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例主动脉夹层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探讨AD住院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以期对AD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诊治水平,减少误诊及漏诊,降低病死率。
方法:回顾性调查自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入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216例AD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季节、疾病史、家族史、住院时间、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出院情况等信息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①一般情况:年龄与性别分布: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4.62±14.48岁,主要集中在40~69岁,占70.4%;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2.86:1(160/56);农民所占比例最大,占41.7%。发病季节:2月份入院人数最多,有27人,占13.8%。疾病史:马凡综合征12例(5.6%),高血压史163例(75.5%),心血管疾病家族史17例(7.9%)。79例(33.6%)患者有吸烟史,72例(33.3%)患者有饮酒史。②入院时基本状况:A型83例(38.4%),B型133例(61.6%);193例(89.4%)患者有疼痛症状,胸痛156例(72.2%),背痛76例(35.2%),剧痛98例(45.4%),放射痛32例(14.8%);心包积液39例(18.1%),胸腔积液36例(16.7%),腹部血管杂音63例(29.2%),心脏杂音27例(12.5%);大部分66.7%(144例)的患者入院时血压升高;81.9%(177例)的患者无明确诱因突然发病。有42.2%(43/102)例患者四肢血压异常。③实验室检查:60.4%(122/202)的患者血白细胞计数增高,59.6%(127/213)的患者血糖升高,89.5%(68/76)的患者D-二聚体增高,60.4%(116/192)的患者ST-T发生非特异性改变。治疗方式:进行保守药物治疗144人(66.7%);介入治疗者63人(29.2%),手术治疗9人(4.2%)。④出院情况,好转75例(34.7%),治愈57例(26.4%),死亡29例(13.4%),55例(25.5%)未愈出院。⑤不同分型的主动脉夹层相关因素的比较:B型中有高血压史者所占的比例高于A型(χ~2=6.16, P=0.013),A型中有冠心病史者所占的比例高于B型(χ~2=6.61, P=0.010);A型中疼痛持续者所占的比例高于B型(χ~2=4.67, P=0.031);B型中背痛者所占的比例高于A型(χ~2=5.78, P=0.016);A型中ST-T改变者所占的比例高于B型(χ~2=4.09, P=0.043);A型中四肢血压异常者所占的比例高于B型(χ~2=4.76, P=0.029)。⑥主动脉夹层住院死亡相关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到的放散痛、A型、入院评估、收缩压和心血管病家族史5个影响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的因素。
结论:①AD患者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冬春季为AD的高发季节;AD住院病例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②疼痛是AD最主要的首发症状,可伴有心包积液、四肢血压异常、D-二聚体增高、心电图ST段改变、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症状和体征。③多数患者入院时情况危急,起病无明确的发病诱因④大部分AD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史。⑤B型患者多于A型,A型患者持续性疼痛、四肢血压异常多于B型;B型患者背痛、有高血压史多于A型。⑥入院情况危急、有放射痛、A型、收缩压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是AD死亡的危险因素。
|
|
|
|
1 |
刘佳,汪克非;3例主动脉夹层误诊误治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1996年04期 |
2 |
梁艳芳;主动脉夹层36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1998年05期 |
3 |
史振宇!200032上海,陈福真!200032上海,颜志平!200032上海;主动脉夹层的介入开窗治疗[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0年05期 |
4 |
宁玲;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的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1年06期 |
5 |
程丽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误诊1例[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年12期 |
6 |
蓝满堂,黄丽翔,康玉喜;主动脉夹层5例误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年08期 |
7 |
齐红娟,周秀琴;主动脉夹层二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3年05期 |
8 |
孟庆云,闫少慈;腹痛表现的主动脉夹层2例误诊分析[J];中原医刊;2003年11期 |
9 |
高照峰,荆晓晴,王学忠;主动脉夹层8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4年05期 |
10 |
王向日,尤小芳;主动脉夹层的MRI诊断[J];湘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1 |
班雨;;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
12 |
孙文宇;毕研文;;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及诊断[J];山东医药;2009年18期 |
13 |
彭衍胜,韩礼平;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报告[J];安徽医学;1995年06期 |
14 |
郭仲田,薛居芝,吴琦,李秀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误诊分析[J];河南医药信息;1998年10期 |
15 |
朴圣淑,袁飞,刘凤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4例误漏诊分析[J];首都医药;1998年01期 |
16 |
伊晓东,邓传军;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0年01期 |
17 |
伊晓东,邓传军;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
18 |
张娅莉,马利;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发主动脉夹层误诊[J];临床误诊误治;2001年03期 |
19 |
范军!100035,高秉新!100035,张萍!100035;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临床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1年03期 |
20 |
侯卫平,赵彩霞;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误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