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高特异性HER2/neu手性多肽疫苗实验研究

王芳  
【摘要】:细胞免疫是机体清除体内变异细胞的主要途径,其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发挥关键作用。CTL的激活是通过识别抗原递呈细胞(APC)表面 MHCⅠ类分子递呈的抗原肽,被递呈的抗原一般为9~11个氨基酸的肽段。现已证实,合成肽不需要APC的加工、处理就能直接与APC表面的MHCⅠ类分子结合,与天然的内源性肽在激活免疫系统方面具有同等效力。肿瘤抗原肽的鉴定使直接应用明确的抗原肽作为肿瘤疫苗成为可能。但是合成肽疫苗分子较小,免疫原性较低,在体内半衰期短,容易被酶类降解,导致其诱导的特异性CTL存在时间短,效价低,不易达到使肿瘤消退所需的阈值。 为此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突破这种低应答状态:①在不影响合成多肽疫苗与MHC-Ⅰ类分子结合的前提下,在合成多肽中掺入D型氨基酸,使其局部的旋光性发生改变。合成的D型抗原肽对蛋白酶的降解具有抗性,其稳定性提高,体内的半衰期延长,免疫原性增强。②联合应用免疫佐剂GM-CSF,活化巨噬细胞和其它免疫反应细胞,以期获得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 一.HER2/neu多肽疫苗序列的选择、设计与固相合成 1.多肽氨基酸序列的选择与设计:应用SYFPETTHI基序法预测系统进行 WP=101 CTL表位初步预测,从抗原肽预测结果中选取两种区段P42-50 (HLYQGCQVV)、P782-790 ( VSRLLGICL)。因为MHC-Ⅰ类分子不同等位基因结合多肽的氨基酸残基变化主要局限在氨基末端,因此,在不改变多肽与MHC-Ⅰ类分子结合的前提下,改变多肽抗原的羧基端氨基酸,将P42-50的羧基端残基L-Leu替换为D-Leu , P782-790的羧基端残基L-Ser替换为D-Ser,合成了具有局部手性特征的多肽D-P42-50,D-P782-790,以期增强多肽在体内稳定性的同时提高其免疫原性。 2.多肽合成:采用Fmoc固相多肽合成策略,合成上述四种多肽,L-P42-50,,D-P42-50,L-P782-790和D-P782-790。 3.多肽的纯化及鉴定:利用中压反相液相层析对粗肽进行分析及纯化,L-P42-50、D-P42-50的纯度分别为99.2%及98.9% ,L-P782-790、D-P782-790的纯度分别为99.1%和99.0% 。利用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各色谱峰的分子量,经真空旋转蒸发及冻干获得纯品多肽。结果L-P42-50、D-P42-50总产率分别为63%及45%,,L-P782-790、D-P782-790总产率分别为58%及46%,。 二.合成多肽疫苗体内诱导CTL作用研究 小鼠乳腺癌模型的建立及多肽疫苗免疫 选用雌性BALB/c小鼠接种D2F2细胞,分别为对照组、GM-CSF组、L-P42-50、L-P42-50+ GM-CSF组、D-P42-50、D-P42-50+ GM-CSF组、L-P782-790、L-P782-790+ GM-CSF组、D-P782-790、D-P782-790+ GM-CSF组。 1.与对照组小鼠相比,L-P42-50+GM-CSF组、L-P782-790+GM-CSF组、D-P42-50+GM-CSF组和D-P782-790+GM-CSF组小鼠脾细胞重量增加差异显著(P﹤0.05, P﹤0.05, P﹤0.01, P﹤0.01),对淋巴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差异显著(P﹤0.05, P﹤0.05, P﹤0.01, P﹤0.01),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 P﹤0.05, P﹤0.01, P﹤0.01),对D2F2乳腺癌细胞的特异杀伤作用差异显著(P﹤0.05, P﹤0.05, P﹤0.01, P﹤0.01)。这四种多肽联合应用GM-CSF 都能促进小鼠T细胞增殖,促进T细胞分泌IFN-γ及激活CTL杀伤乳腺癌细胞,说明这两种预测的L型多肽在体内与MHC-Ⅰ类分子相结合产生复合物,与T细胞受体结合,激活CTL WP=102 细胞,对乳腺癌细胞产生杀伤作用。 2.D-P42-50+GM-CSF组和L-P42-50+GM-CSF组、D-P782-790+GM-CSF组L-P782-790+GM-CSF相比,小鼠脾细胞重量的增加差异显著(P﹤0.05, P﹤0.05),对淋巴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差异显著(P﹤0.05, P﹤0.05),分泌γ-IFN的T淋巴细胞数增多(P﹤0.05, P﹤0.05),诱导对D2F2乳腺癌细胞的特异杀伤作用也有显著差异(P﹤0.05, P﹤0.05)。D-P42-50和D-P782-790辅以GM-CSF可显著促进小鼠T细胞增殖,促进T细胞分泌IFN-γ及激活CTL杀伤乳腺癌细胞,说明这两种经改造的手性多肽与MHC-Ⅰ类分子结合的能力并没有发生改变,与L型多肽一样,在体内与MHC-Ⅰ类分子相结合产生复合物,与T细胞受体结合,激活CTL细胞,对乳腺癌细胞产生杀伤作用。D-P42-50和 D-P782-790多肽在局部上具有了手性特征,具有了不同于体内肿瘤细胞所表达的HER2/neu多肽的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免疫原性,从而使其更能够有效地诱导CTL。本研究的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CTL杀伤活性测定结果也肯定了这一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合成多肽疫苗体内抑瘤实验研究 BALB/c小鼠接种小鼠乳腺癌细胞D2F2后,进行多肽疫苗接种。