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肿瘤细胞向血管外游走过程中内皮细胞功能调控的研究

辛华  
【摘要】:肿瘤细胞的血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①原发灶肿瘤细胞的增殖及游离;②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基底膜、游走至血管内;③与转移部位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并穿过血管内皮细胞、游走至血管外;④转移至目标脏器并增殖。其中肿瘤细胞的血管外游走是血行转移的关键环节,是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 进入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首先粘附在靶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这是游走至血管外的前提。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后引起的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及通过何种途径游走至血管外的,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曾有人提出肿瘤细胞是通过内皮细胞的胞饮作用游走至血管外的。有研究指出:肿瘤细胞的转移与炎症时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过程相类似,而炎症时中性粒细胞是通过内皮细胞间缝隙游走至血管外的。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等的浸润机制来推测肿瘤细胞的血管外游走过程。基于目前研究现状,我们建立了肿瘤细胞向血管外游走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探讨肿瘤 WP=91 细胞的血管外游走途径及内皮细胞的功能调控机制。 我们建立肿瘤细胞向血管外游走的体外模型,即在胶原凝胶层上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 HUVEC)单细胞层,因为胶原是血管外基质的主要成分,这样即可在体外模拟构建单层血管内皮及血管外基质,然后在HUVEC单细胞层表面加入肿瘤细胞,形成肿瘤细胞侵袭血管内皮的状态。形成充分融合的血管内皮单细胞层是建立模型中最关键的步骤,我们使用吉姆萨染色和测量HUVEC单细胞层电阻等方法确保形成充分融合的HUVEC单细胞层。建立肿瘤细胞向血管外游走的体外模型后,观察肿瘤细胞的血管外游走状况,发现肿瘤细胞能够穿过内皮细胞游走至血管外,具有时间依赖性。并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筛选出适合实验的、高侵袭力的肿瘤细胞---纤维肉瘤细胞(HT1080)。 为了解肿瘤细胞向血管外游走途径及游走过程与血管内皮通透性的关系,我们测定了HT1080游走过程中HUVEC单细胞层的电阻变化,因为HUVEC单细胞层的电阻变化可以用来定量说明血管内皮通透性的改变。发现HT1080向血管外游走过程中HUVEC单细胞层跨膜电阻迅速下降,这说明肿瘤细胞的血管外游走能够迅速增加血管内皮通透性。而血管内皮通透性的增加是由内皮细胞收缩、细胞间缝隙加大引起的,也就证实了肿瘤细胞向血管外游走是通过内皮细胞间缝隙进行的。 细胞间缝隙加大意味着细胞间连接发生改变,内皮细胞间连接主要为紧密连接和粘附连接,它们与细胞骨架蛋白,特别是F-肌动蛋白关系密切。因此我们对HUVEC单细胞层进行了F-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发现正常状态下内皮细胞F-肌动蛋白随机的、无方向性的分布在靠近细胞边缘的细胞质中;在内皮细胞表面加入HT1080后,内皮细胞F-肌动蛋白出现再分布重排,聚集成网。说明了HT1080 WP=92 向血管外游走过程与HUVEC内的F-肌动蛋白的再分布重排密切相关,正是由于F-肌动蛋白的上述变化,才引起了HUVEC收缩、细胞间缝隙加大。 研究证实:F-肌动蛋白骨架产生的中心张力是调节内皮通透性的直接动力,来源于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 MLC)磷酸化介导的肌动-肌球蛋白间相互作用。为阐明内皮细胞F-肌动蛋白在肿瘤细胞游走过程中的再分布重排机制,我们利用细胞内磷酸化实验、放射自显影技术测定了HT1080游走过程中HUVEC MLC磷酸化水平的变化,发现随着HT1080游走时间的延长(30min--3h),HUVEC的MLC磷酸化水平逐渐升高;因为已知MLC磷酸化部位在19位的丝氨酸残基(Ser19),所以我们进一步使用抗P-Ser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发现随着HT1080游走时间的延长(30min--3h),HUVEC的MLC丝氨酸磷酸化水平逐渐升高,说明HT1080的血管外游走过程与HUVEC的MLC磷酸化密切相关。正是由于游走过程中HUVEC的MLC磷酸化水平升高,诱导F-肌动蛋白出现上述变化,才促使HT1080通过HUVEC间缝隙游走至血管外。表明了肿瘤细胞的血管外游走过程是由内皮细胞MLC磷酸化所介导的。 研究已证实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 MLCK)以及Rho/Rho激酶作为信号传递介质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到重要作用。MLCK是一种Ca2+/CaM依赖性的激酶,在Ca2+介导的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升高细胞内MLC的磷酸化水平,诱导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控细胞收缩。Rho作为受体-G蛋白偶联中的信号传递物质,可以激活其底物Rho激酶,通过抑制MLC磷酸酶的活性来调节MLC的磷酸化水平,是联系细胞膜表面受体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关键调节分子。为阐明MLCK以及Rho/Rho激酶在肿瘤细胞向血管外游走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在实验中使用了MLCK及Rho/Rho激酶抑制剂对HUVEC单细胞层进行预处理,发现能 WP=93 够有意义的抑制HT1080的血管外游走过程和HT1080游走引起的HUVEC单细胞层的电阻下降;还能明显抑制HT1080的血管外游走过程中出现的HUVEC内F-肌动蛋白的重排再分布、聚集以及游走过程中HUVEC MLC磷酸化水平的升高。这说明MLCK以及Rho/Rho激酶对肿瘤细胞血管外游走过程具有很强的调控作用,而这种调控作用是通过调节MLC磷酸化水平实现的。也说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丁瑞宇,周曾同;抗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中的意义[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S1期
2 张平;肿瘤血管生成评估[J];肿瘤防治研究;2001年01期
3 李凌,徐萍,胡宏慧,刘文文,易苗英,李川源,黄倩;一种新的肿瘤血管生成模型[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2年01期
4 陈光浩,况立革;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J];解剖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5 贾军,张志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J];陕西肿瘤医学;2002年03期
6 贺修胜;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2年06期
7 吴一龙;抗肿瘤血管生成剂临床试验的循证思考[J];循证医学;2002年02期
8 姜庆军,李慎江;肿瘤血管生成及其影像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2年05期
9 肖芸;肿瘤抗血管生成疗法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2年01期
10 王杰,田晓峰,韩雪春;肿瘤组织中的血管生成及抗血管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2003年22期
