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闹枝—杜荒岭一带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摘要】:吉林省汪清县闹枝—杜荒岭一带是延边地区重要的金矿成矿区域。笔者在野外地质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分析以及综合分析对比等手段对闹枝—杜荒岭一带的5处金矿床(点)进行剖析,研究其矿床地质特征,并分析闹枝—杜荒岭一带金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总结该区的成矿规律,进而对该区进行成矿预测。
矿床地质研究表明,研究区内5处金矿床(点)均为浅成中高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依据控矿构造和矿体产状将其进一步分为两类:浅成热液脉型金矿(包括棉田—闹枝铜金矿床、砂金沟金矿点)和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包括杜荒岭铜金矿床、新沟—砂金沟金矿、清金沟金矿点)。
浅成热液脉型金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而呈脉状产出,矿体多赋存于花岗闪长岩或次火山岩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铜矿、磁铁矿、斑铜矿、自然金等,由矿体至围岩具有黄铁绢英岩化→硅化、青磐岩化→钾化的蚀变分带现象。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棉田—闹枝金铜矿床主成矿温度为200℃~320℃,成矿深度为0.8~1.5km;砂金沟金矿点主成矿温度在280℃~360℃,成矿深度为1.1~2.1km。
隐爆角砾岩型金矿体受隐爆角砾岩筒及其周围断裂构造控制而呈细脉状、网脉状等,矿体多赋存在中性火山岩中或中酸性小侵入体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白铁矿、斑铜矿、自然金等,围岩蚀变分带规律不明显,蚀变类型主要有黄铁绢英岩化、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杜荒岭铜金矿床主成矿温度在280℃~340℃,成矿深度为0.7~1.4km;新沟—砂金沟金矿点主成矿温度在300℃~360℃,成矿深度为0.8~1.9km;清金沟金矿点主成矿温度在260℃~380℃,成矿深度为0.8~2.4km。
分析研究区内金矿的成矿地质条件认为,区内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具体表现在区域上东西向的敦化—春化深大断裂与次级北西、北东和南北向断裂一起控制着矿床的空间分布;火山—次火山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表现在金矿形成于火山—次火山岩浆活动晚期,岩浆活动为成矿作用提供物源和热源,火山机构控制着矿体产状及矿体类型;火山—次火山岩系中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岩石组合为闪长玢岩—安山玢岩—闪长岩和安山岩—(石英)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
区内两类矿床具有不同的元素组合、分布规律:浅成热液脉型金矿中Au与As相关性显著,Au和Ag发生了分离;隐爆角砾岩型金矿中Au与Bi相关性显著,Au和Ag未发生分离,为共生关系;区内多数矿床中Au与Cu相关性不显著,仅棉田矿区Au和Cu相关性较强,且Cu有成矿的可能;各矿区岩石中Au、Ag、Cu、As、Sb、Bi、W、Mo、Pb等元素富集现象明显,但浅成热液脉型金矿岩石中贫化Sn,而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岩石中贫化Zn;对棉田和清金沟两处矿床(矿点)轴向分带计算表明,其分带规律均显示出逆向分带,指示深部有盲矿体的存在,说明区内各矿床的成矿作用不仅集中在近地表,深部也有成矿潜力。
研究区内金矿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而具有近东西向展布的空间分布规律,且成矿时代上具有西部成矿时代较老,东部成矿时代较年轻的特点,总体上成矿年龄集中在100~140Ma之间。区内金矿成矿物质总体来源于上地幔,成矿流体来源具有岩浆水与大气水共同参与的特点。
总结闹枝—杜荒岭一带金矿的成矿规律,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等综合信息,圈定出龙岩—棉田—永昌成矿预测区、九三沟—新沟—砂金沟成矿预测区、杜荒子北沟成矿预测区等6处成矿预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