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吉林中东部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时间:上二叠统—三叠系碎屑锆石年代学的制约

周中彪  
【摘要】:本文以吉林省中东部晚二叠世-三叠纪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晚二叠世-三叠纪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确定了该区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的沉积时限;利用碎屑锆石的U-Pb年龄与Hf同位素组成特点,讨论了研究区内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的沉积物质来源;对变质增生锆石进行成因方面的研究,限定了由古亚洲洋闭合所引发的造山运动的结束时间。最终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古亚洲洋在吉林省中东部的最终闭合时间以及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区域构造演化历史。1.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的沉积时限在对吉林省中东部大酱缸组、黄莺屯组、小河口组、柯岛组、大蒜沟组和庙岭组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U-Pb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再结合已有的古生物化石资料、地层之间的相互接触关系以及地层中后期侵入体的最新U-Pb定年数据,认为大酱缸组形成于晚三叠世中期;黄莺屯组的沉积时间为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早古生代或早二叠世;小河口组的沉积时间为晚三叠世;柯岛组的沉积时间为中晚三叠世;大蒜沟组和庙岭组的沉积时间为晚二叠世。2.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的沉积物质来源晚二叠世大蒜沟组和庙岭组砂岩中碎屑锆石的定年结果表明,锆石年龄主要为晚古生代(280 Ma和259 Ma)和早古生代(473 Ma、443 Ma和419 Ma),此外还有少量碎屑锆石的年龄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1855~1439 Ma)。晚古生代碎屑锆石大多具有较高的ε_(Hf)(t)值(+5.5~+15.8),表明沉积物来源于兴凯地块,少部分锆石具有较低的ε_(Hf)(t)值(-3.0~-6.3),表明其源自于华北板块北缘;早古生代碎屑锆石的ε_(Hf)(t)值在-2.7~+10.4之间,与华北板块北缘早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岩浆岩中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一致,表明其源自于北缘早古生代的弧岩浆岩带;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碎屑锆石均为它形,呈圆状至次圆状,说明经历了较长距离的搬运,表明其源自于华北板块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黄莺屯组中碎屑锆石的定年结果表明,其碎屑锆石年龄主要为显生宙(251 Ma、282 Ma、309 Ma、366 Ma、390 Ma、466 Ma和503 Ma),还有少量碎屑锆石的年龄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2.5~1.8 Ga),此外还包括锆石变质增生年龄(233 Ma)。~250 Ma的岩浆热事件在华北板块北缘和中亚造山带东段普遍分布;早二叠世碎屑锆石具有较高的ε_(Hf)(t)值(+6.7~+12.2),与北缘早二叠世火山岩中锆石的ε_(Hf)(t)值相近,此外还包含具有较低ε_(Hf)(t)值(-4.7)的碎屑锆石,暗示其源自于华北板块北缘;晚泥盆世-石炭纪碎屑锆石具有极低的ε_(Hf)(t)值(-22.2~-13.0),暗示其源自于华北板块;中泥盆世碎屑锆石只在临近缝合带的样品中出现,锆石U-Pb年龄与缝合带以北晚泥盆世流纹岩中继承锆石的年龄接近,暗示其源自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寒武纪-奥陶纪碎屑锆石的年龄与北缘早古生代岩浆作用的年龄一致,表明其源于华北板块北缘;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岩浆热事件主要存在于华北板块,这表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黄莺屯组中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古老碎屑锆石源自于华北克拉通。吉林省东部延边地区中晚三叠世柯岛组中碎屑锆石的定年结果表明,其岩浆锆石年龄可分为三组:241 Ma、251 Ma和262 Ma,此外还包括三组变质年龄(210 Ma、223 Ma和233 Ma)。这些岩浆锆石的ε_(Hf)(t)值在-6.0~+7.7之间,与华北板块北缘同时代岩浆岩中锆石的ε_(Hf)(t)值相近,表明中晚三叠世柯岛组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华北板块北缘。晚三叠世大酱缸组中碎屑锆石的年龄包括217 Ma、248 Ma、265 Ma、910 Ma以及1.8~2.5 Ga。晚三叠世中酸性岩浆事件在张广才岭普遍分布,而在华北北缘却鲜有产出,这表明晚三叠世的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于中亚造山带东段;265~248 Ma岩浆作用在华北板块北缘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都广泛出露;910 Ma的锆石可能来自于佳木斯地块;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碎屑锆石则主要源自于华北板块。晚三叠世小河口组中碎屑锆石的年龄包括显生宙的成分(245 Ma、266 Ma、283 Ma、315 Ma和406 Ma),以及大量古老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锆石。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碎屑锆石具有负的ε_(Hf)(t)值以及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T_(DM2)年龄,这表明小河口组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华北板块。3.吉林中东部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时间以及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二叠世-三叠纪的构造演化历史碎屑锆石物源分析结果表明,吉林中东部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具有双向物源的特征,结合前人资料,我们认为古亚洲洋洋盆的最终闭合时间应不晚于晚二叠世。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不断萎缩的古亚洲洋洋盆使得来自华北板块北缘以及中亚造山带东段的碎屑物质发生交汇并沉积于同时代的沉积地层中。随后的碰撞造山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加厚、区域上磨拉石建造的出现以及区域地层由浅海相向陆相的转变,碰撞造山运动结束的时间应该在233 Ma左右。在此之后,晚三叠世中期时,区域上的岩浆作用以A型花岗岩和流纹岩、碱性花岗岩以及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的广泛出露为特征,表明研究区及邻近区域处于造山后的伸展环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4条
