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型与双钙钛矿型氧化物的电磁特性及其高压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锰基钙钛矿型氧化物巨磁阻效应及Cu掺杂双钙钛矿型Sr2YRuO6高温超导特性的发现,对于钙钛矿型稀土氧化物(化学通式为REBO3)及双钙钛矿型过渡金属氧化物(化学通式为A2B′B″O6)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这两类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物理与化学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传感器、燃料电池、磁-光材料等领域。
本论文中我们通过多种实验手段对钙钛矿型稀土氧化物REBO3(B=Fe, V,Al)及双钙钛矿型锑基过渡金属氧化物Sr2FeSbO6、Sr2MnSbO6、Ba2FeSbO6的晶体结构、电学及磁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得到如下创新性结果:
首先,我们通过原位高压X射线衍射实验对钙钛矿型稀土氧化物REBO3(B=Fe, V, Al)晶体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对于REFeO3(RE=Sm,Y),YFeO3在26GPa发生了同构相变,可能是由Fe3+离子高自旋态到低自旋态的转变而导致的;而SmFeO3在我们的压力范围内,结构稳定,无相变发生,但其结构趋向于高对称性转变。对于REAlO3(RE=Nd, Sm),在压力作用下,由于AlO6八面体的倾斜与畸变受到抑制,SmAlO3在10.4GPa发生了正交(Pnma)到斜六面体(R-3c)的结构相变;而NdAlO3在23.6GPa处发生了斜六面体(R-3c)到立方(Fm-3m)的结构相变。对于REVO3(RE=La, Y), LaVO3在8.0GPa发生了正交(Pnma)到斜六面体(R-3c)的结构相变,与SmAlO3类似;而YVO3在压力作用下,其八面体畸变没有规律,在我们的压力范围内,结构稳定,无相变发生。
其次,我们还研究了非磁性离子Al3+对REFeO3(RE=Nd, Sm)进行B位掺杂,并总结了掺杂对REFeO3(RE=Nd, Sm)结构及其磁性的影响,结果如下:SmFe1-xAlxO3(x=0.0,0.2,0.4,0.6,0.8,1.0)体系,均为正交结构,且随着Al3+离子掺杂量的增加,体系畸变程度变低;此外,晶格常数随着Al掺杂量的变化不符合Vegard定律,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稀土正铁氧体中存在磁滞伸缩现象造成的;通过SmFe1-xAlxO3(x=0.0,0.2,0.4,0.6,0.8,1.0)体系的低温磁化曲线及磁滞回线的研究可知,由于非磁性离子Al3+的掺杂引起稀土离子Sm3+临近的反铁磁性离子Fe3+的缺少,从而导致了稀土离子产生了一个额外的交换场Hmv,该交换场降低了Fe3+-Sm3+之间的磁相互作用,所以,当x0.6时,磁化强度与自旋再定位温度随着Al掺杂量的增加而降低。NdFe1-xAlxO(3x=0.0,0.2,0.4,0.6,0.8,1.0)体系,随着Al3+离子掺杂量的增加,体系畸变程度变低; x=0.4时,发生了正交(Pnma)到斜六面体(R-3c)的结构相变,且该结构相变导致了铁磁到顺磁的转变。
第三,对于双钙钛矿型氧化物,我们首次采用高温高压法制备出新型结构的Ba2FeSbO6样品即cubic-BFSO。通过磁化曲线及磁滞回线研究发现,高温高压法制备的新型cubic-BFSO的尼尔温度比溶胶凝胶法制备的hex-BFSO高出了4倍,主要是由于cubic-BFSO的FeO6八面体畸变程度远低于hex-BFSO的FeO6八面体畸变程度,使得cubic-BFSO中的Fe-O-Fe的超交换比hex-BFSO中的Fe-O-Fe的超交换更强而导致的。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低温下Sr2MnSbO6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趋势,Sr2MnSbO6在低温下表现出明显的半导体行为,且Sr2MnSbO6的电阻率与温度的变化关系符合三维莫特变程跃迁导电机制。
