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螺旋CT与导航系统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个性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术中三维CT (Intraoperative computedtomography;iCT)扫描与导航系统对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探索术中CT与导航系统的在使用过程中标准化流程,利用两组患者术后结果评价其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导航系统的准确性,并对患者预后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个体化手术治疗中术中CT与导航系统的应用价值。同时,针对胸腰椎椎弓根钉易损伤脊髓和血管,导致术后严重后果的缺陷,建立术中CT重建技术辅助胸腰椎椎弓根固定的方法,重建术中实现三维图像的虚拟手术系统,实现术中三维影像引导手术,为下一步机器人参与手术打下基础。
方法:
1.术前评估制定手术方案
纳入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腰椎爆裂骨折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X线检查、三维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三位高年资副主任以上医师根据手术标准制定手术计划,包括后路撑开间接复位术、后路撑开复位直接减压术、后路撑开复位经椎弓根前路减压术、后路撑开复位前路植骨内固定术。并提出可行的具体方案和技术路线。
2.建立术中CT观测组和术中X线观测组
利用西门子和BrainLab公司联合推出的整体手术室,将所有入组病例按照就诊顺序进行单双号分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中间接复位后、术后进行CT扫描。按术中具体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A、B两组:A组(n=45)术中根据三维重建CT结果判断评估手术复位结果,包括A3.1型11例,A3.2型25,A3.3型9例(AO分型);B组(n=45)术中根据传统X线正侧位判断手术复位结果,包括A3.115例,A3.224例,A3.36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按照ASIA神经功能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定,随访6-16个月。
3.建立椎弓根螺钉术中CT导航置入组和术中X线置入组
A组行实时导航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即通过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中的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置入椎弓根钉的相关参考指标进行个体化测量并在导航下置入螺钉,男27例,女18例,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35.3±8.2)岁,按照受伤原因分类:坠落伤15例,砸伤5例,交通事故伤25例;按照损伤部位分类:T1115例,T1213例,L1112例,L25例。
B组行传统X线透视法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男28例,女17例,年龄(17~55)岁,平均年龄(37.4±9.5)岁,按照受伤原因分类:坠落伤9例,砸伤8例,交通事故伤28例;按照损伤部位分类:TI116例,T1213例,L1113例,L23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按照ASIA神经功能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定,随访时间6-16个月。
结果:
1.手术疗效:实验中发现A组患者中24例(53.3%)通过间接复位椎管内骨块回复良好,达到既定要求,无需进一步处理;6例(13.3%)患者首次复位后椎管内骨块复位欠佳,调整复位方法后重新复位,iCT重新扫描后显示复位良好;11例(24.4%)患者多次复位欠佳,根据骨块形态及占位大小进行直接减压或间接减压,椎管达到既定要求;4例(8.9%)患者复位后仍显示椎体骨块持续压迫脊髓及马尾,改变体位后行前路减压并融合;全部患者中21例(46.7%患者根据术中复位后情况改变术前手术计划,达到良好疗效,所有患者均无需进行二次手术。B组患者中17例(37.8%)根据术前计划间接复位后行减压手术,但根据术后CT扫描结果显示,4例患者经复位后骨块已复位良好,无需进一步行减压手术,占比23.5%,15例(33.3%)患者根据术前计划间接复位后无需减压的患者中有2例术后CT扫描结果显示骨块复位不理想,需后路减压,占比13.3%,治疗欠当者共6例,占比13.3%,2例需进行二次手术,占比4.4%。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螺钉置入准确率:利用导航验证的准确度平均为1.6mm(1.2-2.0mm);A组共置入螺钉204枚,置入准确度为98.8%,其中2枚(2例患者)侵入椎弓根皮质,均位于胸椎,1例为右单侧T11螺钉,虽然突破了皮层内侧但只有螺纹部分侵入椎弓根皮质,未超过2mm也未损伤邻近神经血管;另一例为左侧的T12螺钉微创椎弓根外侧壁,未损伤邻近神经血管,因此仍保留螺丝初始位置,未进行二次手术;B组共置入螺钉198枚,置入准确率为96.5%,其中7枚螺钉出现差错,占比3.5%。其中1例病例侵入椎管,术中CT扫描后认为无需二次手术;此外,B组中发生术后伤口感染1例,行清创术后痊愈。两组手术时间和螺钉平均置入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术中采用CT扫描系统进行实时检测复位效果能够显著提高复位准确率并可指导医生随时调整手术方案,避免二次手术,不增加血管和神经损伤,显著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2.对于必须减压的病例,iCT可提供清晰的图像以帮助判断减压是否彻底,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腰椎手术的治疗效果。