接种肿瘤细胞42天后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 1.小鼠肿瘤组织体积和重量:与对照组小鼠相比,L-P42-50+GM-CSF组、L-P782-790+GM-CSF组、D-P42-50+GM-CSF组和D-P782-790+GM-CSF组的肿瘤重量和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P﹤0.05, P﹤0.01, P﹤0.01),而且D-P42-50+GM-CSF组和D-P782-790+GM-CSF组的肿瘤重量和体积与L-P42-50+GM-CSF组和L-P782-790+GM-CSF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P﹤0.05)。NaCl组、GM-CSF 组、L-P42-50 组、D-P42-50组、L-P782-790组和 D-P782-790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无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包伟良,张永敏,翁路平;手性胶束中NaBH_4对酮酸的不对称还原[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7年03期
2 杨国生,严波,高如瑜,沈含熙,王琴荪;利用不同手性固定相对DL-氨基酸衍生物对映体手性分离[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3 王再涛,宋皖英;研究生命科学的新方法──荧光检测手性分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4 伊晓东,高景星,许翩翩,唐纯良,陈玲玲,廖新丽,万惠霖;手性PNNP型铑络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应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5 仇登利,赵建章,王旭,徐蔚青,赵冰,刘举正,李耀先,王宗睦;手性schiff碱金属配合物N,N′-双水杨醛缩-1,2-环己二胺合镍(Ⅱ)的光谱研究[J];光散射学报;1999年04期
6 谭忠印,刘爱华;环糊精衍生物手性固定相的合成与应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7 谭松暖;刘汉标;;包结拆分法[J];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2年03期
8 罗辽复;弱作用和生物手性[J];现代物理知识;1994年01期
9 赵英,黎星术,张小玲,谢如刚;一类新型手性大环配体的合成[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10 周朝晖,方智敏,章慧,蒋亚琪,张逸,王耿,黄泰山,高景星;新型手性修饰剂的设计合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11 刘厚淳,奇云;开创手性催化反应研究的新领域——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评介[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1年06期
12 李秀华;;螺旋配合物[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3 郑志兵,陈子康,俞凌 ;手性Schiff-Base在手性PTC条件下的双不对称诱导烷基化[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4年02期
14 詹庄平,蔡志彬,肖春,张永敏;由氯霉素中间体L-苏型-1-(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制备手性相转移催化剂[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6年04期
15 姜标;不对称合成技术[J];世界科学;1996年08期
16 牟其明,薛翠花,向明礼,孙靖,陈淑华;一锅法合成手性双取代不对称脲[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17 梁丽华;不对称合成的研究与发展[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18 刘峻,王夙,韩小茜;手性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固定相分离及进展[J];甘肃科技;2004年08期
19 何炳林,阎虎生,余暌,程晓辉,倪爱国;亲水性手性配体交换树脂的合成[J];科学通报;1992年21期
20 黄培强;(R)-苯基甘氨醇的一些化学有择反应[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正洪;李康应;李照明;唐除痴;;手性Schiff碱催化的二硫代磷酸对内消旋环氧烷的对映选择开环反应[A];第六届全国磷化学化工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陈丹;路伟;张梦宇;江黎明;沈之荃;;酸碱调控的新型聚合物基手性开关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韩磊;许兰平;秦兰;;手性氨基酸衍生物配体的设计及其MOF材料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单自兴;刘德军;周炎;;新型手性催化剂螯合手性硼酸酯的制备、性质与表征[