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储层微观剩余油分析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

孙先达  
【摘要】:本文针对微观剩余油分析,开发研制了冷冻制片、荧光显微镜剩余油分析、激光共聚焦乳化油和剩余油分析配套技术,实现了保持岩心样品孔隙结构内油、水、岩原始状态的制备要求;通过优化光路系统后的荧光显微镜,使油水界面区分清晰,分辨率提高10倍以上;通过自主设计开发的剩余油分析软件实现了对油水比、剩余油类型和分布状态、剩余油含量等参数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激光共聚焦分波段检测和多层断层扫描,实现了对孔隙内微观剩余油三维检测、量化识别原油轻重比以及不同原油组份与岩石表面粘土矿物的接触关系、三元复合驱后原油乳化程度与微观剩余油分布的关系。以上技术申报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撰写三项企业标准(均为第一完成人) 采用以上研发的新技术,以大庆长垣萨北-北二区中高渗和榆树林区低-特低渗砂岩储层为应用研究目标区,进行大量分析测试。详细研究了储层孔渗特征、孔隙中粘土矿物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原油的乳化特征,对高渗和低-特低渗储层中微观剩余油类型进行详细分类。根据目标区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建立孔隙尺度数学模型,模拟不同配位数样品的孔隙内流体速度场变化和剩余油分布关系。揭示了油层不同水洗程度与剩余油类型、孔隙结构与剩余油类型、孔隙结构与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水洗程度与粘土矿物、粘土矿物与剩余油类型、水洗程度与原油轻重比、原油乳化程度与剩余油和采收率的关系。 激光共聚焦剩余油分析和冷冻制片荧光显微镜分析技术是剩余油研究的重要新技术手段,适用于从高孔渗到特低孔渗的不同类型储层中剩余油的研究,在大庆油田代表性区块中应用效果明显,因此预计在其它油田开发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新仿,张士诚,郎兆新;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的分形研究[J];中国矿业;2003年09期
2 马新仿,张士诚,郎兆新;用分形方法研究水驱前后岩石的孔隙结构[J];新疆石油地质;2003年03期
3 黄书先,张超谟;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李利;牛强;杜焕福;邓美寅;;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盐22地区沙四段砂砾岩体储层微观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9期
5 李潮流;周灿灿;李霞;胡法龙;张莉;王伟俊;;一种评价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的新方法及其应用(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0年03期
6 张红松;刘振启;关绍康;;等离子喷涂纳米与微米YSZ热障涂层的孔隙结构比较[J];表面技术;2010年05期
7 邱介山;郭树才;;煤制碳分子筛[J];煤化工;1990年02期
8 张庭辉;克拉玛依油田砾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分类评价[J];新疆石油地质;1991年01期
9 黄琳;刘皓;;煤孔隙结构的测量[J];煤炭分析及利用;1995年03期
10 梁占刚,何榕,陈群,徐旭常;CaO高温脱硫过程数值计算[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年19期
11 罗钊明;王慧;刘平安;曾令可;;多孔陶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陶瓷;2006年03期
12 胡志明;把智波;熊伟;高树生;罗蓉;;低渗透油藏微观孔隙结构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3 杨侃;陆现彩;刘显东;侯庆锋;;基于探针气体吸附等温线的矿物材料表征技术:Ⅱ.多孔材料的孔隙结构[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6年04期
14 诸葛月英;胡涛;周慧;刘萍;;留西构造带储层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3期
15 文慧俭;闫林;姜福聪;杨晶霞;;低孔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6 李梅;陈红兵;黄小平;;用岩石导电效率理论来说明低孔渗储层孔隙结构对m指数的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1期
17 孙怡;;成藏动力对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2期
18 杨健龙;张宁生;武凯;李春花;郭平平;;信息融合技术在地层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7年03期
19 林倩;罗新兵;杨文渊;张菊;高轶群;;用于低度白酒的活性炭孔隙结构及表面化学性质的分析与表征[J];酿酒科技;2007年08期
20 涂文懋;唐浩奎;丁洁;;氧化剂对柔性石墨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J];炭素;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罗荣;;黄土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与湿陷性关系的探讨[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李伯琼;李志强;陆兴;;孔隙结构对多孔钛耐蚀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5分册)[C];2010年
3 王学武;杨正明;齐亚东;李海波;熊生春;;利用核磁共振研究特低渗透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唐志远;孙赞东;魏建新;;基于物理模型的溶蚀孔洞型储层非均质性AVO/AVA反演研究[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白武明;王中言;方华;伍向阳;;砂岩孔隙结构及其同孔隙度、渗透率的关系[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6 张荻楠;;特低渗透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水分布的影响[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孙宏智;;沉积微相与储集层孔隙结构关系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张建华;张金喜;刘英;;不同含气量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9 孙晗森;罗陶涛;;基于压汞毛细管压力曲线的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元中;孟英峰;;非均质多孔介质孔隙结构与声波速度的关系[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先达;储层微观剩余油分析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芳;盐水层二氧化碳封存机理与地质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黄玉龙;松辽盆地白垩系营城组火山岩有效储层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启立;石墨多孔介质成孔逾渗机理及渗透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陶高梁;岩土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研究及其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新铭;石墨泡沫制备及导热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武志德;考虑渗流及时间效应的层状盐岩溶腔稳定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张海涛;苏里格地区有效储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韩文梅;岩石摩擦滑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10 文浩;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元伟;大庆油田北二西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2 汪晓敏;榆树林油田升382井区扶杨油层沉积微相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3 蒋正中;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在土库曼斯坦碳酸盐岩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郭书生;涠洲11-1油田射孔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高亮;盆内低隆起区扇三角洲沉积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6 牛会玲;黄家场—隆昌地区嘉五~1~雷一~1段碳酸盐岩储层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真;酒东营尔凹陷白垩系砂泥岩储层测井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宋力;葡萄花油田葡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刘增;东辛油田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解释评价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10 刘盈斐;多孔隙生态护岸的实验分析与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秀红;新型测试技术问世[N];中国矿业报;2005年
2 通讯员 吕德群 东方;2.8吨水换来1吨油[N];巴音郭楞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新民;大场面何以快速形成[N];中国石油报;2011年
4 菏泽学院化学化工系 黄英雄;几种污水处理的材质[N];菏泽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李祖诗;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有效手段[N];中国石化报;2007年
6 涂兴万;辨析非均质 开发求高效[N];中国石化报;2010年
7 江其勤;永不满足 奋力前行[N];中国石化报;2003年
8 张海霞 张英芹;石勘院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中国石化报;2007年
9 骆建珍;果园秋季深翻效果好[N];陕西科技报;2006年
10 记者李东 特约记者高向东;塔里木英买2区块实现高效开发[N];中国石油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