与无iCT相比,iCT可以帮助医生实时掌握治疗效果,判断是否需要改变手术方案或进一步治疗,有助于获得最佳疗效,对于提高手术定位精确度、降低手术损伤、优化手术路径和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术中CT导航与传统X线透视法相比,采用影像导航技术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不仅降低了医患所受的X线辐射,更大大降低了因螺钉误值所造成手术的失误率,使椎弓根螺钉置入更精确,同时还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的出血量,有效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4.导航的实时监测追踪功能、内固定物精确制导,能使操作多维化,形象化、实时感强,避免胸腰段骨折患者因旋转脱位变化而带来的误差,是微创理念在脊柱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为胸腰椎爆裂骨折个性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
本论文创新性研究成果:
1.首次通过术中CT及导航系统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进行研究,不但可以在术中判断减压是否彻底,并可以根据椎管复位程度进一步改变术式,从根本上提高胸腰椎手术的治疗效果;
2.探索性地将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后骨块形态进行分型和整合,对不同类型骨折块进行不同方法进行处理,可能启发基于CT分型方法在的治疗上的新思路;
3.总结了建立术中CT重建技术辅助胸腰椎椎弓根固定的方法,重建术中实现三维图像的虚拟手术系统,实现术中三维影像引导手术,提高手术效果,为下一步机器人参与手术纵深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证据。
|
|
|
|
1 |
赵振宝;王承莲;;多层螺旋CT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治疗指导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年05期 |
2 |
乔国勇;苗海敏;关凤英;李菊梅;;椎弓根三维形态的CT测量在实施个体化置钉中的作用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3年02期 |
3 |
刘克
,李扬彬
,唐志伟
,谭理连
,梁彤杰
,李树欣
,陈洁兰
,黄文铎
,何二兴;CT引导下经皮椎弓根置管定位术的探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4年02期 |
4 |
王先泉,张凤华,王金义;胸腰段爆裂骨折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9年04期 |
5 |
阮狄克,沈根标,方津生,张之智,马智申;100例国人腰椎弓根的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3年06期 |
6 |
刘长林;宓士军;高景春;;CT测量穿刺路径在指导椎体成形术穿刺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03期 |
7 |
宋国亮;陈奕鹏;左振然;赖党强;;螺旋CT扫描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吉林医学;2010年21期 |
8 |
张家红;董海;戴力扬;陈晓东;;与术后CT比较评估术中运用C型臂X线机透视对34例腰椎侧凸的椎弓根固定的置钉情况[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年03期 |
9 |
徐栋;贾庆卫;朱宝林;于连祥;王信胜;封华;;螺旋CT三维重建在腰椎滑脱症诊断及手术中的价值[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7年06期 |
10 |
赵建民,马志新,贾验青;腰椎管狭窄症的CT诊断[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
11 |
朱敦延;测量腰椎CT片中椎弓根倾斜角和深度的临床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年02期 |
12 |
刘浪;;胸腰椎骨折病例的CT诊断的临床效果评估[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年02期 |
13 |
刘晓榕;梁振;;X线与CT诊断胸腰椎骨折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7年26期 |
14 |
冀中印;;用X线检查和CT检查诊断脊柱骨折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6年13期 |
15 |
彭志刚;崔建岭;孙英彩;彭守坤;赵建;何杰;李晓娜;赵纳;;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CT评价[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年02期 |
16 |
张强;;CT影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诊断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0年34期 |
17 |
曾水平,王黎平,周显泽;术前胸、腰椎椎弓根的CT测量指导术中椎弓根螺钉的植入[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年01期 |
18 |
王永奇,李静伟,刚宪祯,杨秀洁;腰椎管狭窄症的CT分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年05期 |
19 |
王强,孙建华,郭荣光,杨占辉,孙艳玲;胸腰椎骨折CT及X线影像研究和综合分型评分[J];颈腰痛杂志;200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