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在线教育传播主体角色及关系
【摘要】:传播学是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从此意义上讲,在线教育本身是作为一种传播活动而存在的,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将K12在线教育过程看作一个完整的传播系统,对K12在线教育各传播主体在传播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2021年在教育行业以及整个社会引起极大关注的热点事件。因此本文从“双减”政策的出台着手,以政策发布前后K12在线教育各传播主体扮演的角色及关系的变化为研究内容,目的在于对整个K12在线教育行业进行“相互关联的思考”。本文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K12在线教育各传播主体间的关系上,一方面从国家政策角度对“双减”政策进行解读,对改革前后的传播主体进行对比分析。另一方面,将K12在线教育各传播主体及结构置于彼此联系以及与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系中加以审视。“双减”政策不仅是我国新时期教育场域内的重要政策,也是教育实践的重要拐点,将对K12教育场域内的各传播主体的角色及关系产生一系列影响。K12在线教育机构面临着全新的环境,要考虑或退出、或转型,实现教育产品的去资本化;学校教育要重新回归育人主阵地;教师群体利益也将有机会进行改善;教育用户则要在去功利化倾向上下足功夫;“双减”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教育场域内各传播主体间角色与关系发生重大变革。以往K12在线教育机构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带来的弊端有目共睹:教师在资本化教育空间中,出现了主体性失落现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低,机构内教师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教学场域自主性缺失,师生交往关系式微;在线教育机构与学生异化为单纯的消费关系,教育机构贩卖焦虑,教育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同时,在资本逐利的竞争下,教育用户也被塑造为“单向度的人”。各传播主体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不利于教育机制的良性循环。“双减”政策的出台为恢复健康的教育生态提供了机遇,本文对教育场域内各传播主体角色的转变进行预测,即教育机构与公立学校厘清边界,形成互补之势;在线教育教师拒绝身份异化,重塑互动惯习;在线教育用户逃离消费陷阱,消解工具理性,回归教育本质;并对未来传播主体间的关系进行展望:学校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缓解教育内卷趋势;家庭与学校通力合作,构建伙伴型关系;校内校外联动,将“减负”政策落实到底;机构力争口碑获客,杜绝用户焦虑营销;教师协调自我与角色,助推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