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也V了”构式特点及教学策略
【摘要】:“V也V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的格式,但是针对该格式的专门性研究却很少,目前只找到一篇。李维在她的硕士论文《现代汉语“V也V了”的多角度研究》对该格式有过详细的描写,其他只在研究其上位格式“V副VP”“V也VP了”时通过例句的方式偶尔提及,这些研究对这样一个常用格式的关注是不够的。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切入,详细分析该构式的构造、意义和功能,并对该格式的教学进行考察及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确定论文的研究范围,排除对目标格式有干扰的相似格式。考察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并引入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最后对本文的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第二章从精致还原主义理论出发,逐个分析“V也V了”构式的三个组件,对能够进入格式的“V”进行考察,分析目标格式对动词“V”的限制性。从“也”的意义,“也”的语义指向,“也”的语用量级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V也V了”中“也”的特点。最后对“了”的性质和属性进行了框定,为下文“V也V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从构式语法理论出发,证明“V也V了”为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构式,分析其构式义,包括主观性、交互主观性和对比义。其次从句法地位和组合功能两个方面分析了V与重出成分V的区别。第四章从语篇功能入手,分析格式“V也V了”标记反预期信息的功能,多重语言信息功能,与其后续句的关系。第五章对与“V也V了”相似的构式“V都V了”进行共性和个性的分析,从对比关系中进一步探讨“V也V了”构式的独特性。第六章对教学大纲与教材中与“V也V了”格式相关的语言点进行考察并提出关于“V也V了”的教学建议和教学设计。第七章是结语部分,对前面六章的研究内容做了一个总结,阐述了论文的价值,同时指出了论文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