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差应力对岩石部分熔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沙茜  
【摘要】:差应力一直是地学的一个研究热点,那么差应力对岩石的部分熔融有什么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为了探讨和解决这些科学问题,本文通过高温高压的实验手段对差应力对岩石部分熔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讨论与分析。 实验主要分为静态熔融实验和动态熔融实验两种类型。实验后首先对熔体含量进行统计以及对实验重要参数进行确定,然后分别描述了动、静态熔融实验后样品的显微特征,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差应力对岩石熔融程度的影响;熔体的静、动态实验分布特征;熔体成分的迁移与分异。 第一部分内容包括的实验有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的静、动态实验,角闪变粒岩的静、动态实验,辉长岩的静、动态实验,然后通过找出同样的熔融程度所对应的差应力和温度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差应力对岩石熔融程度的影响。第二部分,通过对比描述了细粒闪长岩静、动态实验中熔体的分布特征,试图找出差应力在熔体的迁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中,进行了细粒闪长岩静、动态实验,辉长岩的动态实验,浅粒岩的静态实验,细粒花岗岩的静、动态实验,对实验后样品进行电子探针测试,对主量元素进行分析,并主要通过对SiO_2含量的变化进行对比,讨论熔体成分的迁移及其分异特征。 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得出结论:(1).在酸性岩、中性岩和基性岩中,岩石的熔融程度均会随着温度和差应力的升高而增大;(2).差应力的参与作用可以使岩石熔点降低;(3).在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中:以800℃为基准,差应力每增加5MPa其带来的影响与温度升高20℃的效果相当,在角闪变粒岩中以700℃为基准差应力每增加5MPa其带来的影响与温度升高40℃的效果相当,辉长岩中以700℃为基准差应力每增加5MPa其带来的影响与温度升高50℃的效果相当。可见,基性岩石的熔融对差应力的敏感程度最高,中性岩次之,酸性岩石最不敏感。(4).通过对细粒闪长岩静、动态结果中熔体的分布对比可知,细粒闪长岩在动、静态实验中熔体的分布规律与相关研究成果(如辉长岩动态实验及黑云斜长片麻岩静态实验)的熔体分布规律比较一致,说明在中性岩石中,构造差应力仍然作为熔体的迁移和形成连通的三维网络结构的主要驱动力。(5).差应力大大提高了熔体迁移的速率,并且在以含水矿物为主的岩石中的速率要远大于在其他岩石中的速率。(6).在细粒闪长岩的部分熔融实验中,在差应力的作用影响下,角闪石作为含水矿物首先发生脱水熔融,而斜长石等矿物后熔,所以,差应力间接的控制了熔体成分由基性向酸性转化。(7).在辉长岩的动态熔融实验中,由于熔体成分在差应力的作用下不断分异与富集,可形成成分较辉石更为基性的橄榄石;并且Fe的富集形成了磁铁矿雏晶,说明差应力促使岩石发生成分的分异,为岩石成分的分异提供了有利条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文戈,谢鸿森,刘永刚,郑小刚,赵志丹,周辉;2.0GPa块状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时间和温度的影响[J];中国科学D辑;2005年04期
2 I.K.Tluezov ,V.D.Epaneshnikov ,郝天珧;鄂霍次克海岩石层的地热演化模式[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0年03期
3 徐朝雷,宋春玲,赵祯祥,米广尧,魏荣珠;恒山地区部分熔融地质体填图方法的尝试[J];中国区域地质;1999年03期
4 李海鸥,姜枚,王有学,张聿文;青藏高原地壳的低速层与部分熔融[J];物探与化探;2004年04期
5 赵军红,胡瑞忠,刘燊;福建岱前山辉长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探讨[J];矿物学报;2004年03期
6 林传仙 ,裘愉卓 ,于学元;花岗岩浆起源及部分熔融的若干问题[J];地球与环境;1976年12期
7 陈岳龙;兼顾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部分熔融模拟计算方法及应用[J];现代地质;1993年02期
8 李建平;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及相转变(尖晶石相→斜长石相)过程中的固相化学成分演化──Ⅰ.实验研究[J];地球化学;1996年01期
9 李建平;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及相转变(尖晶石相→斜长石相)过程中的固相化学成分演化──Ⅱ.在自然岩石中的应用[J];地球化学;1996年04期
10 桑祖南,周永胜,何昌荣,金振民;辉长岩部分熔融实验及地质学意义[J];地质科学;2002年04期
11 周永胜,何昌荣,桑祖南,金振民;在塑性变形过程中辉长岩部分熔融的熔体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4期
12 鹿坤;冯佐海;侯读杰;李晓峰;;桂东北煌斑岩源区成分模拟[J];矿业快报;2008年12期
13 严再飞;程礼军;王宏图;陈觅;周家喜;;峨眉山二滩高钛玄武岩Zr/Hf分异的指示意义[J];矿物学报;2011年01期
14 贾望鲁,高山,王林森,胡圣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部分熔融的证据——微量元素和铅同位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5 张春池;王金辉;任天龙;侯建华;汪又平;陶有兵;秦杰;;山东临朐-昌乐地区临朐群玄武岩基本特征及成因[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12期
16 彭卓伦;Rodney Grapes;庄文明;张献河;;华南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的岩石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意义[J];地学前缘;2011年01期
17 朱振华;泰山太古宙岩浆杂岩体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7年03期
18 刘昌实;大容山花岗岩源区物质的定量模拟[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8年03期
19 李俊建,沈保丰;小秦岭太古宙TTG质片麻岩的地球化学[J];地质找矿论丛;1991年04期
