发专题研讨班圆满结束[N];青海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段智民 程晓红;我区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力度[N];西藏日报;2001年
5 人事部副部长 舒惠国;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N];中国民族报;2001年
6 王京文;如何提高区域人才资源开发效能[N];中国人事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向志强;人才资源开发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助推器”[N];经济参考报;2007年
8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 张运华;发挥统战优势 促进人才资源开发[N];常德日报;2011年
9 记者 邵华;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推进人才资源开发[N];喀什日报(汉);2008年
10 马萍;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将延伸至非公有制经济领域[N];中国企业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