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气候和海侵事件的关系

杨扬  
【摘要】:本文以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有序度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主量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确定了沙河街组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因机理以及成岩流体特征。基于上述研究,并结合全球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研究成果,最终确定了歧口凹陷始新世—渐新世的古气候为逐渐变冷过程,并在晚始新世和早渐新世发生过两次海侵作用。这对于歧口凹陷白云岩储层的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稀土元素、锶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综合分析表明,沙三段白云岩几乎不受火山热液的影响。沙二段白云岩整体表现出火山热液作用的特征,但沙二上段白云岩受影响较大。沙一下段和沙一上段白云岩样品受火山热液作用较小。火山热液作用在深度2300m附近对白云岩的影响程度最大。 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歧口凹陷沙河街组沉积时期的古气温自沙三段至沙一段总体为逐渐降低的过程,在沙二下段时期和沙一下段时期分别有两次突然升温事件。自沙三段至沙一段,白云岩的碳同位素在大洋缺氧事件和甲烷化作用的影响下发生了明显正偏移。这与全球始新世—渐新世古气候变化和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正偏相一致。 主量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白云岩歧口凹陷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发生了两次海侵作用。沙二下段时期海侵规模较小,沙一下段时期海侵规模大,并持续到沙一上段时期。全球范围内始新世至渐新世时期的海平面表现出长期下降的趋势,在始新世晚期和渐新世早期出现两次明显的升高。歧口凹陷的两期海侵作用的发生时间分别与这两次海平面升高相一致,与该时期两次升温事件有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黄鹏;李雪;郭瑞;;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湖相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分析[J];科技导报;2014年02期
2 李凤杰;杜凌春;赵俊兴;李跃刚;向芳;李浮萍;;鄂尔多斯盆地苏东地区马家沟组五段5亚段白云岩成因[J];石油学报;2016年03期
3 郑剑锋;沈安江;杨翰轩;朱永进;梁峰;;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微生物白云岩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21年07期
4 廖静;董兆雄;翟桂云;周立英;范鹏;;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湖相白云岩及其与海相白云岩的差异[J];海相油气地质;2008年01期
5 熊国庆;;贵州梵净山西北陡山沱组底部白云岩帽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年02期
6 潘文静;王清斌;刘士磊;冯冲;田德瑞;;渤海海域石臼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湖相生屑白云岩成因[J];古地理学报;2017年05期
7 韩晓涛;鲍征宇;谢淑云;;四川盆地西南中二叠统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地球科学;2016年01期
8 彭世福,许红,温珍河;试论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海侵作用与油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年01期
9 曾允孚;张锦泉;郑和荣;;四川龙门山唐王寨地区中上泥盆统白云岩成因[J];地质论评;1991年01期
10 文德潇;韩润生;吴鹏;贺皎皎;;会泽铅锌矿床蚀变白云岩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找矿标志[J];矿物学报;2011年S1期
11 高莉玲;;白云岩中锶的新分布系数及其在古代白云岩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动态;1990年11期
12 罗碧笏;;福建省建瓯市龙岗白云岩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年12期
13 张磊;;河南省鹤壁地区冶镁白云岩矿特征[J];西部探矿工程;2016年12期
14 刘红光;刘波;吴双林;张学丰;田泽普;石开波;刘建强;;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蓬莱坝组白云岩类型及成因[J];岩石学报;2017年04期
15 许明;钱信禹;李亚林;韩中鹏;戴敬华;;西藏羌塘盆地达卓玛地区含油白云岩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16年Z1期
16 杨云亭;;山西省冶镁白云岩资源概况及勘查开发建议[J];华北国土资源;201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聪;陈世悦;陈刚;刘丛宁;韩立辉;张娜;;歧口凹陷沙-下段湖相白云岩成因机理[A];第八届中国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5年
2 江文剑;侯明才;邢凤存;徐胜林;林良彪;;川东南寒武系第三统-芙蓉统娄山关群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3 宋彦辰;刘波;刘航宇;石开波;;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震旦系白云岩特征与成因[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一)—专题三十一: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专题三十二:盆地动力学与能源、专题三十三: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C];2020年
4 潘立银;郝毅;梁峰;;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形成时间及其构造背景[A];第十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21年
5 胡小龙;InigoMüller;赵安坤;MartinZiegler;陈清;韩璐;时志强;;上扬子地区上奥陶统黑色页岩中白云岩夹层成因:来自团簇同位素的证据[A];第十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21年
6 陈启艳;陈康;王洪求;刘炳杨;杨哲;;川西北地区深层白云岩薄储层预测关键技术[A];中国石油学会2021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21年
7 李百强;王起琮;王妍;宁博;靳程光;闫佐;;主因子与判别分析在识别白云岩成因中的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册)[C];2015年
8 杨承运;;浅谈白云岩(石)的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查中的意义[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张世铭;王建功;张小军;崔俊;伍坤宇;黄成刚;;柴西下干柴沟组湖相白云岩特征及成因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10 张静;张宝民;单秀琴;;古气候背景对大规模白云岩发育的控制作用[A];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11 李红;柳益群;李文厚;杨锐;雷川;刘林玉;刘洪福;李海平;;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二叠系湖相白云岩成因探讨[A];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2 张光伟;马向贤;;镁同位素分析——白云岩成因问题研究的一种可能方法[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3 齐敦伦;;关于苏、皖南部黄龙组下部白云岩时代归属问题[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14 郑国东;;铁化学种在环境与地球化学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5 王学求;张勤;周建;王玮;刘汉粮;韩志轩;刘东盛;白金峰;闫红岭;刘雪敏;赵起超;;全国地球化学基准建立与若干进展[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62: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科学钻探与地球化学基准论文集[C];2014年
16 赵伦山;赵善仁;叶荣;;地球化学的理论与应用[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7 游振东;;地球物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第13届V.M.Goldschmidt国际地球化学会议一瞥(日本仓敷2003年9月7—12日)[A];地质学史研究会第16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8 蒋志;;地球化学的理论背景和前景[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9 呼尚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桌子山组白云岩成因分析[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0 李耀西;陈宏明;;苏浙皖地区黄龙组下部白云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穿时的机理[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扬;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气候和海侵事件的关系[D];吉林大学;2014年
