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团簇中几种新型弱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摘要】:使用aug-cc-pVDZ基组附加键函数的方法,我们对体系(FH)2{e}(HF)2的存在情况进行了研究。在二级微扰理论的计算下(MP2/aug-cc-pvdz+BF),体系平衡几何的频率计算值都为正。在CCSD(T)水平下计算的电子脱出能值(VDE)为1.065 eV。结果显示单电子双氢键H···e···H的形成为体系带来了稳定性,成键的原因一部分来自于库仑相互作用,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束缚(额外)电子与中性分子(团簇)之间的弥散相互作用。研究中一些单电子双氢键H···e···H的特征被揭示出来,在(FH)2{e}(HF)2中它的键长是2.359?。关于键H···e···H的一些特征振动模式也被找到。而且一个新型的二级相互作用,氢键-额外电子相互作用被提出来做以讨论。
使用aug-cc-pVDZ基组附加键函数的方法,水分子四聚体负离子(H2O)4-的Ci-对称性异构体在MP2方法下被优化得到。额外电子直接被两个内层水分子的四个氢原子所包围,形成一种内部结构。研究显示两个外层水分子的四个氢原子对束缚的电子也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分别讨论了每个水分子(包括内层和外层)与束缚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束缚电子对环绕的第二层分子的影响也被提了出来。
使用aug-cc-pVDZ基组附加弥散键函数的方法,单电子双氢键H···e···H在对称(n = m = 2-5)和非对称(n, m: 3, 1; 3, 2; 4, 2; 4, 3)团簇负离子(FH)n{e}(HF)m中的演变情况得到了进一步研究。当n = m = 3, 4, 5 与n, m: 3, 2时单电子双氢键H···e···H演化成单电子双分子键FH-e-HF。而在一些非对称团簇负离子(n, m: 4,
WP=103
2; 4, 3)中,键FH-e-HF演化成H-e-HF形式,同时在较大子体系(HF)4上发生了键的重排。从键的整体演化过程可以看出,子体系的尺寸效应对这类团簇负离子的结构和成键有很大影响。
使用6-311++G(3df,2p)基组,团簇BeB4X4 (X=H,F.Cl),HBB4H4 和 BB4H4+在MP2水平下优化的几何构型具有金字塔锥型的结构。相应的频率计算值都为正。金字塔锥的顶端Be, BH 和 B都表现为一个电子对的给以体,而底端的B4X4 (X=H,F.Cl)部分表现为一个电子对的接受体。B4X4部分看起来就像一个碗容纳着电子对。我们在CCSD(T)水平下计算了顶端与B4X4环之间的相互作用能。转移到碗里的电子与不同的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得到了讨论。B4环的性质受到不同端原子很大的影响。对于团簇HBB4H4和BB4H4+来说,依据Wade规则它们分别缺少了4个和6个电子。但在这里它们依然表现稳定。
|
|
|
|
1 |
李梅;“见光变形”塑料问世[J];工程塑料应用;2005年06期 |
2 |
靳涛;Na~+同羰基衍生物的弱相互作用[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3 |
刘周忆;朱拓;顾恩东;刘莹;宋春元;;黄酒的荧光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10期 |
4 |
封继康;超分子体系弱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计算[J];化学通报;1995年10期 |
5 |
张焕正,李远哲;质子化的分子团簇中的氢键重排和溶剂效应引起的质子转移(英)[J];化学物理学报;1998年06期 |
6 |
曹兆华;生物体系非共价弱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
7 |
林小驹,李一志,王天维,徐海军,沈珍,游效曾;化合物[2,6-bis(benzo[1,2-d:4,5-d']diimidazole-2'-yl)pyridine]的合成、晶体结构和光物理性质(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4年11期 |
8 |
陈强,谭民裕,刘伟生;超分子中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的研究方法概述[J];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
9 |
张锋,张阳阳,高旭,张向东,李一志,陈慧兰,刘祁涛;芳香碘基-Cu(Ⅱ)聚合配位引导组装的特殊层状超分子的晶体结构[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8期 |
10 |
钟伯强,渡边一郎,清水立生;(Ge_(0.42)S_(0.58))_(100-x)(Sb_(0.4)S_(0.6))_x玻璃的Raman谱[J];硅酸盐学报;1987年01期 |
11 |
杨璐璐,邢德隆;聚丙烯酰胺在废水、污水处理中的作用[J];交通环保;1991年06期 |
12 |
张穗娟,李琼芳,李如芳;关于超分子化学[J];广东化工;2004年06期 |
13 |
陈文武,吴国胜,高毅勤,杨达林,盛六四,武国华,叶为全,张允武;噻吩和吡啶的同步辐射光电离解离[J];化学物理学报;1997年05期 |
14 |
曾凡桂,张通,王三跃,谢克昌;煤超分子结构的概念及其研究途径与方法[J];煤炭学报;2005年01期 |
15 |
胡福昌;;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和在界面活性剂分子团中增溶溶解现象的类似性[J];生物质化学工程;1980年03期 |
16 |
J.R.Brunner;陈铭;;牛乳的蛋白质——25年的进展[J];中国乳品工业;1982年04期 |
17 |
李东,方平;十种不良茧及其成因[J];中国土特产;1997年05期 |
18 |
朱维良,蒋华良,陈凯先,嵇汝运,曹阳;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方法[J];化学进展;1999年03期 |
19 |
吕文莉;;像鱼一样活着[J];国际服装动态;2002年02期 |
20 |
项铮;饮出健康来[J];金属世界;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