1 邓凯;杨守业;李超;毕磊;张永斌;;台湾山溪型小河流碎屑锆石年代学和粒径分析[J];地质学报;2015年S1期
2 李栋;高鹤;聂立军;陶军宇;;吉林省蛟河市东北部红山组碎屑岩中碎屑锆石年龄信息及物源分析[J];吉林地质;2021年04期
3 程胜东;方俊钦;赵盼;徐备;鲍庆中;周永恒;邓荣敬;;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两岸志留-泥盆系碎屑锆石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14年07期
4 陈安东;陈柏林;王永;孟令通;何江涛;韩梅梅;王斌;;阿尔金喀腊大湾地区卓阿布拉克组沉积岩系年代及其地质意义——来自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的证据[J];地质通报;2018年05期
5 袁超;Gavin G.Kenny;Martin J.Whitehouse;Balz S.Kamber;;分异的冲击熔岩席可能是冥古宙碎屑锆石的潜在来源之一[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6年05期
6 Gavin G.Kenny;Martin J.Whitehouse;Balz S.Kamber;夏群科;;分异的冲击熔岩席可能是冥古宙碎屑锆石的潜在来源之一[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7年01期
7 马收先;孟庆任;曲永强;;华北地块北缘上石炭统—中三叠统碎屑锆石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1年10期
8 刘同君;刘永江;李伟民;高飞;;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群碎屑锆石特征对源区地壳结构的启示[J];地质科学;2020年02期
9 黄广文;潘家永;黄广楠;夏菲;吴德海;钟福军;;新疆蒙其古尔地区八道湾组沉积岩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新疆地质;2021年02期
10 余文超;杜远生;熊国林;周锦涛;庞大卫;邓旭升;翁申富;李沛刚;;中国铝土矿沉积中的碎屑锆石记录:对铝土矿物源模式与矿床分类的启示[J];古地理学报;2020年05期
11 韩瑶;张传恒;刘子荟;游国庆;李利阳;;浙江浦江新元古界平水群沉积特征、碎屑锆石年龄及构造古地理格局探讨[J];地质论评;2015年06期
12 金海飞;许朝卫;戴春政;马天寿;邢晓娅;;浙东南松阳县枫坪组沉积岩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地质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9年03期
13 刘涛;吉峰;边红业;孙奎;张随甲;表尚虎;;大兴安岭富林地区早古生代碎屑锆石年代学对基底隆升时间的制约[J];地质论评;2015年02期
14 王伟涛;郑德文;庞建章;;青藏高原东北缘寺口子剖面碎屑锆石示踪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宋晨;裴福萍;魏敬洋;;吉林延边地区二叠纪含古植物地层碎屑锆石物源分析及其地质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21年
2 蔡芃睿;;碎屑岩特征及碎屑锆石定年在盆地构造原型恢复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21年
3 魏荣浩;段亮;詹容若;史毅;马楚萱;;华北寒武系底部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对深时流域体系以及与超大陆关系的制约[A];第十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21年
4 刘雨;杨坤光;Ali Polat;马筱;;扬子陆块南华系古地理的重建:来自碎屑锆石年龄谱的约束[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8: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专题9: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超大陆聚合与裂解[C];2018年
5 邓凯;杨守业;李超;毕磊;张永斌;;台湾山溪型小河流碎屑锆石年代学和粒径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6 武昱东;王宗起;王涛;张玉涛;张晗;;南秦岭武当群变沉积岩碎屑锆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6: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论文集[C];2014年
7 李向辉;陈福坤;李秋立;郭敬辉;;胶东地区蓬莱群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和物源[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邓凯;杨守业;黄湘通;徐娟;;中国东南部中小河流碎屑锆石年代学及物源指示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9 柴广路;李双应;芦艳琳;谢伟;魏星;;大别造山带北缘梅山群碎屑岩成分和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对物源区大地构造属性判别的制约[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10 杜庆祥;韩作振;沈晓丽;;吉林东部地区三叠纪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对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启示[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11 周建平;刘永江;温泉波;李伟民;刘宾强;李婧;徐民;刘昕悦;张丽;;内蒙古东北部巨日河地区早-中三叠世碎屑锆石年龄及其地质意义[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20特提斯造山带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专题2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东亚大陆形成、专题2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C];2015年
12 朱涛;王洪亮;孙勇;徐学义;第五春荣;张红;;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铜川地区石盒子组碎屑锆石年代谱系及其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3 李向辉;陈福坤;李秋立;郭敬辉;;胶东地区蓬莱群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和物源[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14 刘雨;杨坤光;Ali Polat;马筱;;扬子陆块南华系古地理的重建:来自碎屑锆石年龄谱的约束[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15 张拴宏;赵越;叶浩;;华北克拉通东部新元古代沉积地层碎屑锆石组成及其可能的来源:对认识华北克拉通在罗迪尼亚超大陆中位置的意义[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8: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论文集[C];2014年
