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动态能力、制度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研究

胥家硕  
【摘要】: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Porter,1985;Rumelt,1984)。以Teece等学者为代表的动态能力理论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在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动荡(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动态能力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企业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特别是对在中国这样处在转型经济国家中的企业而言,制度是不可忽略的影响企业动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样本企业的动态能力和绩效进行测量,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建模,进而阐明动态能力、制度以及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动态能力理论(Teece, Eisenhardt, Martin, Zollo, Winter, Zott, Helfat等)作为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新兴的、热门的研究议题,虽然只有不到三十年的历史,但是它整合许多成熟的理论和学派的观点,如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演化经济学、资源基础观(RBV)、知识基础观(KBV)、企业能力理论、组织学习理论(Organizational Learning)、创新(Innovation)以及创业(Entrepreneurship)理论等等,因而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与此同时,制度理论,特别是新制度主义在经济学(Coase, North, Williamson等)、政治学(Ostrom, Crawford, March, Olsen, Moe, Shepsle等)以及社会学(DiMaggio、Powell、Meyer、Scott等)中同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由于其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补充解释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科、流派中学者的注意,许多学者(Coase、North等)强调了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把制度做为经济理论除了传统三大要素(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的第四个重要因素,把制度发展的路径依赖、各种制度的互相依存关系(互补性)做为向市场提供基础的政治结构的特征。而且,还有学者明确提出,以制度为基础的战略理论可能成为全球战略文献的必要组成部分,并把制度基础观视为继行业基础观和资源基础观之后战略管理领域中又一主要观点(Peng, 2006; Peng, Sun, Pinkham and Chen, 2009)。而将这两大很有发展前景的理论相结合有着更加重要的理论意义,不论是组织研究,战略管理研究,还是动态能力的嵌入性、情景式的本土化研究都离不开对制度理论(特别是新制度主义)的研究。此外,其现实意义在于,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和位次的提高,我们必须还应看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还有很多重大的经济结构需要优化;中国的人口总量比较大,因而人均数量比较低,按照各个国际经济组织人均GDP的排序,中国排在100位以后。中国是一个还处在经济转型期中的新兴经济体,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来说,如何培养自身的动态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国内、外的环境进而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不仅对于企业自身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能够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方面继续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和进步也意义巨大。 首先,本研究对动态能力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文献综述,阐明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定义、测量以及其动因、影响因素、特征和形成机理,并对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其次,对制度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分别对制度的定义、制度理论与组织研究以及制度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再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对企业动态能力、企业绩效以及制度因素进行了测量;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相关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动态能力可以被划分为环境感知能力、组织学习能力、整合能力以及重构能力四个维度,而且,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比较显著的正向作用,制度因素则通过对动态能力的影响而间接地影响企业绩效;最后,给出了相关的研究启示和政策建议,即在动荡、多变的环境下,企业动态能力的培养和实现是提高企业绩效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由于处在经济转型期,制度因素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培养和建立有着比较大的影响作用,诸如政府俘获之类的现象比较明显,因此企业更要培养自身的自生能力乃至动态能力以适应这种复杂环境。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三点:(1)在总结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基础之上,认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应该整合并吸取许多其他学派的优点和养分,如产业组织理论、演化经济学、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组织学习理论、创新和创业理论,同时,作为战略管理领域中的重要流派,应该多多吸取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组织社会学以及新经济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优秀观点和理论,避免各种理论和流派的不足之处,并对其加以补充;(2)将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与动态能力理论这两大理论结合起来解释处在经济转型期的新兴经济体中的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问题;(3)此研究是建立在实证研究方法基础之上进行的嵌入性、情景式的本土化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任静静;张华;;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关系的评述与研究展望[J];商业经济;2011年13期
2 张洪兴;耿新;;企业家社会资本如何影响经营绩效——基于动态能力中介效应的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丁静;;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模型探讨——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J];商业时代;2011年21期
4 付娉娉;尚航标;田国双;;企业动态能力及组织能力演化:一个理论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6期
5 杨东;;双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软件接包企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年07期
6 孙天怡;范抒;;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0期
7 柳文丽;王鹏程;;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8 贺澜涛;;基于资源约束的企业绩效与利益相关者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9 鲍晓鸣;;高绩效工作系统中的企业获益[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0期
10 姚康;林凤;;基于企业文化的平衡计分卡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年05期
11 陈敏;;提高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策略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8期
12 吴金南;杨亚达;;电子商务应用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11年05期
13 赵永杰;;基于系统协同视角的企业集团动态能力成长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9期
14 帅惟;王学工;;我国企业集团的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4期
15 蔡树堂;;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的新探索[J];统计与决策;2011年17期
16 丁源;;基于动态能力的技术型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4期
17 李志学;杨媛;;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路径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4期
18 王恩辉;兰青;张敬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多角化经营及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20期
19 吴中超;;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动因解密[J];财经科学;2011年08期
20 刘美玉;王云恺;;整体上市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默;刘海建;梁鲁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Meta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张晓玲;赵毅;李东;;商业模式基本构成要素间的匹配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以创业板及中小企业版企业为例[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王益民;水兵兵;;国际化成长与企业绩效: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聂坪;张春锋;;市场导向、非经济资本与农村新创企业绩效[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杨艳;孙慧;陈收;;多元化战略资源配置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顾汉杰;符正平;;联盟组合构建频率与次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7 赵铁成;;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8 何韧;王维诚;王军;;管理者背景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9 葛玉辉;;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与国有企业绩效[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10 王伟;徐世伟;;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平;互动导向、市场环境、战略类型与企业绩效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申小莉;动漫企业智力资本结构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与提升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张平;我国民营企业家领导行为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胥家硕;动态能力、制度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沈克慧;知识整合视角下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楼润平;信息系统运作决策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7 海本禄;国际化背景下的企业动态能力绩效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程承坪;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9 任海云;基于公司治理的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周丽虹;业务外包与企业绩效[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苑贤德;企业—中间商关系行为、知识转移和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薛庞娟;顾客保留策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张卿;我国企业运用金融衍生产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冀明飞;中小企业知识转移活动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邹飞;董事会特征与企业绩效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陈露曦;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盛;高科技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李士洁;基于RBV的IT能力、互补性资源和企业绩效间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高倩;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10 孙亚玲;市场导向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忠华 陆智国;20户国有出资企业绩效回升[N];镇江日报;2009年
2 记者 朱宝琛;四大类指标评价金融企业绩效[N];证券日报;2011年
3 记者 周黎娜;安盛助企业绩效倍增[N];重庆商报;2000年
4 赵志华 逄胜楠;企业绩效考核需建立有效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记者 宋莉 实习生 徐文瑾;提升企业绩效管理水平[N];科技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朱宝琛;多数金融企业绩效评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N];证券日报;2009年
7 ;实现超级整合 提高企业绩效[N];人民邮电;2001年
8 唐志毅;企业绩效考评的意义[N];云南经济日报;2003年
9 徐振宇;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如何实施[N];经理日报;2009年
10 周军;从核心竞争力到动态能力[N];首都建设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