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北周关中道教信仰团体研究
【摘要】:道教在西魏、北周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发展出较为成熟的宫观制道教楼观道,并且也与南方道派互相借鉴、融合,使得南北方道教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随着道教在关中地区的不断发展,道教经典的补充完善以及道教信众的不断增加,使得道教在早先模仿佛教造像的基础上,结合道教自己的主神形象,逐渐发展出有别于佛教造像的道教造像,并且中古时期受到佛教影响形成了义邑组织。在此基础上,道教信仰团体还包括了家族和小家庭为主的信仰团体。在道教义邑中,组织形式上受佛教影响,与佛教义邑中人员的称呼基本一致,通常出资人或发起人会担任义邑中的主要角色,如邑主、像主和化主等,并且道教义邑中有道教特有的头衔或称呼,如道士、典录、男官等。而在家族和以小家庭为主的信仰团体中,则不会出现与义邑相关的称呼,但其在造像记中的题名依旧可以看出成员的亲属关系和辈分高低。少数家族会和义邑相结合,在家族内部发展出与义邑一样的组织结构,各种邑职全部由家族成员担任,这是极为特殊的情况。西魏、北周时期关中地区的道教信仰团体主要信奉寇谦之的北天师道和逐渐成熟完善的楼观道。受到南方教派尊崇元始天尊的影响,元始天尊逐渐出现在造像碑和造像记中,改变了北方道派首推老子的格局。大量佛教思想的混杂也体现出南方灵宝派和上清派对于北方道教的影响。除造像以外,道教的信仰团体往往会开展一系列与造像有关的团体活动,如斋会、写经、设坛和劝化捐款等,来替他人祈愿和希望自己功德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