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摘要】:2000年以来,受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向海湿地连年干旱,湿地面积减幅达90%,其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理论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补给的稳定性,生态补水是保证已经干枯和正在承受缺水威胁的湿地得以恢复的重要手段,由此,启动向海湿地生态补水工程、解决向海湿地用水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然而实践中,向海湿地生态补水过程中,相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不公平分配,破坏了地区之间及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发展,由此引发的生态补偿问题成为制约向海湿地生态补水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展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为向海湿地生态补水过程中相关各方利益的公平分配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可为向海湿地生态补水过程中洮儿河流域和霍林河流域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平衡奠定基础。
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是由向海湿地补水引发的一种生态补偿行为,在形式上表现为向海湿地补水的受益人,在有关法规和制度的约束下,向受损者以及提供补水服务的地区、机构和个人进行补偿的一种行为,其生态补偿范围的大小与湿地补水路线和补水水量紧密相关,生态补偿标准的高低也由湿地补水水量以及影响范围与程度等因素共同决定。所以,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应该在充分论证向海湿地生态补水的可行方案的基础上,分析向海湿地补水的影响范围及损益关系,从而确定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以及补偿模式,完善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的保障机制。
由此,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探讨向海湿地补水的可行方案,二是,研究构建向海湿地补水过程中的生态补偿机制。其中,向海湿地补水方案设计中补水水量的逐月分配和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是本文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前者是分析湿地补水影响范围、损益关系、影响程度的基础,后者是决定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是否长效的关键因素。这也是本文重点解决的技术难点。
本论文首先在充分调查分析向海湿地概况及周边水系的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向海湿地生态系统水量平衡为基础,特别考虑向海湿地相对稳定的水面面积,测算湿地生态需水量,确定湿地生态补水目标;分析不同降水保证率年份向海湿地的天然来水量,并确定补水水量和补水情景;结合洮儿河流域和霍林河流域水资源特征,确定补水水源、补水路线和补水时间。计算结果显示,向海湿地适宜生态需水量为1.91亿m~3,75%降水保证率年份为满足适宜生态需水量需要引水0.87亿m~3,95%降水保证率年份只考虑保障向海湿地核心区的最小生态用水,需要引水0.25亿m~3;本文在考虑渠道防渗与否的基础上,设计了近期补水方案(不做防渗)和远期补水方案(做防渗,水量损失率为40%);考虑向海湿地应在枯水年份汛期(6-8月份)启动引洮入向或引察济向补水工程从洮儿河流域调水经龙华吐分水口入引洮干渠为向海湿地进行持续补水。
其次,为尽量减少湿地补水对其它用水群体的影响,对向海湿地补水采用逐月补水方式,本文从“水量约束”和“成本约束”两个视角研究湿地补水水量分配的一般原则,确定湿地汛期(6-8月份)逐月水量分配。研究显示,近期引水方案中,75%降水保证率年份无偿引水水量比例为38%;95%频率无偿引水水量比例为56%;远期补水方案中(考虑防渗)75%频率无偿引水水量比例为68%;95%降水保证率年份无偿引水水量比例为100%。
再次,分析湿地补水方案的影响范围及损益关系,确定湿地补水的生态补偿主体和对象、方式,其中在补偿范围和补偿对象的确定上,本文引入“缺水率”这一判断因子,对那些在湿地引水前后缺水率没有发生变化的用水单位,不纳入生态补偿范围中。研究显示,引洮入向补水方案的影响区域主要为洮儿河龙华吐断面的下游地区,引察济向补水方案的影响区域主要察尔森水库及下游地区;补偿主体为政府和湿地内的水产养殖业、旅游业等产业群体;补偿对象为受影响范围内缺水率发生变化的察尔森水库管理局、兴安盟灌区管理局及灌区农民、洮儿河灌区管理局及灌区农民。
本着全面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运用收入损失法、费用分析法以及机会成本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模型。相关资料显示,受影响地区的工业用水和分散式灌溉农业用水均取自地下水,所以,向海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中主要考虑集中式灌溉农业损失。经研究,引洮入向方案:近期补水方案,75%降水保证率年份生态补偿额度为4567万元,95%降水保证率年份生态补偿额度为1111万元;远期补水方案中,75%降水保证率年份生态补偿额度为1687万元,仅占近期补水方案补偿额度的36%。引察济向(95%%降水保证率年份)方案,向海湿地共需要支付生态补偿金2996万元。
综合补偿主体的收益程度、支付意愿、支付能力,以及补偿对象的缺水率变化、受损害程度等建立多个主体间的分担模型和多个客体间的分配模型。结果显示,向海湿地生态补偿资金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保护区内的受益群体共同分担。引逃入向补水方案中,近期补水方案中,75%降水保证率年份洮儿河灌区管理局接受的补偿额度为138万元、灌区农民的补偿额度为4429万元,95%降水保证率年份洮儿河灌区管理局接受的补偿额度为28万元、灌区农民的补偿额度为1083万元;远期补水方案中,75%降水保证率年份洮儿河灌区管理局接受的补偿额度为133万元、灌区农民的补偿额度为1554万元。引察济向补水方案,补偿洮儿河灌区1830万元,兴安盟灌区670万元,察尔森水库496万元。
最后,建立湿地补水生态补偿实施机制,做到明确职责、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监督评估和绩效考核五部分,以确保补偿机制的顺利实施。
|
|
|
|
1 |
李鱼,张华鹏,刘亮,王月,孙亚红,李兴春,李青山;沙化对向海湿地功能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02期 |
2 |
郝运,赵妍,刘颖,冯江;向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效益价值估算[J];吉林林业科技;2004年04期 |
3 |
卞建民,林年丰,汤洁;吉林西部向海湿地环境退化及驱动机制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3期 |
4 |
闫红军,高文宏;向海湿地水环境现状及保护构想[J];吉林水利;2004年10期 |
5 |
费祥;边境;;引察济向润生灵[J];吉林水利;2011年09期 |
6 |
孙丽,王升忠;基于社区共管的向海湿地生态旅游[J];吉林林业科技;2004年02期 |
7 |
卞建民,王娟,杜崇;向海湿地生态环境退化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5期 |
8 |
费祥;边境;;龙华吐分洪闸开闸 紧急调水拯救向海湿地[J];吉林水利;2011年07期 |
9 |
焦红霞;;拯救向海湿地[J];记者观察(下半月);2006年09期 |
10 |
王国平,刘景双,高峰;向海湿地沉积芯重金属对流域环境污染示踪[J];地理科学;2001年06期 |
11 |
王国平,刘景双,张玉霞;吉林向海湿地保护的战略意义[J];农业环境保护;2002年03期 |
12 |
姜文来;袁军;;自然之肾[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8年03期 |
13 |
唐占辉;马逊风;;向海湿地生态需水量的初步研究[J];吉林水利;2003年12期 |
14 |
王国平,张玉霞;水利工程对向海湿地水文与生态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2年03期 |
15 |
许清涛;向海湿地资源的环境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
16 |
张洪岩,龙恩,程维明;向海湿地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4期 |
17 |
孙晓梅;杜连梅;赵东辉;;向海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10年02期 |
18 |
郎振华;胥铭兴;高文宏;;吉林向海湿地水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J];人民长江;2011年05期 |
19 |
;《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年总目次[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
20 |
翟金良,何岩,邓伟;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