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材料(包括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双光子吸收材料及发光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
【摘要】:光化学是研究处于电子激发态的原子、分子的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科学。现代光化学时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包括有机光化学、无机光化学、高分子光化学、生物光化学、光电化学和光物理等门类。它是现代化学中正在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光化学反应指由于吸收了紫外、可见或红外光后引起的化学反应。经典光化学反应只限于紫外和可见光为光源的反应体系,自从红外激光器成为一种可实现多光子吸收的新光源之后,红外光化学也成为光化学的一个部分。本文主要研究了有机发光材料、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及双光子吸收材料。
1.研究了给—受体型化合物锌卟啉—C_(60)和锌卟啉—二酰氨萘的电子光谱及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结果表明,C_(60)较二酰氨萘是较好的电子接受体,在以C_(60)为受体的分子中,不仅存在组成体各自内部的电子转移,也存在给体到受体的电子转移;而以二酰氨萘为受体的分子中,只存在组成体各自内部的电子转移。
2.研究了系列给体—C_(60)分子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其中给体为含噻吩的衍生物。结果表明,C_(60)是一个良好的电子受体,在桥上插入噻吩环使吸收红移,同时分子的二阶非线性光学响应增强。
3.研究了系列二芴分子双光子吸收性质。结果表明,双体二芴分子相对于单体分子,吸收的强度增大,波长红移,且双光子吸收截面增大几乎一个数量级;各种取代基的引入,构造成D—π—D,D—π
伦友摘要
一A及A一二一A型化合物,表明在双体之间可发生电荷转移,从而
增大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截面。
研究了叶琳和碳叶琳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性质。对碳取代叶琳中心的
一个,两个,三个及四个N原子时对分子的几何,电子结构及双光
子吸收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当一个,两个,三
个N原子被C原子取代时,中心部分变大,当四个N原子被C原
子取代时,中心又缩小:碳原子的取代主要使分子的HOMO轨道能
量发生变化,四碳叶琳的吸收发生了较大红移;双光子吸收性质上,
四碳叶琳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总之,四碳叶琳表现出完全不同于其
它分子的性质。计算结果表明,四碳叶琳是较好的双光子吸收材料,
尤其在光限幅的应用中。
对三个系列八极矩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在以硼、
铝、氮(B、Al、N)为中心,以2,2’一二氮毗咤为官能团的三配位化
合物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发现以铝为中心的
分子是较好的双光子吸收材料,同时增加共扼链长不仅使双光子吸
收截面增大而且分子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在以硼、铝、氮和磷(B、
Al、N、P)为中心,以二乙烯苯为支链的三配位化合物的单、双光子
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中发现,以B和Al为中心的化合物,在电子转
移中,中心为电子受体,以N和P为中心的化合物中,中心为电子
给体:同一族元素相比,以Al为中心的分子及以P为中心的分子分
别比以B和N为中心的分子具有较大的双光子吸收截面和好的透明
性。在以Zn(II)和Cu(D为中心的八极矩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截
面的理论计算中,我们发现Zn(II)较Cu(I)受电子能力强,所
以,在以Zn(11)为中心的分子中只存在LLCT,而以Cu(I)为中
心的分子中不仅存在LLCT还存在MLCT,二配位分子由于存在螺
伦次摘要
旋共扼效应而较三配位的吸收红移。
6.在系列1,3一二苯一5一花一毗哇分子衍生物的吸收及发射性质的
理论研究中,发现给电子基团的引入使吸收红移,受电子基团的引
入使吸收蓝移;ZINDO及TDDFT方法均可获得较好的吸收光谱,
但对于发射光谱的计算只有TDDFT方法可获得与实验值相一致的
结果。
7.对铂一三联毗咤乙炔配合物上取代基对吸收及发射光谱性质的进行
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在三联毗咤上引入吸电子取代基会使LUMO
轨道降低,在HOMO上引入给电子基团将使HOMO轨道上升,这
样HOMO一LUMO能隙减小;同时,使d一d能隙升高,这将会有
利于避免d一d失活。除了分子Ile外,其它所研究的分子低能吸收
均指认为LLcT/MLCT(He分子为LLCT);而高能吸收均指认为
LLCT。不同的取代基可以用来调谐吸收及发射光的颜色,在三联毗
睫上引入吸电子基和乙炔上引入给电子基会使吸收红移。并且有利
于获得具有高量子产率及长发光寿命的材料。
|
|
|
|
1 |
董守礼;集装箱船上危险货物发生泄漏时的应急措施[J];集装箱化;1995年09期 |
2 |
;电气和电子工程用材料科学[J];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1997年05期 |
3 |
刘祖黎,唐骏,姚凯伦;苯胺的等离子体聚合薄膜特性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5年01期 |
4 |
;安全,节能及环境保护[J];化纤文摘;2005年04期 |
5 |
王涛,施盟泉,李雪,吴飞鹏;双光子光聚合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3年03期 |
6 |
邓意达,贺跃辉,唐建成,贾宝平,黄伯云,刘业翔;ZnS光电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2年05期 |
7 |
田玉鹏,孙梅,施鹏飞,周虹屏,张居舟;一种具有双光子活性的新型有机配体的合成[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8 |
李圭姬;硫化锌发光材料中硫锌比的测定[J];发光学报;1980年03期 |
9 |
李彬,白玉白,王雅茹,赵春燕;Tb~(3+)离子激活的ZnO-SrO-SiO_2发光材料的合成[J];应用化学;1987年01期 |
10 |
郭太良,高怀蓉;复合型Si光电发射材料[J];功能材料;1994年05期 |
11 |
杨静,马鸿文;黄铜矿型CuInSe_2光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材料导报;1997年02期 |
12 |
;稀土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J];稀有金属快报;1999年03期 |
13 |
于桂贤,袁绍嘏;发光材料的研制及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01年06期 |
14 |
张辉;马向阳;杨德仁;;太阳能光电材料CuInSe_2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1年05期 |
15 |
张俊英;张中太;;发光材料的微波合成方法[J];材料导报;2001年05期 |
16 |
王澜,覃瑛瑛,张旭锋;塑料发光材料的研究[J];上海塑料;2005年01期 |
17 |
李峻峰;邱克辉;赖雪飞;张春梅;李群;;稀土发光材料燃烧合成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5年04期 |
18 |
顾庭瑞;金应荣;贺毅;马郡键;;Ca~(2+)对2SrO·3Al_2O_3:Eu~(2+),Dy~(3+)发光材料性能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19 |
曹铁平;;稀土发光材料的特点及应用介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20 |
陈宝军;田文富;魏玉梅;;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真空烧结的研究[J];机械工程师;2006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