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价值理论研究
【摘要】:知识价值作为知识经济学发展的根本基石,研究其本原和其价值的测度方法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今世界,科学技术知识成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现状,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应该与时俱进有其新的发展空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这表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结合客观发展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和突破。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论文的研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以实事求是、务实求新为原则;选择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想。对知识概念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形成、积累与运用的过程和机理、知识价值的本原和测度方法等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力求在上述构成“知识经济学”核心的基础理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了深化本文主旨,论文结构沿着如下思路展开。
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了问题的由来和其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论文的开篇首先介绍了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扬,论述了新时期社会商品价值公式的新发展,首次提出含有知识要素和智力劳动回报等项的新社会商品价值公式。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其价值应该在社会劳动产品的分配中得到体现。在综合评述知识价值相关理论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从价值理论的演化和发展历程出发,综述了经济学说中价值理论的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在科学技术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需要理论上的继承和发展。指明了借助于经济学相关领域的方法来研究知识价值理论能够为人们寻找出隐含着的维系与促进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知识价值规律。
第三章是基础知识研究部分,在参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界定了研究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阐述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创新性地从三对哲学范畴来理解知识的属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公共属性与非公共属性、商品属性与非商品属性。从本质上阐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发展
WP=187
建设中,人们的一切劳动将会朝着市场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在研究了知识的质和量范畴和借鉴了以往知识分类的观点和思路后,给出了本文对知识分类的思路,即从属性角度、生产目的性角度和载体角度的分类观点,为下面将要进行的知识价值测度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的铺垫。
第四章是关于知识的形成、积累与运用过程和机理的研究。知识价值来源于知识的形成、积累和运用过程,这些过程充满了人类对知识曲折和卓绝的探索。人脑是知识生产的“加工厂”,它既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取知识作为生产新知识的投入要素,又能够打破传统思想和经验的束缚创造新知识。知识的产生大体上分为两种方式,一类是知识的发现;另一类是知识的创造。知识生产目的的实现需要知识传播和知识获取。知识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形式和传播载体,知识的广泛传播能够使人类共享知识这一类“绿色”资源。知识的获取具体的三种方式,即自然获取方式、教育获取方式和转让获取方式,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存在着自然环境的干扰、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人类教育欠缺的瓶颈等因素的阻尼。知识的运用是知识生产的最终目的,而知识积累为知识的运用提供广阔的资源平台,知识运用的产、学、研三步曲中,需要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方面规范知识产权的保护。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知识这种具有广泛适应性、高增值性、没有损耗性、无限发展的不竭资源将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知识价值将逐渐涌现出来。
第五章是论文研究的理论核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科学技术并非表现为直接的生产力,而是通过人类劳动实践与物质生产相结合,经过知识价值的转移后才能体现为现实物质生产力。人类的精神生产的价值应是基于主客体两个不同层次需要的特定的评价关系,这是知识价值的本原。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劳动产品。知识作为人类智力劳动的产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市场经济为知识产品的交换和商品化提供了舞台。知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长期被视作社会的共同财富。在充分认识了知识价值形成的其内在原因和外在表现的前提下,来理解知识价值实现必备的主客观条件,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价值的本原,发掘知识的价值,实现知识的价值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发展动力。
第六章为了准确和清晰地测度知识价值,首先创新性地对智力劳动类型进行了合理地划分;再依据知识存在的载体,对知识价值的存在形式进行分类,为知识价值测度的模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即一类是隐含在智力劳动者头脑中的知识价值;另一类蕴含在劳动产品中的知识价值。根据前面研究知识价值的本原理论,和智力劳动者的劳动特点和价值侧重方面
WP=188
不同,本文不可能对所有类型的智力劳动者的知识价值进行测度,只期望能够针对以企业中研发人员的智力劳动为背景,首次构建出科研工作者的知识价值形成机理的测度理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