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执政合法性的建构

韩晓春  
【摘要】:合法性问题是政党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执政党执政和实现有效治理的根基。政党在掌握了国家政权后,就必然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寻求执政的合理资源,即执政合法性。执政合法性的实现最终要依靠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建构,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而变化。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局部执政时期之一,中共极为重视执政合法性建设,并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获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成功建构了其执政的合法性。本文将对合法性、执政合法性、执政合法性的基础等理论问题进行阐述,对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执政合法性的建构予以分析,概括了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执政合法性建构的历史意义,以及对于今天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的现实启示。 论文主体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执政合法性的理论分析。首先,合法性和执政合法性的内涵分析。国外关于执政合法性的观点分为经验主义范式和规范主义范式两种流派。经验主义范式强调的是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统治的认同和信任的事实性问题;规范主义范式强调的是政治统治符合客观标准的价值性问题。国内关于执政合法性问题的研究是通过结合国外两大流派的研究方法,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合法性问题,即合法性实质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从理性认识出发对现行政治系统自愿的认可、支持、维护、服从。其次,执政合法性的基础。随着执政环境的变化,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合法性基础是系统化、多元化的,执政党应从意识形态基础、执政绩效基础、法理基础等方面建构,从而保证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 第二部分: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执政合法性的建构。中共对执政合法性的建构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是政党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建构执政合法性的思想基础。通过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以及通过各类学校对群众进行政治教育等意识形态方面的灌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的革命实践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同,增强了中共的执政合法性。第二,加强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建构党执政合法性的绩效基础。加强经济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工作的第一位、鼓励发展民营、私营工业、积极发展商业、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这些措施,改善了人民生活,支援了抗战,进一步增强了执政合法性。第三,进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建构党执政合法性的法理基础。中共通过实行参议会制度、建立三三制政权、建立广泛的民主监督机制等实践,使边区广大群众真正享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陕甘宁边区政权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支持和拥护,增强了中共的执政合法性。 第三部分: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执政合法性建构的历史意义。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执政实践虽然不长,但在抗日战争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意义重大而深远。第一,推动了边区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中共在执政期间,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民主政治长足发展,形成了民主规范、廉洁高效的政权系统;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各界文艺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表现方式,歌颂了军民群众的优秀作风,并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奠定了中共在边区执政的坚实基础。中共领导陕甘宁边区军民进行的意识形态建设、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等,为党在边区执政奠定了思想基础、物质基础、法理基础及群众基础,同时也为党在全国范围的执政奠定了基础,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第三,保证了边区政权的巩固。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成功执政实践,顺应了民意,得到了民心,向全国人民树立了为人民谋福利、勤政为民的印象,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了边区的政权建设,保障了边区政权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四部分: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执政合法性建构的现实启示。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对执政合法性的建构虽然发生于70多年前,且党处于局部执政时期,但在执政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建设、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等,对于我们今天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条件下,维护党的执政合法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仍能提供重要的启示。第一,执政党要重视执政合法性问题。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执政合法性的建构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中共始终高度关注执政合法性问题,并深入了解民众,集中民众的利益,获得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在当今中国共产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必须高度重视执政合法性问题,同时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开发、丰富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第二,执政党要增强执政意识。意识形态对执政合法性的建构意义重大,在现今要继续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党执政合法性的维护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先进的执政理念,贯彻和落实科学的执政方略,建立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党执政合法性的信仰作用。第三,执政党要重视经济建设。经济利益的满足,是党赢得执政合法性的重要物质条件。在今天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的条件下,党要承担起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增加经济总量,建立以科学技术为主的创新型国家,才能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党的执政合法性。第四,执政党要坚持和发扬民主。中共在陕甘宁边区时期进行的民主政治建设,维护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塑造了法理性的合法性统治。为此,在当今中共全面执政条件下,为了维护党的合法性,就要继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党民主执政的制度和机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正艳;;试论当前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与提升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关系[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年11期
2 程珂;张本效;雷家军;;七届二中全会前后党对执政合法性的构建[J];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吴永生;执政合法性的重塑: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吴海平;;显著的执政绩效: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合法性构建的基础[J];传承;2009年04期
5 张玉冰;;试论邓小平关于党执政合法性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吴怀友;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问题研究述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7期
7 吴怀友;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问题研究述评[J];求实;2004年09期
8 张书林;;“两个选择”与党的执政合法性[J];新东方;2006年04期
9 程浩;;党的执政合法性的转型及其路径选择[J];领导之友;2011年07期
10 温乐群;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战略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1 韩晓春;陈松友;;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执政合法性的建构[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12 何明;论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与执政道德建设[J];求实;2004年10期
13 曹先磊;;政党伦理: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石[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4 元北;;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5 孙甫存;;合法性与历史使命的变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与历史使命的变迁[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6 宋晓东;;政党执政合法性及其基础[J];知识经济;2010年10期
17 陈大柴;要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必须走民主法制道路[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8 陈亚杰;从中共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资源及其现状看“三个代表”的提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05期
19 李英田;合法性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启示[J];长江论坛;2004年06期
20 倪先敏;;公民社会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构建[J];学术论坛;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少情;杨景明;;陈云关于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思考[A];闪烁真理光辉的思想宝藏——上海市党校系统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袁新华;刘孝云;;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资源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付克义;;增强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意识形态和执政绩效[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4 龚廷泰;;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法哲学思考[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5 贺龙栋;;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政治学分析[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6 赵静;;关于邓小平政治合法性理论的思考[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7 郝宇青;;论中共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再生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上官酒瑞;;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转型、危机与重构[A];山西省政治学会纪念建党85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孙存良;;政治挂帅: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构建[A];“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21世纪初政党发展与变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高放;;苏共怎样取得而又丧失执政的合法性[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彦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执政基础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贾小明;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3 孙景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晖;执政党的群众基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中源;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多维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茆素琼;合法性视阈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熊辉;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胡小君;执政党与当代中国选举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10 李隆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县级政府管理研究(1937-1945)[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晓春;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执政合法性的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2 龚浩亮;建国初期中共执政合法性的建构及启示[D];河南大学;2010年
3 成为杰;执政合法性的三个维度:利益、权力、权利[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刘艳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巩固的政治文化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佃亮;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政治学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6 贝洪英;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执政合法性资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玉君;执政合法性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静;毛泽东的执政合法性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兰州大学;2008年
9 王辉森;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的建设与路径选择[D];苏州大学;2005年
10 马春海;斯大林时期苏共执政合法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研究员 蒋京议;执政合法性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基础[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2 广安区委党校 刘凉屏;党的先进性是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N];广安日报;2006年
3 叶绿林;要重视利益分化条件下党执政合法性基础的巩固[N];闽东日报;2010年
4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陈挥;警惕“淡化”和“钝化”群众路线[N];解放日报;2010年
5 武汉市青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李怀军;用执政为民来塑造形象[N];湖北日报;2006年
6 本报特派记者 杨圣泉;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雏形[N];重庆商报;2005年
7 马建国;毛泽东与陕甘宁边区的反迷信斗争(待续)[N];大众科技报;2001年
8 马建国;毛泽东与陕甘宁边区的反迷信斗争[N];大众科技报;2001年
9 记者 蒋安杰 杨傲多;借鉴陕甘宁边区经验创建刑事和解制度[N];法制日报;2007年
10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下)[N];人民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