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听综艺节目生产与青年文化身份认同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重要标签,视听综艺节目融合了传统电视综艺和互联网综艺两大类型谱系,将二者在生产机制、平台、理念等维度进行深度整合,形塑为线上线下深度互动纠缠的文化产品。本研究以我国视听综艺节目的生产与传播机制为关注对象,并对其目标受众——青年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身份认同理念进行归纳和分析,尝试对当代青年文化的流变规律进行理论化考察。在数字媒体时代,青年群体通过对互联网文化的消费,不仅满足了其自身消遣娱乐的基本诉求,更在深层文化接触中实现身份认同和族群认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从个体需求出发,不断建构、解构,并重构文化文本的意义生成机制,并在持续创造新意义的过程中,重塑整个青年文化的话语体系。本研究在综合分析技术可供性拉动下综艺节目生产面貌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等质化研究方法,试图探析其话语体系的符号意义和价值归因,解释当代青年的身份认同体系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运作,揭示网络文化文本对当代青年文化进行塑造的具体方式,描摹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收编”、“抵抗”“合谋”“皈依”“认同”的动态演变规律。在理论层面,本研究主要在媒介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下,借用范·迪克的话语理论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考察青年文化元素如何在内容生产层面为综艺节目带来新风格、建构新的表达方式;第二,分析数字媒体环境如何实现对青年文化的媒介化,并通过促使文化文本与消费者之间新的连接方式的形成,促进数字民主的实现;第三,探究文化资本和意识形态如何通过综艺节目对青年文化进行“收编”,从而将青年文化与“中国梦”的主流话语进行接合。在经验层面,本研究将综艺节目视为一整套精心编码的文化话语,将其总体传播过程视为再现当代青年文化的具体话语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视听综艺节目”和“青年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入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技术革新赋予了青年文化后喻性和空间偏向性的显著特征,建立了青年文化崭新的话语权力,极大地激活了青年文化的民主化潜能;第二,青年文化与数字信息生态之间的勾连关系仍以消费主义为逻辑框架,其过度倚赖娱乐符号体系的大众文化特质导致当代青年文化体现为一种去政治化的狂欢,削弱了青年文化天然的抵抗属性;第三,当代青年文化在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过程中,呈现出与传统文化和国家话语不断融合与博弈的动态平衡趋势,青年文化日益成为我国主流文化版图中不可或缺的活跃要素。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在技术变革与商业模式赋予的数字民主情境中,青年文化样貌的流变顺应着以“偶像化-草根化”为代表的“中心-民主”双重演化趋势。此外,文章还发现,除了“抵抗”与“收编”等文化实践外,青年群体通过参与式生产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解构了精英文化的话语,否认其在文化场域中的主导地位,并在文化实践中形成了自省机制和回归主流的愿望。在青年文化主流化的大众文化趋势下,全民拥抱“青年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基于商业资本的考量,还是审美文化、教育思想的贯彻,抑或是政治主张的规训需要,视听综艺生产不仅要在形式上迎合青年文化的时代面向,更应当在思想理念上形成与青年文化引导与对话同在的创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