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与“道”之间的彷徨——论丁玲及其作品自我意识的变迁
【摘要】: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丁玲的一生,是矛盾的,她在政治身份的坚守与策略的具体实施上出现了矛盾:一方面,她真诚地坚守自我的政治身份,另一方面,却一次次误入行为失当与道德滑落的歧途。本文试图对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原因进行探源式的分析,在分析时,把丁玲文学事件和文学创作上出现的许多矛盾与反常联系在一起进行阐释。
这篇论文分三个大的部分:一、寻梦之途——丁玲心中的身份意识;二、个人在群体中的淹没——丁玲信仰与策略矛盾以及根源;三、个性与政治性——丁玲文本中自我意识的浮沉。那么丁玲是谁?她为什么会异化?异化的结果怎么样?
丁玲出生于1904年,“五四”运动的兴起给了她灵魂自我发现与精神选择的契机。她以15岁的少年热情投身于追求个性解放的“自我”寻梦之途。然而“五四”的落潮使丁玲产生了极大的苦闷与焦灼,她陷入了深深的精神危机。于是,她开始了一种新的身份的寻找。
从早期接触到共产党人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丁玲在感性上实现她精神自救、转向的第一次选择,形成了革命党人的身份认同;1933年到1936年在痛苦的牢狱生活中,使得丁玲从理性上对政治身份强化了确认;1936年,由白区转移到延安,意味着丁玲彻底完成了从个体到集体的精神选择,完成了身份意识的重建与确定。
WP=39
丁玲的自救是通过政治身份的选择与确立完成的。丁玲的自救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从个人主义的精神信仰到政治身份选择的“开拓性自救”。然后是1936年以后,丁玲基本进入了“守持性自救”阶段。由于她的革命知识分子和政党干部的身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其间又经历无数的艰辛和磨难,所以她具有更强烈的身份认同的自豪感与执着性,具有更强烈的精神自我拯救倾向,甚至会出于保护自己的身份纯洁性的目的不惜利用不道德的策略手段。比如在延安整风时期丁玲对王实味态度的转变和80年代丁玲对沈从文的态度转变都是这个原因。
那么为什么在真诚的信仰追求下,丁玲的自救策略出现道德的败落与人格的“可疑”? 为什么丁玲的自救策略表现为文本的个性与批判意识的淡化?
首先是丁玲的女性浪漫气质。这种气质:1、比较明显地表现为理想化与情绪化。带来的副作用是盲目与无批判甚至偏激与冲动。2、比较明显地表现为在理性与思辩上的欠缺。思辩性贫弱的丁玲往往丧失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往往容易出现全盘接受倾向与“思维的僵化与守旧”,无法达到理论与思维上的超越。3、比较明显地表现为容易产生对权威的个人崇拜,出现在权威意识影响下自我个性与批判意识的沦丧。其次是客观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严重影响了丁玲的策略选择的生成与特点。一方面,在那个特殊的战争时期,需要的是高度的意识形态的专制。政治与文化的畸形严重影响了丁玲的自救策略与道德表现。丁玲越飞蛾扑火般不断追求,越容易受到挫折与打击,丁玲拯救
WP=40
自己精神生命的要求越强烈,所做的努力与挣扎越偏激。另一方面,我认为丁玲不是纯粹的现代知识分子,她是官权知识分子,在她身上存在着现代知识分子批判立场的缺失的问题。丁玲具有双重身份:文人知识分子和政党官权知识分子。所以丁玲不同于五四知识分子,她的立场的沦陷是主动迎合和“自我舍弃”的结果。她是站在中国共产党政权体制内提倡民主的,而不是知识分子站在一方平等的立场上进行批评。丁玲个体存在着官权政党阶层的意识,所以其行为策略经常出现与现代纯知识分子的相悖。在这个意义上评价丁玲才不失客观,才能更好地理解丁玲很多被质疑的现象,例如丁玲的“虚伪”与“作戏”或者“官方”等“反常”行为。
当然,导致丁玲的行为偏差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畸形的政治文化。这是丁玲作为一个浪漫者的悲哀,更是一代浪漫者的悲哀。
丁玲的悲哀在于:
1、对意识形态自觉皈依使她的文论与文本上作家艺术个性消褪,文学的主体意识散失。早期的丁玲创作主要体现在对个性“人”的张扬和对个性女人的叙述两个方面。丁玲在艺术手法上多采用现代主义风格,如侧重体验的心理描写等。自30年代转向左翼起,丁玲逐渐改变了写作立场与倾向,开始由“独”向“群”,由“启蒙现代性”向“革命现代性”的转换。丁玲积极响应“讲话”的精神,努力想融合其中,其作品中的“艺术性”与“文学个性”不可避免地被剥离。土改史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与现代国家革命话语相呼应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丁玲几乎丧失了所有的艺术个性,
WP=41
包括她作为女性作家的独特禀赋。
2、由于政治身份与个性自我的双向交融,丁玲的文论与创作中出现此起彼伏的“个性”与“政治性”交错的悖反现象,尤其是在重大历史事件旋涡中,其作品与文论中便时而出现反复现象。如波谷状态,她的文论多展示了富于个性化的真知灼见,比较客观准确。而波峰状态下的作品则多是《讲话》精神的传达,大有“传声筒”的作用。
总之,丁玲的人生遭际总是与中国新文学的命运相呼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丁玲的文学生命轨迹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衰史,甚至是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丁玲的文学人生和现实人生都是一出悲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