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肿瘤位置对手术切除的影响及手术方式的临床分析
【摘要】:原发性肝癌指发生于肝脏实质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以下简称肝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世界肿瘤致死病因中居第四位,且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肝癌常伴有多种局部及全身症状,患者预后差。时至今日,对肝癌的治疗已形成了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多种其他治疗方法如肝动脉化疗栓塞、无水酒精注射、射频热凝固、微波治疗、氩氦刀冷冻治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而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治疗手段。
研究表明肝切除手术中出血量与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术后残余肝脏细胞再生的重要因素。如何在不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避免肝内血行转移的同时有效控制术中出血,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肝功能恢复及肝细胞再生是目前肝脏外科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血流阻断技术是以肝脏的血管解剖为基础,选择性的控制入肝血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中断面出血。如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半肝血流完全阻断法等。但因肝脏血量丰富、血管分支复杂、组织脆弱,阻断门静脉及肝动脉入肝血流后,术中仍有出血发生,影响患者恢复。本文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比不同肝叶手术及不同血流阻断方式对手术进程及术后短期恢复情况的影响,为术中选择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准备提供参考。
目的:回顾性研究肝癌切除术中肿瘤发生部位及血流阻断方式对手术进程和术后恢复的影响,为术中选择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准备提供参考。
方法:对吉林大学普通外科疾病诊疗中心从2008年8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并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回报符合原发性肝癌的5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成左半肝组(n=20)和右半肝组(n=33)。以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1、3、7天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及胆碱酯酶情况为参考指标,分别比较不同血流阻断方法及肿瘤所在半肝位置不同对手术及术后的影响。数据结果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其中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不同组间,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术前Child-Pugh评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术中应用第一肝门血流阻断,左半肝组与右半肝组间术后第3天、第7天总胆红素存在差异(p0.05);应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右半肝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左半肝组明显延长(p0.05);应用局部血流阻断法,右半肝组输血量较大(p0.05),两组间术后第7天总胆红素存在差异(p0.05)。左半肝组右半肝组间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在局部肝血流阻断法、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和半肝血流阻断法三种阻断方式的对比中,肿瘤位于右半肝时手术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直径、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周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胆碱酯酶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位于不同半肝的原发性肝癌在肝切除手术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方面存在差异:肿瘤位于右半肝,应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行手术切除时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应用局部血流阻断输血量大,右半肝术后总胆红素水平高于左半肝;应用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术后总胆红素水品可能存在差异。在充分做好围手术期的准备,患者一般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术中根据实际解剖关系、肿瘤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手术切除都是安全的,不同的血管阻断方法对手术及术后短期恢复的影响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