20 M.P.Roberts;J.D.Clemens;王华;;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类的成因[J];国外火山地质;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武明;刘斟;曹文宝;孙天泽;;高温高压下麻粒岩的波速及部分熔融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孟祥翠;陈祖安;;部分熔融岩石波速的有限元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永胜;吴福元;林强;;高温高压下花岗质岩石部分熔融对变形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4 邢印锁;周文戈;姜能;万方;谢鸿森;;华北北部二辉麻粒岩的部分熔融实验[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白武明;曹文宝;刘斟;孙天泽;;橄榄岩和麻粒岩的波速及部分熔融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6 周文戈;李朋;闻卫军;范大伟;谢鸿森;;3.0 GPa,950℃块状斜长角闪岩的部分熔融-时间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金振民;H.W.Green Ⅱ;R.S.Borch;;利用地震纵波速度推断华北地区上地幔低速层中部分熔融比例和热状态[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8 桑祖南;夏斌;;峨眉地幔热柱对攀西V-Ti磁铁矿矿床的成矿影响——辉长岩部分熔融实验的启示(摘要)[A];峨眉地幔柱与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及摘要[C];2003年
9 周永胜;桑祖南;何昌荣;;在差应力条件下辉长岩部分熔融过程中铁的富集方式[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朱劲松;叶正茂;李洁;金新;王业宁;;部分熔融的(Tl_(0.5)Pb_(0.5))(Ba_xSr_(0.8))_2Ca_2Cu_3O_y(x=0.1,0.2)超导体的磁通力学损耗[A];内耗与超声衰减——第四次全国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琼霞;大陆俯冲带变质脱水与部分熔融:南大别低温/超高压变质花岗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牛漫兰;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岩浆活动与深部过程[D];合肥工业大学;2001年
3 刘强;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脱水部分熔融实验及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4 徐学义;杨子板块北缘北大巴山地幔岩捕虏体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9年
5 杨蔚;辽西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田黎萍;阿尔金山南缘晚古生代花岗岩类与成矿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赵永久;松潘—甘孜东部中生代中酸性侵入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8 石玉若;内蒙古苏左旗地区花岗质岩类地球化学及SHRIMP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9 童劲松;造山带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金胜;青藏高原的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志伟;大别—苏鲁造山带混合岩的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2 肖高强;辽西彰武大四家子地区中生代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3 高利娥;藏南雅拉香波片麻岩穹窿的变质作用及其深熔事件的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4 于文修;安徽月山岩体成因及其与成矿关系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张维;内蒙古达茂旗地区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埃达克深成岩SHRIMP年代学[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6 欧健;北祁连东段早古生代花岗岩成因及构造意义的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师晓燕;无氟MOD法制备REBCO超导薄膜及元素掺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8 李学军;昌宁—孟连缝合带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D];西北大学;2010年
9 赵希林;福建省上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10 李真真;冀西石湖金矿区脉岩的岩石学、锆石成因矿物学和年代学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博雅;花岗岩类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有本质差别[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易蓉蓉;软流圈地幔存在不均一性[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丁全利;矿产领域首个973项目验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4 地化;“壳源成因碳酸岩”观点备受关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5 李有观;自耗电极熔炼钛的新技术[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6 杨永光 许彪;如何鉴别毛类和化纤类织物[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0年
7 宜坦 明皓 春燕 蔚文;中国大陆科钻传喜讯[N];中国矿业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