16 杨德彬;许文良;徐义刚;王清海;裴福萍;;苏北-辽南新元古界碎屑锆石的物源——对郯庐断裂带构造属性的制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7 齐靓;;Rodinia-Gondwana过渡时期华南板块的位置——来自碎屑锆石的证据[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18 王家林;吴朝东;;碎屑锆石U-Pb年龄模式比较对源区位置的限定:以博格达地区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19 刘飞;车旭东;李高军;;黄土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示踪研究新进展[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20 张凤;王中波;杨守业;;碎屑锆石粒径大小与U-Pb年龄关系——以长江沉积物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蔡长娥;沉积盆地碎屑锆石低温热年代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2 徐冰;蒙古弧地体南缘古生代构造演化:来自二连浩特地区沉积岩和花岗岩的证据[D];西北大学;2018年
3 宋高源;扬子地台东南缘新元古代地层碎屑锆石年龄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4 韩志锐;扬子地块奥陶纪古地理重建研究:古地磁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的制约[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7年
5 佘振兵;中上扬子上元古界—中生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6 李明;中国东北现代河流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及大陆生长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7 柴嵘;东秦岭印支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20年
8 孟恩;黑龙江省东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碎屑锆石与火山事件的制约[D];吉林大学;2011年
9 赵芝;大兴安岭北部晚古生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黄宗莹;中国天山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过程[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7年
11 张连祥;胶东半岛古元古代变沉积岩系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1年
12 秦翔;天山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D];中国地质科学院;2021年
13 黄仁波;华南地块南华纪-奥陶纪中期沉积源汇分区与古地理研究[D];南京大学;2021年
14 齐靓;华南东南部新元古代中-晚期火山-沉积记录与超大陆重建[D];中国地质大学;2020年
15 赵旭东;构造-气候共同作用下的河流地貌演化[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21年
16 何梦颖;长江河流沉积物矿物学、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物源示踪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17 魏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印度-亚洲早期碰撞的沉积记录[D];南京大学;2020年
18 胡丽沙;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系-三叠系沉积记录及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19 孙蓓蕾;太原西山煤田含煤地层形成和演化的时间事件序列及其地质因素[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20 王瑞雪;中国重要铝土矿集中区物质组成和成矿机理[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小聪;赣江下游南昌段河流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
2 宋颖潭;云南贡山-保山地块晚古生代沉积岩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3 周美玲;滇西保山、腾冲地体的碎屑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年
4 姚丽洁;西宁盆地新生代地层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D];兰州大学;2019年
5 刘祥;敦煌地块变沉积岩原岩形成年龄、源区性质及其构造意义[D];西北大学;2019年
6 冯永馨;江西省兴国地区震旦纪沉积物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7 王子桓;现代河流沉积物的碎屑锆石记录[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8 王伟;华北北戴河地区石炭—二叠纪物源变化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9 权瑞平;北祁连黑河河流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10 乔健;佳木斯地块北部早古生代沉积建造的时代与物源:来自岩浆和碎屑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的制约[D];吉林大学;2018年
11 周中彪;吉林中东部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时间:上二叠统—三叠系碎屑锆石年代学的制约[D];吉林大学;2018年
12 侯云岭;西藏南部仲巴微地体构造属性分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3 张小龙;西藏仲巴微地体变质基底亲缘性分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4 季雷;扬子西缘凉山地区中下元古界碎屑锆石年代学及构造意义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5 王博;内蒙苏尼特右旗地区古生代地层碎屑锆石年龄及物源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16 荣培;基于碎屑锆石物源示踪法对大渡河袭夺假说的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17 孙朋飞;青海省苦海-赛什塘地区容矿地层碎屑锆石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18 杨书文;北祁连古大洋俯冲带碎屑锆石年代学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19 张瑶;碎屑锆石在物源研究及水系演化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20 蒙麟鑫;扬子与华夏地块西南端界线[D];桂林理工大学;202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赵凡;西藏发现41亿岁锆石[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