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下古生界锆石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摘要】:兴安地块位于大兴安岭北部,从属于中亚造山带的东段。中亚造山带古生代的构造演化与古亚洲洋的闭合密切相关。大量俯冲增生楔、不同时代的岩浆弧及夹杂其中的微陆块、海底高原和洋岛等构造单元构成了中亚造山带现今复杂的构造格局。中亚造山带内各微陆块的变质基底形成时代、造山带汇聚方式和汇聚时代、显生宙地壳增生机制等问题,是解开中亚造山带造山过程的关键和钥匙。目前,人们对兴安地块基底的形成时代及其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由于缺少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兴安地块大部分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下古生界的形成时代仍属空白。因此,论文对兴安地块内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下古生界具有代表性的岩石地层进行了系统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旨在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依据。
对兴安地块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新开岭群、落马湖群、额尔古纳河组以及倭勒根群的年代学研究显示:嫩江-多宝山地区的新开岭群千枚岩的沉积时代不早于485Ma,角闪斜长片麻岩原岩的形成时代为309Ma,糜棱岩化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164Ma;落马湖地区的落马湖群二云母石英片岩的形成时代不早于420Ma;塔尔气地区的额尔古纳河组糜棱质绢云绿泥石英片岩的形成时代不早于410Ma;新林地区的倭勒根群透闪黑云微晶片岩的形成时代不早于480Ma,玄武粗安岩的形成时代为431Ma。综合前人对兴安地块扎兰屯群、新开岭群-科洛杂岩以及风水沟河群等变质岩系的年代学研究资料,揭示出兴安地块原定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原岩形成时代均为显生宙,认为兴安地块可能不存在统一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但不排除局部存在微陆块的可能性。
对多宝山-罕达气地区早古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研究显示:多宝山地区原奥陶系多宝山组英安岩形成于485Ma,为早奥陶世早期;原泥盆系罕达气组晶屑岩屑凝灰岩形成时代为463Ma,为中奥陶世。对兴安地块奥陶系-志留系的碎屑锆石测年结果显示:伊敏河地区奥陶系多宝山组绢云石英片岩的沉积时代不早于463Ma;罕达气地区上奥陶统二云绿泥石英片岩的沉积时代不早于470Ma;罕达气地区志留系八十里小河组凝灰质粉砂岩的沉积时代不早于432Ma;小索尔奇地区志留系泥鳅河组糜棱岩化凝灰质细砂岩的沉积时代不早于447Ma。
兴安地块奥陶系-中泥盆统碎屑锆石年龄以早古生代为主体,其次为新元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太古宙占比极低。根据文献资料,将其与额尔古纳地块和松嫩地块早古生代和前寒武纪年龄统计结果以及新元古界碎屑锆石年龄峰值分布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兴安下古生界沉积物源区的年龄组成与额尔古纳地块的年龄分布特征极为相似,它们都表现出不同程度匮乏中元古代年龄。松嫩地块缺失新元古代花岗岩及古元古代岩石,新元古代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中以中元古代年龄的较高占比而不具有兴安下古生界物源区的特征,表明额尔古纳地块应是兴安下古生界沉积物的最主要物源区。兴安志留系-中泥盆统碎屑锆石中依次含有大量志留纪和早泥盆世峰值年龄,由于额尔古纳地块上缺失该期岩浆事件,说明兴安地块早古生代火山活动也是重要的物源区之一。上述特征表明兴安早古生代海相盆地为单方向陆源供给的大陆边缘盆地,也证明环宇蛇绿岩在早奥陶世已经就位。
兴安奥陶系碎屑锆石最小峰值年龄与多宝山地区的早-中奥陶世的火山弧和早奥陶世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时代相一致,进一步说明兴安地块早古生代期间为活动大陆边缘。原定兴安地块可能不具有统一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其主体形成于早古生代早期额尔古纳地块东缘的板块俯冲增生和拼贴作用。
|
|
|
|
1 |
章振根,成忠礼,赵劲松;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的变质岩年代学研究[J];科学通报;1987年02期 |
2 |
菁菁;;中国旧石器年代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J];中国科技史杂志;1993年02期 |
3 |
王绍武;朱锦红;;全新世千年尺度气候振荡的年代学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04期 |
4 |
符亚洲;彭建堂;胡瑞忠;石学法;;大洋富钴结壳的年代学研究方法评述[J];地球与环境;2006年03期 |
5 |
佟景贵;李胜荣;初凤友;陈福坤;方念乔;王吉中;;中太平洋富钴结壳WXD27的年代学研究[J];矿物岩石;2009年01期 |
6 |
方国祥;李平日;郑建生;;广州地区第四纪沉积的年代学研究[J];地理科学;1991年04期 |
7 |
任康绪;阎国翰;蔡剑辉;牟保磊;李凤棠;王彦斌;储著银;;华北克拉通北部地区古-中元古代富碱侵入岩年代学及意义[J];岩石学报;2006年02期 |
8 |
唐嘉锋;刘玉琳;王启飞;;山东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研究[J];岩石学报;2008年06期 |
9 |
求真;;第四次全国~(14)C学术会议在苏州举行[J];第四纪研究;1989年01期 |
10 |
李强之,陈衍景,钟增球,李文良,李绍儒,郭晓东,金宝义;小秦岭东闯金矿成矿作用的~(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J];地质学报;2002年04期 |
11 |
邱检生;蒋少涌;胡建;McInnes B I A;凌洪飞;;密坑山锡矿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启示[J];云南地质;2006年04期 |
12 |
刘玉琳;郭丽爽;宋会侠;宋彪;张锐;许发军;张云孝;;新疆西准噶尔包古图斑岩铜矿年代学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10期 |
13 |
陈文;张彦;刘新宇;秦克章;肖文交;韩丹;;新疆东天山剪切带型金矿床Ar-Ar年代学研究[J];矿物学报;2009年S1期 |
14 |
李齐;陈文寄;李大明;计凤桔;任锦章;杨森林;;五大连池地区火山岩年代学研究[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
15 |
罗修泉,陈启桐;内蒙古新生代玄武岩年代学初步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0年01期 |
16 |
钟巍,熊黑钢,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大林成行;策勒达木沟剖面年代学研究及意义[J];干旱区研究;1998年01期 |
17 |
赵凤清;李惠民;左义成;薛克勤;;晋南中条山古元古代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J];地质通报;2006年04期 |
18 |
李勇;;中国历史时期的日期转换平台[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7年04期 |
19 |
王登红;李华芹;秦燕;梅玉萍;陈郑辉;屈文俊;王彦斌;蔡红;龚述清;何晓平;;湖南瑶岗仙钨矿成岩成矿作用年代学研究[J];岩矿测试;2009年03期 |
20 |
张宽忠;李振江;黄成;;四姑娘山花岗岩侵位与山脉隆升[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