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二类油层三次采油潜力及有效开发方法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萨南开发区一类油层葡Ⅰ组聚驱开发的陆续结束,为实现产量有效接替,通过深化储层认识,优化聚驱层系组合,落实二类油层潜力。大庆油田是目前开展二类油层三次采油研究和工业化区块投产最早的油田,在葡一组一类油层聚合物驱取得显著效果并陆续进入后续水驱阶段后,二类油层注聚技术开始工业化推广。本文研究课题,针对二类油层特点,根据精细地质研究成果,确定区块内符合聚驱条件的二类油层厚度发育、分布状况、非均质性;通过深化储层认识、层系组合和优化注采井距及井网衔接,建立二类油层的有效驱动体系,实现利用该套井网对聚驱后、二类油层上下返及三类油层三次采油的有效开发。同时,通过研究优化注入及段塞组合的方式,确定了二类油层的有效开发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对进一步提高聚驱开发效率和保持大庆油田持续有效稳产有着重要意义。
|
|
|
|
1 |
闫百泉,张树林,卢柏庆,朱焕来,李照永;大庆油田北二西二类油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2 |
阎百泉,张树林,施尚明,邵立明;大庆油田萨北二类油层非均质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3 |
肖书慧,刘启,刘士芹;二类油层注聚对象的确定与层系间隔层处理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4期 |
4 |
闫亚茹,李瑞升,吴蔚;萨中地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试验的几点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4期 |
5 |
邵振波,李洁;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注聚对象的确定及层系组合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1期 |
6 |
郭金龙;;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注入方式的室内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9年12期 |
7 |
张晓芹,关恒;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途径[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4期 |
8 |
杜满昌;;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一区萨Ⅲ4-10油层剩余油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8期 |
9 |
吴红军;张凤歧;;产出、注入剖面测井技术在二类油层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2期 |
10 |
佘庆东;;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井含水率变化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6期 |
11 |
林立;;优化二类油层聚驱注采关系的做法及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S1期 |
12 |
张承玲;于虹;李海波;;二类油层注聚水驱井网封堵方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年06期 |
13 |
周钢;;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见效规律与认识[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4期 |
14 |
马海佳;张晟;邸超;刘龙达;孙德勇;;三元复合体系室内驱油实验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6期 |
15 |
闫文华;康万利;贾红兵;徐典平;姜国庆;;杏北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注入参数的优选[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16 |
董世浩;;二类油层聚合物驱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能源;2009年01期 |
17 |
马晓丹;;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效果评价[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9年07期 |
18 |
丁辉;;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宽分子聚合物驱油研究[J];石油仪器;2007年02期 |
19 |
李俊玲;;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上返区块剩余油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年05期 |
20 |
张晓华;;阻力系数对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J];特种油气藏;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