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朱元元;崔畅;贾俊华;王炳武;王哲明;高松;;四核钴为中心的手性单离子磁体[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单自兴;肖春光;;以亚甲基链桥联的手性联萘酚香豆素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姚碧霞;郑婷婷;傅金英;李雪林;汪庆祥;翁文;;蛋白质修饰手性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蔡光容;宋宝安;杨松;;手性1,1'-联萘磷酸及其盐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万春;赵梅;陈小龙;;直流电场下NaClO_3自发成核晶体的手性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有序超薄膜与超分子化学[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高特异性HER2/neu手性多肽疫苗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王宇;具有手性结构特征的金属磷酸盐的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4年
3 张哲峰;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药物对映体及其机理探讨[D];河北大学;2004年
4 程司堃;潜手性烯烃催化不对称氨羟化反应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5 柴逸峰;毛细管电泳法在手性药物分析中的基础和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6 侯士聪;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7 黄坤林;手性层状膦酸—磷酸锆的合成、表征及基本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陈小明;纤维素衍生物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手性对映体分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9 王敏灿;新颖二茂铁基氮杂环丙醇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催化不对称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10 张骥;手性方酰胺及相关配体的合成和不对称催化反应[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玉夏;手性相转移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钱恒玉;手性二茂铁衍生物的合成及环钯化反应[D];郑州大学;2004年
3 林向成;氨基酸和多巴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新体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文陆;手性相转移催化剂的合成及其不对称诱导效应[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单含文;去甲万古霉素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拆分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金瑛;AD和AA反应中可回收和重复使用的小分子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7 施梅;两个药物中间体及一种新型手性相转移催化剂的合成[D];苏州大学;2001年
8 韩涤非;MCM-41固载非均相手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手性合成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董艳梅;手性氨基酚的合成和拆分以及它们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孔爱娣;手性相转移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冯国梧 通讯员 高杨 鲁建义;我科学家率先研究成功新的多肽合成方法[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耿毅 通讯员 谢永红;汉南建成全国最大多肽产业园[N];湖北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陈国东;“拓土之王”在路上[N];医药经济报;2009年
4 伊文;医药产业面临“手性”挑战[N];经理日报;2004年
5 肖忠武;多肽的开发与应用[N];健康报;2004年
6 记者 杨礼兵 耿毅 通讯员 谢永红;全国最大多肽产业园崛起汉南[N];湖北日报;2008年
7 陈良栋;抗生素研究获重大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记者 王军;永济中农举办多肽尿素推介会[N];农资导报;2009年
9 王维亮;“多肽蛋白脂质体”开发前景广阔[N];中国食品报;2009年
10 记者李松;全国最大多肽产业园竣工[N];中国食品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