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研究眶下管的形态结构
【摘要】:目的
利用64排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研究眶下管形态学各项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精确评价眶下管的形态、位置、走行角度和长度等,为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上颌神经疼痛的外科治疗以及提高上颌神经阻滞麻醉时穿刺的成功率等方面提供相关形态学数据。
方法
收集2010年5月~2011年3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110例(220侧)无眶面部外伤史患者完整的头颅CT扫描资料,再对眶下神经管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重建后选择水平面和矢状面对眶下管起始部的走形方向和矢状面眶下管起始部的长度和穿刺深度进行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并比较左右两侧、男女性别组之间测量数据有无显著性差异。
结果
测量的4项指标如下:①眶下管起始部长度(从眶下孔起始至眶下管的第一个明显转折处)②沿眶下管起始部大致走形方向,从皮肤到眶下管第一个明显转折处的长度(即穿刺进针深度)③眶下管与眼耳平面夹角④眶下管与矢状面夹角。
结论
1、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可显示眶下管的解剖学形态、位置和走形方向,技术手段成熟完备,具有可实施性。
2、眶下管起始部的长度:左侧9.92±2.47mm,右侧9.98±2.75mm;穿刺深度:左侧28.65±4.28mm,右侧28.87±4.15mm。穿刺角度:与眼耳平面左侧67.44±6.870,右侧67.28±7.000;与矢状面左侧68.17±9.520,右侧68.74±9.100。其中穿刺进针深度在不同性别组之间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余者左右两侧和男女性别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以上数据可供临床外科操作进行参考。
|
|
|
|
1 |
陶宝鸿;李勇;江波;储洪娟;蔡志毅;;经鼻内镜下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A];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成立60周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