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器”与“道”之间的彷徨——论丁玲及其作品自我意识的变迁

蔡芸  
【摘要】: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丁玲的一生,是矛盾的,她在政治身份的坚守与策略的具体实施上出现了矛盾:一方面,她真诚地坚守自我的政治身份,另一方面,却一次次误入行为失当与道德滑落的歧途。本文试图对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原因进行探源式的分析,在分析时,把丁玲文学事件和文学创作上出现的许多矛盾与反常联系在一起进行阐释。 这篇论文分三个大的部分:一、寻梦之途——丁玲心中的身份意识;二、个人在群体中的淹没——丁玲信仰与策略矛盾以及根源;三、个性与政治性——丁玲文本中自我意识的浮沉。那么丁玲是谁?她为什么会异化?异化的结果怎么样? 丁玲出生于1904年,“五四”运动的兴起给了她灵魂自我发现与精神选择的契机。她以15岁的少年热情投身于追求个性解放的“自我”寻梦之途。然而“五四”的落潮使丁玲产生了极大的苦闷与焦灼,她陷入了深深的精神危机。于是,她开始了一种新的身份的寻找。 从早期接触到共产党人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丁玲在感性上实现她精神自救、转向的第一次选择,形成了革命党人的身份认同;1933年到1936年在痛苦的牢狱生活中,使得丁玲从理性上对政治身份强化了确认;1936年,由白区转移到延安,意味着丁玲彻底完成了从个体到集体的精神选择,完成了身份意识的重建与确定。 WP=39 丁玲的自救是通过政治身份的选择与确立完成的。丁玲的自救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从个人主义的精神信仰到政治身份选择的“开拓性自救”。然后是1936年以后,丁玲基本进入了“守持性自救”阶段。由于她的革命知识分子和政党干部的身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其间又经历无数的艰辛和磨难,所以她具有更强烈的身份认同的自豪感与执着性,具有更强烈的精神自我拯救倾向,甚至会出于保护自己的身份纯洁性的目的不惜利用不道德的策略手段。比如在延安整风时期丁玲对王实味态度的转变和80年代丁玲对沈从文的态度转变都是这个原因。 那么为什么在真诚的信仰追求下,丁玲的自救策略出现道德的败落与人格的“可疑”? 为什么丁玲的自救策略表现为文本的个性与批判意识的淡化? 首先是丁玲的女性浪漫气质。这种气质:1、比较明显地表现为理想化与情绪化。带来的副作用是盲目与无批判甚至偏激与冲动。2、比较明显地表现为在理性与思辩上的欠缺。思辩性贫弱的丁玲往往丧失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往往容易出现全盘接受倾向与“思维的僵化与守旧”,无法达到理论与思维上的超越。3、比较明显地表现为容易产生对权威的个人崇拜,出现在权威意识影响下自我个性与批判意识的沦丧。其次是客观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严重影响了丁玲的策略选择的生成与特点。一方面,在那个特殊的战争时期,需要的是高度的意识形态的专制。政治与文化的畸形严重影响了丁玲的自救策略与道德表现。丁玲越飞蛾扑火般不断追求,越容易受到挫折与打击,丁玲拯救 WP=40 自己精神生命的要求越强烈,所做的努力与挣扎越偏激。另一方面,我认为丁玲不是纯粹的现代知识分子,她是官权知识分子,在她身上存在着现代知识分子批判立场的缺失的问题。丁玲具有双重身份:文人知识分子和政党官权知识分子。所以丁玲不同于五四知识分子,她的立场的沦陷是主动迎合和“自我舍弃”的结果。她是站在中国共产党政权体制内提倡民主的,而不是知识分子站在一方平等的立场上进行批评。丁玲个体存在着官权政党阶层的意识,所以其行为策略经常出现与现代纯知识分子的相悖。在这个意义上评价丁玲才不失客观,才能更好地理解丁玲很多被质疑的现象,例如丁玲的“虚伪”与“作戏”或者“官方”等“反常”行为。 当然,导致丁玲的行为偏差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畸形的政治文化。这是丁玲作为一个浪漫者的悲哀,更是一代浪漫者的悲哀。 丁玲的悲哀在于: 1、对意识形态自觉皈依使她的文论与文本上作家艺术个性消褪,文学的主体意识散失。早期的丁玲创作主要体现在对个性“人”的张扬和对个性女人的叙述两个方面。丁玲在艺术手法上多采用现代主义风格,如侧重体验的心理描写等。自30年代转向左翼起,丁玲逐渐改变了写作立场与倾向,开始由“独”向“群”,由“启蒙现代性”向“革命现代性”的转换。丁玲积极响应“讲话”的精神,努力想融合其中,其作品中的“艺术性”与“文学个性”不可避免地被剥离。土改史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与现代国家革命话语相呼应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丁玲几乎丧失了所有的艺术个性, WP=41 包括她作为女性作家的独特禀赋。 2、由于政治身份与个性自我的双向交融,丁玲的文论与创作中出现此起彼伏的“个性”与“政治性”交错的悖反现象,尤其是在重大历史事件旋涡中,其作品与文论中便时而出现反复现象。如波谷状态,她的文论多展示了富于个性化的真知灼见,比较客观准确。而波峰状态下的作品则多是《讲话》精神的传达,大有“传声筒”的作用。 总之,丁玲的人生遭际总是与中国新文学的命运相呼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丁玲的文学生命轨迹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衰史,甚至是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丁玲的文学人生和现实人生都是一出悲喜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红梅,何俊;明末清初基督宗教文本的言说风格与身份意识——以《辟略说条驳》为个案[J];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2 赵峻,李倩;寻找和求证——试析《钢琴教师》的女性身份意识和角色意识[J];名作欣赏;2005年20期
3 王海洋;;角色身份及其审美超越 关于戏曲创作中道德问题的思考[J];中国戏剧;2006年07期
4 李娟;付以琼;;关于君权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理性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5 陆卓宁;;身份意识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生存”——北美华文作家张翎创作的一点启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2期
6 李茹;;在语言选择中构建社会身份[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王路阳;倪西军;;谈身份理论的研究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6期