最后,我们还对Sr2FeSbO6、Ba2FeSbO6双钙钛矿型氧化物的原位高压X射线衍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如下:Sr2FeSbO6在7.3GPa发生了立方(Fm-3m)到四方(I4/m)的结构相变,且相变过程伴随着八面体绕着c轴的旋转与畸变程度的增加;而cubic-BFSO与hex-BFSO在我们的压力范围内,结构稳定,无相变发生,这也说明了cubic-BFSO并非由hex-BFSO在压力作用下转换而成,而是由溶胶凝胶前驱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形成。
|
|
|
|
1 |
M.Yokoyama,张传忠;钙钛矿型La_(2/3)TiO_(3-x)晶体的助熔剂生长[J];压电与声光;1990年02期 |
2 |
杨健美;苏锵;王鸿燕;;LnGa_(1-x)Fe_xO_3(Ln=La,Pr,Nd)的磁化率研究[J];科学通报;1993年08期 |
3 |
刘卫国,孙立波,金莲;LaMnO_(3+λ)系列化合物的催化活性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4 |
钟子宜,梁志武,曹学强,颜其洁,傅献彩;纳米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MnO_(3+λ)制备及催化甲烷完全氧化性能[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年02期 |
5 |
杨广亮,鲜于文旭,千正男,金汉民;纳米晶类钙钛矿型锰氧化物导电性的高压研究[J];物理学报;2000年03期 |
6 |
黄少卿;丁伟中;沈培俊;杨志彬;周宇鼎;张玉文;;BaCo_(0.7)Fe_(0.2)Nb_(0.1)O_(3-δ)钙钛矿型混合导体透氧膜的性能[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7 |
廖润华;李月明;杜洁;江向平;陈少华;;(1-4x)NBT-3xKBT-xBT系压电陶瓷电性能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0年03期 |
8 |
甄开吉,毕颖丽,曹亚安,胥勃,陈维哲;CO在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上的吸附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1986年01期 |
9 |
李润伟,王志宏,陈新,沈保根;钙钛矿型稀土锰氧化物La_(2/3)Ca_(1/3)MnO_3中Mn位的Ti替代效应[J];物理学报;1999年S1期 |
10 |
许丽梅,陈晓,刘洪国,王庐岩,隋震鸣,杨孔章;用钙钛矿型Langmuir-Blodgett膜模板制备与组装PbS纳米粒子[J];科学通报;2005年02期 |
11 |
达胡白乙拉;钙钛矿型LaMnO_(3+λ)的结构及对二甲苯氧化的活性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2 |
钱梁;戴明星;周千学;刘长征;;WO_3掺杂的La_(2/3)Ba_(1/3)MnO_3电输运与磁电阻特性[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3期 |
13 |
林培琰,于敏,奥原敏夫,御园生诚;晶格氧和气相~(18)O_2同位素交换反应[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
14 |
张燕妮
,杨宏秀
,马忠干;钙钛矿型La_(1-X)Sr_X Mn_(1-Y) Cu_Y O_3系对CO催化性能及其与表面过剩氧量的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
15 |
康振晋;共沉淀法制备La_(1-x)Pb_xMnO_3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6 |
孙永安,沈岳年,胡瑞生;LaMnO_(3+λ)系列化合物的结构计算[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6期 |
17 |
张思远,任金生;立方钙钛矿型复合氟化物晶体的化学键和离子行为[J];化学物理学报;1993年02期 |
18 |
王强,张孝文,顾秉林;钙钛矿型铁电体Pb(Sc,Ta)O_3中有序畴生长模型的初步研究[J];硅酸盐学报;1991年01期 |
19 |
孙永安,孙立波;钙钛矿型LaMnO_3和LaMnO_(3.2011)的结构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20 |
苏中兴,曹玉虎,杨声,徐菁利;钙钛矿型四元复合氧化物──La_0.35Sr_0.65Co_(1-x)Cu_xO[J];甘肃科学学报;199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