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维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此目标无外乎归结为人的三大终极价值追求——真、善、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建构来看,应当从这三大维度或路向展开:指向人的理性思维去认知真理的理论原理维度;指向人的意志行为去践行善与正义的实践或方法论维度;以及指向人的生命情感去追求和创造美的美学维度。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侧重发展前两大维度。我们有专门阐释价值观原理的课程,也有专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对于通过审美活动来陶养、规范和提升受教育者生命情感的美学维度之建构却一直相对薄弱。然而,美是真和善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美的生命情感既是受教育者追求和领悟价值真理的钥匙,又是驱动受教育者践行价值观的直接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缺失了美学之维,必将影响目标的实现和实效性的达成。因此,这构成了学科体系中既显得相对薄弱又紧要根本的一个维度。理性无感性则空,感性无理性则盲,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来看,一方面,我们无法想象毫无感性活力,特别是没有审美与艺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那势必是空洞无味、没有力量的。价值观理念如果不具备感性的真实性,不能与受教育者的生命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美感,即只是入脑而没入心,便只能解释和批判世界而不能引领和改变世界,不能起到实效作用。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活动又是复杂而神秘的,它虽然是以离人最近的感性方式直抵人心,但也正因如此很难深入学科的理论反思。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活动也大都浮于熟知非真知的自在状态。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维度的理论背景,对其存在基础、美感经验、实践归旨等均无自觉,那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活动也将陷于盲目和随意,沦为存在着的无。甚至充满误区和偏见流于外在化、表象化、形式化的存在,不能进入深刻内涵和本质层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迫切要将其艺术与审美等问题纳入学科的理论自觉,即进入美学维度。从而以理论的方式面向现实和指导实践。据此中心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维度纷繁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分析可得出一系列建设性观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维度理论与实践相关性研究成果进行现状述评,说明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等,为全文的整体架构和基本观点做了初步概括。第二部分,交互透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学问题”和美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在学科交叉中锁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维度的学科域标,厘清了涉及的基本问题。给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维度的界定,明晰了其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期间,也对一些关键术语和概念进行了辨析和限定性说明。第三部分,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维度何以存在的学理基础做了三重逻辑论证。在形式逻辑中,审美对于达成人的完整性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建构目标具有直接的唯一性;在思辨逻辑中,美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真理运动显现的必然环节;而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生存论的境域中,美是直接参与真理斗争的社会事件,是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价值真理的原始发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维度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本性的历史必然。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严密论证,使以往研究易限于表象的基础性难题彻底纳入学科的理论自觉,确立了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维度问题的正确态度。第四部分,是理论面向实践的过渡。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维度的内部探究美感经验的规律。还原了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第一真相,乃是审美情感驱动受教育者践行价值观。洞悉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美感经验原初生成的过程,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成功的美感经验应具备哪些特征,并以此以作为指导实践的价值评判和反馈标准。而后,具体分析了美感经验主要的范畴类型,及不同的范畴类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适用情形和辩证关系。第五部分,集中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维度的实践问题。首先揭示了实践的基础是人的生命情感,要义是使生命情感与价值真理相关联,归旨是实现受教育者生命情感的规范和升华进而驱动践行价值观。而后,针对实践的总体过程提出从感性直观起始,经理性反思中介,以本质直观终结的螺旋式上升原则。最后,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维度实践的几大具体方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维度的艺术创作、审美接受和二度创造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