2 叶宁;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蓬莱坝组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形成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3 李聪;歧口凹陷沙一下段湖相白云岩形成机理及储层特征[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胡乐;再论白云鄂博稀土矿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5 胡作维;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形成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永生;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奥陶系马四组白云岩成因及储集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5年
7 刘大文;地球化学块体理论与方法技术应用于矿产资源评价的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2年
8 董翼昕;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因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20年
9 付斯一;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盐下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形成机理[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10 沈均均;潜江凹陷南部新沟咀组下段湖相白云岩形成机理及其石油地质意义[D];长江大学;2015年
11 林孝先;四川汉源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及其中铅锌矿成矿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2 白晓亮;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马五_5亚段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形成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13 吕大炜;华北晚古生代海侵事件沉积及古地理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14 唐坤;兴蒙—华北地球化学走廊带元素时空分布与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15 苏中堂;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周缘马家沟组白云岩成因及成岩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6 汪海城;地球化学空间模式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17 郎静;歧口凹陷斜坡区隐蔽油气藏勘探与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8 杨捷;新元古代末次冰期华北古环境和古气候记录[D];中国地质大学;2019年
19 胡忠贵;川东—渝北地区石炭系白云岩成因与成岩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20 崔杰;美姑河坪头电站岸坡特殊地质现象与地下工程[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永胜;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一段沉积环境及白云岩成因机理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
2 黄昊源;川南地区下奥陶统桐梓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20年
3 王波;高温白云岩交联酸体系研制与性能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4 史鹏韬;亚热带典型白云岩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D];贵州师范大学;2019年
5 任海姣;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中下组合储层特征及其控气性[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6 陈孝全;伦坡拉盆地始新世牛堡组湖相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机理[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7 何文秀;美姑河坪头水电站厂址区白云岩砂化成因及其对工程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8 李飞宇;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呼和沙拉地区白云岩矿资源调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宋光永;川东南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热液白云岩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纳琴;西沙群岛西科1井致密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9年
11 张喜;苏里格东区奥陶系马五_5亚段白云岩成因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12 周锋德;泌阳凹陷裂缝性白云岩油气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13 裴文超;鄂尔多斯盆地东侧奥陶系马家沟组中组合白云岩成因及储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14 杨慧;广东省金地球化学块体特征及资源量预测[D];中山大学;2005年
15 邱高;粘土质白云岩固化水中铜离子的作用与机理[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16 潘晓添;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组湖相热液白云岩形成机理[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17 季兆鹏;西沙群岛东部永兴岛-石岛铁白云岩岩相学特征及其空间变异[D];山东科技大学;2019年
18 孔琳琳;岩性地球化学基因的检验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19 芦飞凡;川中地区中二叠统白云岩成因及成岩流体示踪[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20 熊绍云;西藏措勤盆地下白垩统郎山组白云岩类型、成因及储集性[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邓剑;川东南海相新领域勘探获新发现[N];中国石化报;2017年
2 实习记者 王亚楠 通讯员 启石;内蒙古地矿局发现一大型白云岩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3 记者 周强 通讯员 邵兰芳;河南发现特大型白云岩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4 特约记者 白文起 通讯员 郑小兰;重庆四大炼镁白云岩勘查靶区浮出水面[N];中国矿业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徐雁龙;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研究员王强:“跟兴趣比,这点苦算什么”[N];中国科学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张晔;地球化学证据揭示海洋氧化为何迟滞20亿年[N];科技日报;2021年
7 记者 邹维荣 特约记者 杨鸿;钻透90米白云岩层引甘泉[N];解放军报;2010年
8 特约记者 白文起 通讯员 周正茂;彭水发现大型炼镁用白云岩矿床[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9 刘荣梅;全国陆域地球化学系列图出炉[N];中国矿业报;2016年
10 刘荣梅;中国陆域地球化学系列图出炉[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年
11 本报记者 高慧丽 通讯员 王中义;地球化学,步入“中国引领”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年
12 记者 周强 通讯员 邵兰芳;鹤壁发现一特大型白云岩矿[N];中国矿业报;2011年
13 本报记者 谭向杰;回顾地球化学找金[N];中国黄金报;2019年
14 记者 刘志强;中科院地球化学所40周年创新成果丰[N];科技日报;2006年
15 周琦;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基本建立[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16 本报记者 高慧丽 通讯员 王中义;共绘全球地球化学一张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年
17 田雪莲 徐峙;我利用地球化学信息 发现700余处矿产地[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18 张贵志;歧口凹陷重大科技专项启动[N];中国石油报;2008年
19 记者 胡其峰;我科学家建立地球化学基准值[N];光明日报;2014年
20 通讯员 丛丽 董萍;大港油田——歧口凹陷科研项目获天津科技进步一等奖[N];中国石油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