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磁性技术的无损检测方法研究

黄东岩  
【摘要】:无损检测是利用材料内部结构的异常或缺陷的存在所引起的热、声、光、电、磁等信号的变化,来确定被检测对象的特征及缺陷,以评价构件的使用性能。随着解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损检测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重要的检测与测试手段。无损检测方法中如X射线衍射法、涡流检测以及巴克豪森法、磁记忆法等可探测材料表层信息,能够有效检测已发展成形的宏观缺陷。但是对于在役金属设备及构件的表层以下的结构变化或早期应力集中,特别是尚未形成微裂纹的隐性损伤,难以实施有效的评价。本论文系统研究基于磁力效应(Magnetomechanical effect)的无损检测技术并构建了基于LabView的检测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研究基于磁力效应的无损检测方法及其理论模型,当构件应力水平处于弹性阶段,由于晶粒的强度在相同的受力方向上是不同的,个别薄弱晶粒进入塑性应变状态,屈服的晶粒形成应力集中区。铁磁体的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代表了磁性材料在外磁场作用下的基本磁特性,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上反映的磁特性参数磁导率μ、矫顽力H c、剩磁M R等,灵敏地依赖于磁性材料的微观结构,建立铁磁性材料的磁性参数和材料内应力之间的关系,利用应力引起材料磁特性的变化来确定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 在U型铁芯上缠绕激励和感应线圈是磁力法最常用的探头结构,U型探头使U型铁芯和构件的被测部分构成了一个闭合磁路,测量方便且结构简单。但是U型探头很难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温度、杂散场以及探头和构件间的空气缝隙均对测量结果均有较大影响。为提高U型探头的实用性,使用导磁胶固定探头,减小缝隙磁阻;引入偏置场,使各样品处于相同的磁化状态,屏蔽掉样品表面散射场;对测量结果进行温度补偿,提高系统测量精度;对感应信号的频率进行筛选,找出最佳频率范围。 基于磁力效应的无损检测方法通常是应用单一频率的正弦信号波或低频的三角波信号作为激励信号。本文利用脉冲场作为激励信号,其磁化电流和检测探头感应出的感生电压直接输入由计算机控制的数据采集装置,通过数据处理得到整个磁化过程的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以及各种磁性参数。 利用大电容对低阻的激励线圈放电产生脉冲强磁场。大电流在短时间内通过电感线圈,电流强度大且持续的时间短,应用绝缘栅双极型功率管(IGBT)作为开关,与电容、电感线圈、大功率阻尼电阻构建脉冲强磁场发生装置。同时为了获得完整的磁滞回线,应用微控制器控制不同的IGBT按预定时序导通或截止,控制两个相同容量电容依次对激励线圈放电,产生正反两个方向的脉冲强磁场。利用高速数据采集卡(DAQ)提取激励电流信号i与感应电压信号u,利用LabView提供的各种与实际仪器仪表外观几乎一样的控件、指示器等组成用户需要的仪表界面,获取由脉冲强磁场诱发出的磁性参数。 建立各磁性参数(矫顽力、磁导率、剩磁等)与拉、压应力的关系,各磁性参数中,剩磁对应力反应比较灵敏,并且剩磁不随外磁场幅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更适合来反应材料内部应力分布情况。 测量低碳钢Q235弹性范围内拉应力状态下以及冷作硬化过程中的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在试样的弹性阶段,外加拉应力使畴壁位移变得容易,材料更易于磁化,拉应力方向剩磁B r增大。外加拉应力超过屈服极限后,随着拉应力的增加剩磁B r快速减小,此时,有两个因素影响磁特性参数,外加拉应力使畴壁位移变得容易,塑性变形产生的大量位错却要阻碍畴壁位移,由于位错的钉扎效应强于外加拉应力的影响,两个因素的综合结果会导致当外加拉应力超过极限应力的后,随着外应力的增加,产生连续的塑性变形,使剩磁B r快速减小。 测量脉冲场作用后试样的表面场强度,判断脉冲场的磁化区域和渗透深度,试样正反两面被磁化区域表面场强度一致,说明此强度的脉冲场渗透深度达到了该试样的厚度。 利用脉冲场作为激励信号探测材料内部缺陷。材料内部缺陷不仅对磁导率和剩磁有影响,对矫顽力的影响也比较大,尤其是距离测量表面比较近的内部缺陷,其磁性参数变化十分明显,根据磁性参数中的矫顽力Hc变化辅助判断材料内部缺陷是否存在,分析内部缺陷距深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廖常庚,袁俊谦,何海燕,胡尚斌;康普顿散射无损检测原理与应用研究[J];科学通报;1986年04期
2 曾庆城,王水凤,罗庆芳,胡解生,任建雄,廖隆宣;对半导体杂质沉淀无损检测的若干结果[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989年02期
3 周福庆;无损检测综合管理程序[J];无损探伤;1996年06期
4 黄明举,苏海涛,王素莲,张宏旭,梁仙霞;计算机在产品无损检测中的应用[J];标准化报道;1999年06期
5 张兆礼,张毅刚,孙圣和;无损检测中的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数据融合技术[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1年01期
6 郑志蕴,谭同德,郭纯一;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无损检测的探讨[J];微计算机信息;2002年06期
7 孙建平,王逢瑚,于海鹏;小波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在木质材料无损检测中的应用[J];木材工业;2004年05期
8 蔡红生;谈隆强;;视频内窥镜在电站设备无损检测中的应用[J];河南电力;2005年03期
9 曹飞;李丽国;余学才;;激光超声无损检测系统设计[J];电子科技;2006年11期
10 王柏生;;汽车无损检测技术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3期
11 夏智;;对压力容器钢制高压螺栓的无损检测[J];安徽化工;2008年04期
12 成曙;杨荣祥;牛余朋;任谦;;小波分析在金属磁记忆无损检测中的应用[J];兵工自动化;2008年07期
13 任鹏飞;陈芙蓉;解瑞军;逯瑶;;碳纤维复合材料红外无损检测的数值分析[J];电子测量技术;2009年04期
14 徐进前;;GPR在公路桥梁质量无损检测中的应用[J];工程与建设;2009年04期
15 戴嘉彬;秦玉文;王金起;;电子错位散斑的实时时间差技术[J];实验力学;1993年03期
16 李庆丰,李巍,丁淑杰;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信息技术;1999年03期
