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Isa-H1基因在玉米中遗传转化的研究
【摘要】: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成熟期存在一种灾害,即遇到阴雨天气,穗上发芽,称之为穗发芽(PHS)。穗发芽能够导致玉米品质下降。大麦α-淀粉酶抑蛋白(BASI),可有效抑制α-淀粉酶活性,在小麦遗传背景中表达可改善淀粉品质和增加穗发芽抗性。所以本研究克隆了α-淀粉酶抑制蛋白基因Isa-H1和大麦胚乳特异启动子Horp,构建了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Horp-Isa-H1。建立了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并通过农杆菌介导和花粉管转化的方法将其转入骨干玉米自交系。取得进展如下:
用PCR方法扩增Horp和Isa-H1全长,测序后将Horp、Isa-H1连接到切除35S和GUS基因的pCAMBIA3301载体上,最后获得植物表达载体pHorp-Isa-H1。在玉米遗传转化中,由于基因型限制,作为转化受体的自交系较少。本实验
从40个玉米自交系中筛选出优良玉米自交系Y412、Y423作为受体材料。发现这两个材料的幼胚均可大量高效的诱导出玉米体细胞胚胎,而且诱导出的体胚能够长时间继代无限繁殖,无外源激素调控就可两极同时分化以及分化率和成苗率极高等特点。
将构建好的植物表达载体pHorp-Isa-H1转化到农杆菌EHA105中,对玉米愈伤进行转化,PPT筛选抗性愈伤并分化成苗。对抗性植株进行了PCR分子检测,获得了13株转基因植株。
在转化受体系统选择时,发现玉米的茎节,离体培养具有双极性,能够快速成长为完整植株。随机选取了5个优良玉米自交系,对其进行了重复试验,结果证明此方法不存在基因型限制,转化周期也大大缩短,为玉米的遗传转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受体系统。实验还直接对玉米的幼胚进行了转化试验。选取2个玉米自交系的幼胚,进行农杆菌侵染,结果发现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抗性苗成苗率高,克服了玉米遗传转化过程中基因型障碍问题,加快了玉米转基因研究进程。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将构建好的植物表达载体pHorp- Isa-H1转入玉米自交系,并成功获得了12株T0代转基因植株。将T0代种子以穗为单位收获后,提取了T1代胚乳DNA进行了PCR检测,结果显示,55%的T1种子都含有外源的目的基因,目前已获得T2代种子。
|
|
|
|
1 |
;新的多穗玉米热[J];辽宁农业科学;1976年Z2期 |
2 |
罗畔池,刘克明,杨明一;玉米品种小斑病抗性鉴定[J];中国种业;1983年01期 |
3 |
菊;;国内最好的高赖氨酸玉米品种——中单206[J];种子科技;1986年02期 |
4 |
王海峰;;竖叶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1992年02期 |
5 |
张良华;苗国平;;紧凑型玉米品种掖单13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最佳配合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93年05期 |
6 |
张玉宝,王润霞,王秀文;粮草型玉米品种试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4年08期 |
7 |
马秉元,李亚玲,龙书生,李多川;陕西省玉米品种抗病性研究进展与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1997年05期 |
8 |
张建益,王天明,杨兰英;目前影响我省玉米品种更新更换的问题与对策[J];种子科技;1998年06期 |
9 |
李如平;;加大科技力度 实现玉米增产[J];农家科技;1999年01期 |
10 |
隋文志,卢林纲,钟鄂荣,唐颖,卢明锋,王焱,林琳,李久蒂,李永兴;玉米品种和氮肥对联合固氮工程菌Enterobacter gergoviae-7接种效应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0年03期 |
11 |
王宏伟,解立杰,张胜;优质高产抗病玉米品种DK656[J];种子;2002年03期 |
12 |
乔东明;优良玉米品种——濮单6号[J];天津农林科技;2004年06期 |
13 |
张凤磐;四密25玉米品种[J];吉林农业;2005年04期 |
14 |
黄自林,李文勤;玉米霜冻后补种试验效果调查[J];宁夏农林科技;2005年05期 |
15 |
许崇香;王红霞;左淑珍;王玲苹;徐建文;;中早熟玉米品种淀粉积累规律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5年04期 |
16 |
;我国农业专家为玉米创建“指纹”[J];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5年01期 |
17 |
王艳芳;李红;张立军;马兴林;关义新;;春玉米籽粒灌浆期IAA对淀粉积累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6年03期 |
18 |
杜学林;邢光耀;;不同玉米品种对弯孢霉叶斑病的抗病性研究[J];玉米科学;2006年03期 |
19 |
张振文;李开绵;许瑞丽;;灰关联聚类法在玉米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热带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
20 |
邢光耀;杜学林;魏广太;;不同玉米品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规律[J];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