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县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F县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社会支持及家庭关怀度对F县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分析F县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人格特征,为以后开展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第一阶段在F县所有初中学校中抽取3所学校作为一阶单元,第二阶段从每个学校的七、八、九年级中分别抽取3个班级作为二阶单元,以每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用匿名自填问卷集体调查方法对1000名学生进行现场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问卷、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四部分。应用Epidata3.1对数据进行双录入,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8份,有效应答率为92.8%。其中七年级学生有300人,八年级学生有381人,九年级学生有247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4.38±1.009)岁。2.F县初中生各类健康危险行为的高分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违纪行为、暴力攻击行为、吸烟饮酒行为、自杀自残行为、无保护性行为。3.除自杀自残行为外,不同性别、母亲职业、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在其他各类危险行为得分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除无保护性行为维度外,与母亲关系不同在其他各类危险行为得分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年级、父亲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否长期与父亲一起生活、是否长期与母亲一起生活、与父亲关系、父母关系、近半年学习成绩在五类危险行为得分上均具有显著差异。4.单因素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纬度得分越高的学生,出现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残行为、吸烟饮酒行为、违纪行为及无保护性行为的频率越低。家庭关怀度总分及各纬度得分越高的学生,出现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残行为、吸烟饮酒行为、违纪行为及无保护性行为的频率越低。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级、性别、母亲职业、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父母关系、自身性格、朋友支持和情感度是暴力攻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解释暴力攻击行为38.1%的变异量(NagelkerkeR~2=0.381);年级、父亲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否长期与兄弟姐妹在一起生活、自身性格、家庭支持及情感度是自杀自残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解释自杀自残行为19.1%的变异量(NagelkerkeR~2=0.191);年级、性别、父亲职业、母亲职业为、过去半年学习成绩、自身性格和适应度是吸烟饮酒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解释吸烟饮酒行为33.6%的变异量(NagelkerkeR~2=0.336);年级、性别、母亲职业、父亲文化程度、父母关系、本学期是否住宿、过去半年学习成绩及情感度是违纪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解释违纪行为30%的变异量(NagelkerkeR~2=0.300);年级、性别、过去半年学习成绩、自身性和情感度是无保护性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解释无保护性行为29.6%的变异量(NagelkerkeR~2=0.296)。结论:1、F县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各类健康危险行为高分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违纪行为、暴力攻击行为、吸烟饮酒行为、自杀自残行为、无保护性行为。2、一般人口学资料中年级、父亲职业、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否长期与父亲在一起生活、是否长期与母亲在一起生活、与父亲关系、父母关系和近半年学习成绩是五种危险行为的共同影响因素。3、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越高的学生或家庭关怀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越高的学生出现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残行为、吸烟饮酒行为、违纪行为及无保护性行为的频率越低。4、女生、高年级、过去半年学习成绩优良是初中生吸烟饮酒行为、违纪行为及无保护性行为的保护因素;性格偏内向、性格偏外向及感知情感度较高是暴力攻击行为、自杀自残行为及无保护性行为的保护因素;母亲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是初中生暴力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