8 赵黎波;;杜涯的创作心态及身份意识[J];文艺争鸣;2008年06期
9 王勇;;另一类身份的汉语文学写作[J];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03期
10 邹华芬;;自我、他者与国家——新时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身份表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10期
11 陈冬根;;欧阳修的“庐陵身份”意识[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12 梁庆标;;自我意识与身份:自传研究的新视角[J];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13 吴学平;;身份意识与王尔德的喜剧语言[J];名作欣赏;2010年09期
14 颜小芳;;自我、身份与爱情:对电影《青红》、《红河》的符号学解读[J];社会科学家;2010年02期
15 邹华芬;;文化互动中的身份建构——以三部蒙古族影片为考察对象[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6 周兴杰;何建良;;早期话剧作家的身份意识与中国话剧的发生[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17 陆勇强;;身份是最好的滋养[J];读者(原创版);2006年07期
18 咏芳;;身份骤变心态平——从两首古诗看先贤楷模[J];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04期
19 孙适民;从屈原、贾谊、柳宗元看中国古代的贬谪文化[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20 刘俐俐;文学中身份印痕的复杂与魅力[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杜芳娟;朱竑;;仡佬族社会精英的民族身份与地方意识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彭彦杰;;带有黑社会性质罪犯的改造特点及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3 彭彦杰;;带有黑社会性质罪犯的改造特点及对策[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4 李俊卿;;全球化视野下的公民意识内涵探究[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5 冯留建;;从政府治理方式的演变看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6 陈国明;;网络心理环境与网络心理障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张云;;属性流变 生存策略——文化解读任碧莲的《莫娜在希望之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谢静;;媒介受众的批判意识建构——以大学生对于客观性原则的反思性征用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彭肜;;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认同与身份策略[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长虹;移民族群艺术及其身份:泰国潮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李明明;欧洲联盟的集体认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袁靖华;我国媒介企业愿景战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邹华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1979-2008)[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佳人;艺术创作与身份意识[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伟红;身份写作的困境与自我迷失[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李星;寻找与失落—“80后”作家身份意识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钟帆;论美国文化“镜子”的形成和功能[D];四川大学;2007年
5 陈喆;音乐亲子活动中母亲的身份意识及其作用[D];河南大学;2009年
6 梁萍;后殖民语境中库切思想的双重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志轶;从身份到契约——论国企改革法治意识的转变[D];暨南大学;2001年
8 纪秀明;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悲哀[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9 蔡芸;“器”与“道”之间的彷徨——论丁玲及其作品自我意识的变迁[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刘肖;沈从文的文化谱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建强;从“我是局长”看身份意识[N];光明日报;2010年
2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许又新;对自己的态度[N];健康报;2001年
3 绍兴市学者 王学进;富豪认乞丐当干爹是作秀吗[N];经济视点报;2007年
4 郭艳;“出走”:创造更好的生活[N];文艺报;2010年
5 陈端洪;谁来证明我是我?[N];法制日报;2003年
6 张国龙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知识决定“分子”[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7 郑遗清;让先进性建设在服务群众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N];金华日报;2006年
8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刘秋伟 吴炎;就业舞台连深港 英才天地宽广了[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熊丙奇;换个视角看大学生竞聘搓澡工[N];文汇报;2007年
10 陈晓明;向死而生的当今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