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RT-3DE评价慢性心衰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摘要】: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的容积-时间曲线和位移-时间参数评价慢性心衰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旨在探讨二者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集30例正常对照者和36例慢性心衰患者左心室心尖位四腔观、心尖位两腔观的二维灰阶图像及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全容积成像。所有图像资料导入Qlab7.0工作站,应用3DQAdvanced分析软件获取左室17节段容积-时间曲线,得到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同步性参数,左室16节段、12节段、6节段达到最小收缩末容积的标准差(Tmsv16-SD、Tmsv12-SD、Tmsv6-SD)、最大差值(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及其标准化值、即与心动周期的百分比(Tmsv16-SD%、 Tmsv12-SD%、 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对比分析各组参数的统计学差异及曲线形态。同时RT-3DE自动计算左室17节段的时间-位移参数指标,位移平均值(Excursion-Avg)、位移标准差(Excursion-SD)、位移最大值(Excursion-Max)、位移最小值(Excursion-Min),和左室各节段运动幅度离散度(Excursion-SD/Excursion-Avg, SD/EA),同时以两个“牛眼图”显示左室各节段达到最小容积的时间先后顺序以及达到最小容积的位移变化。对比分析两组位移-时间参数指标的统计学差异,及两个牛眼图的变化。将以上两种方法测得的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与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心衰组左室容积-时间曲线测得的各收缩同步性参数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心衰组的曲线排列规律性较差,甚至出现反向运动曲线,波谷不集中,各节段达到最小收缩末容积的时间较分散。心衰组12节段、16节段同步性参数与LVEF呈中度负相关(r=-0.504~-0.682,P0.01),6节段同步性参数与LVEF呈低度负相关。
2心衰组的IBE参数指标Excursion-SD、Excursion-Max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衰组的Excursion-Avg、Excursion-Min比正常对照组低,SD/EA比正常对照组高,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两个“牛眼图”可以较直观的显示出运动不协调节段;在IBE中以SD/EA与LVEF相关性为相对最高(r=-0.517),Excursion-Avg、Excursion-Min与LVEF呈低度正相关。
结论:
1RT-3DE的容积-时间曲线与位移-时间参数均可直观、有效的评价慢性心衰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2联合应用RT-3D的容积-时间曲线与位移-参数可为慢性心衰患者的诊断、CRT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全面的定量信息。
|
|
|
|
1 |
张翠英;;慢性心衰治法概述[J];现代中医药;1993年06期 |
2 |
丁志坚,羊镇宇,刘敏;美托洛尔对慢性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初探[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5年04期 |
3 |
王红
,励建安;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体育锻炼对心肺适应及腿部肌肉超微结构异常的影响[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6年02期 |
4 |
钦秋毫;用心尖搏动图测定120例慢性心衰患者中药治疗前后的CO及STI变化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08期 |
5 |
刘柏年,张我素;心肺运动试验在评价慢性心衰中的应用[J];天津医药;1997年07期 |
6 |
陈益民;席玉胜;罗显田;;慢性心衰患者体内氧自由基的变化[J];海军医学杂志;1997年04期 |
7 |
莫宁宁;生脉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心衰30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学;1999年12期 |
8 |
赵伟,邢洪涛,柏树令,李吉;慢性心衰时心肌细胞的形态学特点[J];解剖科学进展;1999年03期 |
9 |
俞建华;中度慢性心衰心脏摄取间位—碘苄胍与峰值氧耗及预后的关系[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3期 |
10 |
温丽芳,蔚艳萍;慢性心衰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干预治疗16例[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2年06期 |
11 |
李梅秀,田国忠,欧叶涛,宋当君,王鹏,房雷;一氧化氮在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中含量的测定与比较[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年06期 |
12 |
王立真;李妹;张萍萍;杜波;;Tei指数评价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衰疗效[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
13 |
王艳霞;张艳;胡晓虹;;强心汤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10期 |
14 |
李万坤;;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10期 |
15 |
何玉萍;张朵娜;;慢性心衰情感障碍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8年06期 |
16 |
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年05期 |
17 |
邵超华;王蔚浩;付熠;;他汀类药物治疗非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08期 |
18 |
李桂林;;倍他乐克对慢性心衰病人QT离散度的影响[J];中外医疗;2009年29期 |
19 |
马金;张艳;礼海;;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谈慢性心衰的三级预防[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10期 |
20 |
张文;张艳;礼海;;葶苈子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