11 王瑞婷,申兴斌,郝希俊;肿瘤的血管生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2 杨开明,羊惠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J];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3 丁磊;血管生成与肿瘤[J];腹部外科;2003年04期
14 裘莹,施鑫;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机制研究进展[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2期
15 张凡;肿瘤的血液供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年04期
16 孔炜伟;抗肿瘤血管生成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前景[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年01期
17 邹煜;肿瘤血管生成与动态增强MRI研究[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年03期
18 魏焕萍,刘燕青,刘静;肿瘤的生长与演进[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19 石巧娟,曹永孝,王德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年11期
20 何振辉;肿瘤血管生成机制与抗肿瘤血管生成[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宇彬;周婷婷;邹翔;;肿瘤血管生成及其供血模式研究进展[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瑞平;薛维伟;;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近况[A];肿瘤药物及肿瘤传统医学治疗研究[C];2005年
3 蔡彦;许世雄;Quan Long;;力学环境影响下的实体肿瘤血管生成数值模拟[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陈平华;李岩;;桦树皮有效部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研究[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高昊;许世雄;赵改平;王庆伟;浏丹;Collins MW;;肿瘤血管生成的二维数值模拟和血液动力学[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6 张敏鸣;;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像学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7 张敏鸣;;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像学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8 寿成超;董志伟;;抗血管生成与肿瘤治疗[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教育集[C];2006年
9 寿成超;;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肿瘤小肽药物的研发[A];200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赵改平;许世雄;陈二云;沈力行;郦鸣阳;吴洁;;实体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数值模拟[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志钢;力达霉素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2 沈圆圆;冷热交替条件下的肿瘤微循环损伤及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赵宗磊;超声微泡破坏抑制肿瘤生长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4 刘建国;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标的抗转移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5 焦解歌;猪Endoglin DNA疫苗诱导抗肿瘤血管生成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6 宋传旺;肿瘤微环境对肥大细胞在肿瘤生长中作用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浩;中药注射剂调控肿瘤血管生成信号传导通路的机制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8 陈成;p55PIK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宋勇;Ephrin-A1/EphA2介导肿瘤血管生成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黄恺飞;重组Kallistatin抗肿瘤血管生成活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庆;槲皮素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解一帆;长期温热作用对肿瘤生长规律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孟俊萍;无血管肿瘤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的数值模拟[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张云峰;多硫酸化磷酸甘露寡糖的制备及其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高顺记;微泡增强的超声空化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6 颜廷东;人肿瘤抑素的克隆、表达及其生物活性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7 杨锐;p55PIK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福华;芥子碱的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10 任传增;雷帕霉素抑制肝癌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厚容 车习耕 郑耕宇;肿瘤治疗进入基因医学新时代[N];健康报;2006年
2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 肖文华 整理 张献怀;抗肿瘤血管生成可能有助消腹水[N];健康报;2008年
3 记者 李颖;抗肿瘤血管生成药安维汀被广泛应用[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谭嘉 张磊 通讯员 冯毅;擒获肿瘤血管生成元凶[N];健康报;2013年
5 张前 赵言群 解华;研究表明多种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有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张旭;“安维汀中外学者交流计划”正式启动[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肿瘤“饥饿”疗法高交会上备受关注[N];深圳商报;2004年
8 记者 顾泳;首个抗肿瘤血管生成药国内上市[N];解放日报;2010年
9 张丽 徐文方;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研究热潮难挡[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新世纪肿瘤治疗出现三大新动向[N];中国医药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