17 蔡钧,石炳熙;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层介质结构重建[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18 张道富;周晓军;程耀东;;基于隐玛尔柯夫模型(HMM)的无损检测缺陷模式识别[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2年04期
19 郭天太;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04年02期
20 刘松平,郭恩明,陈积懋;无损检测新技术——永恒的发展主题[J];航空制造技术;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江明;王进明;;网络时代中的无损检测探讨[A];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刚铁;;焊接无损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3 吴文术;左宪章;原亮;;无损检测信息支持系统的开发[A];’2004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孙晓晴;王渝;;便携式无损检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研究[A];《制造业自动化与网络化制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舒晓平;;提高无损检测准确度保证方法探讨[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会2006年论文集[C];2006年
6 白艳平;秦玉文;樊海波;曲日;;一种新的复合材料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凌树森;;无损检测的可靠性研究——NDT可靠性软件的研制[A];全国材料理化测试与产品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物理测试部分)[C];2002年
8 严春妍;李午申;;金属磁记忆(MMM)检测方法[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2005年
9 彭涤非;;电子鼻在水果无损检测中的应用[A];园艺学文集——湖南省园艺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徐可北;;金属薄壁管兰姆波检测技术研究[A];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延广;基于锁相红外热像理论的无损检测及疲劳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刘鹏;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无损检测鸡蛋品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刘宝会;多功能数字散斑干涉无损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张秀峰;基于时频分析的粗晶材料超声检测技术与系统[D];清华大学;2005年
5 许明;锚固系统质量的无损检测与智能诊断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6 徐凯宏;压阻式木材内部缺陷类无损检测理论与技术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7 沈剑峰;基于光热效应的热波成像检测系统及其应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安源;基于应力波的木材缺陷二维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9 杨涛;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油管无损检测与缺陷量化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陈香维;猕猴桃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大观;基于介电特性的苹果无损检测系统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2年
2 朱晓冬;小波分析在中密度纤维板无损检测中的应用[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3 江杰;应力波法锚杆加固无损检测与锚固效果评价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秦莹;锚杆无损检测及锚固质量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5 张炜;应用于建筑热工现场检测的红外热像技术与定量化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6 庞彦伟;工业CT技术研究——提高CT图像质量的几个途径[D];华北工学院;2001年
7 李刚;激光超声技术及其在金属无损检测方面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唐圣学;X射线底片图像处理系统[D];湖南大学;2004年
9 焦标强;基于DSP技术的超声波无损检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10 钟超荣;扫描SQUID显微镜分辨率的改进及其在漏电电流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行业公约[N];中国质量报;2004年
2 张轶;浅谈无损检测的发展及作用[N];中国石油报;2003年
3 孙志恒;水工混凝土结构的无损检测[N];中国水利报;2004年
4 记者 史爱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无损检测中心”等通过评审[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惜纯;搭建无损检测服务新平台[N];中国质量报;2010年
6 记者 甘丰录;《材料与焊接规范》2011年修改通报生效[N];中国船舶报;2011年
7 李秀贤 记者 栾哲;吉林石化与哈工大共建无损检测实验室[N];吉林日报;2009年
8 杨明通讯员 佘军;辽河油建大型储罐施工得心应手[N];中国石油报;2007年
9 龚春艳;SGS无损检测培训考试中心落户上海[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郭海方;为了高速公路不再“开膛破肚”[N];河南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