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鼠盆底肌胚胎解剖结构的研究
【摘要】:盆底肌,即盆底肌肉,是指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这一肌肉群维持盆腔器官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然而目前对于盆底肌结构、各肌肉分界及胚胎发育来源等问题仍存在争议。诸多文献[1-4]中提出如果对盆底肌胚胎结构演变过程进一步探讨,将有助于其复杂结构的理解。对盆底肌胚胎形成过程的了解,将是对其解剖结构、功能进一步探索的基石。
因此本文应用Wistar胎鼠为研究对象,以Myogenin作为胚胎期骨骼肌肌前体的标志物研究发育中的横纹肌肌元素,连续动态观察Wistar大鼠胚胎期盆底骨骼肌的结构变化过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Myogenin蛋白在大鼠胚胎盆底骨骼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以α-平滑肌肌动蛋白作为胚胎期肠道平滑肌的特异性标志物探测发育中的平滑肌肌元素,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α-SMA蛋白在大鼠胚胎原始肛门内括约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大鼠盆底肌的胚胎期结构及形态发生发育过程。
研究发现:(1)在盆底横纹肌复合体发生区,在E15以前,未发现Myogenin阳性细胞。E15时,在球海绵体肌前体的背侧方、尾沟的头腹侧方,观察到零星的Myogenin阳性细胞。E16时,横纹肌复合体呈现出纤维样结构,并自腹侧球海绵体肌向背侧包绕直肠末端。E18时,肌结构增粗。至胚胎末期(E21),横纹肌复合体延其演变方式继续发育;(2)在E16时,未观察到肛门外括约肌发生的位置有Myogenin阳性细胞。E17时,在冠状面上,可见在横纹肌复合体的内下方少许散在的Myogenin阳性细胞,为肛门外括约肌的肌前体细胞。E18时,Myogenin阳性细胞群面积略增大,略向头侧移位。E21时,以肛门内括约肌止点为中心,肛门外括约肌肌束组成呈放射状分布于其尾侧方,肌束间有结缔组织间隔;(3)在E13,E14时,未在原始直肠肛管壁内发现α-SMA阳性细胞。在E15时,在原始直肠肛管的壁内开始出现α-SMA阳性细胞构成的环肌层,其末端轻微膨大;即肛门内括约肌的始基。E16,E17, E18至E21的胎鼠,直肠肛管壁内的α-SMA阳性的平滑肌细胞界限更加清晰,末端逐渐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