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材料电子结构及性能的第一原理研究
【摘要】: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正极材料 人们通过掺
杂改性等方法不断完善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质 提高电池综合
性能 作者从第一原理出发 采用美国 Accelrys 公司 CASTEP
软件包 结合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及 M?ssbauer 谱 针对
LiCoO2和 LiMn2O4两种主要的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子结构
展开研究 探索化学价歧化(Disproportionation)及 Jahn-Teller 畸
变等对电子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Tukamoto 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在 LiCoO2 中微量掺杂二价
的镁元素可以使材料的电导率提高两个数量级 从而大幅度减
少充/放电过程中因正极材料的高电阻而引起的能量损失 但是
对于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 Tukamoto 等人并没能给出一个清晰
的解释 我们通过第一原理计算发现 掺杂后晶体的能带结构
变得更为复杂 这是由于掺杂后理论计算的超晶格尺寸加大
使单胞所包含原子个数增多 能带条数增加 同时 由于掺杂
元素的原子能级与 Co 不同 新能级的引入使晶体中 Co-3d 与
O-2p 能级间的杂化受到影响 能带结构变得更为复杂 对比掺
杂前后的能带结构图 发现在 Mg 掺杂后有两个主要的变化
其一 掺杂使价带与导带间的带隙略有减小 带隙与导电性能
I
WP=144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 要
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带边电子的有效质量联系起来 定量地表
示为 σ ≈(1+γ?Eg /Eg )σ0 0 γ 1 窄的带隙对应高的导电率
0
但是小的带隙值的变化并不能引起电导率两个数量级的提高
其二 在 LiCoO2价带中 2 eV 处存在一个大小约 0.5 eV 的能
隙 在掺杂后的晶体中 该带隙关闭 费米面下呈连续的价带
结合电子态密度的分析 发现这一带隙的关闭与 Co 的 3d 电子
态分布的变化相关 对 Al 掺杂的 LiCoO2体系能带结构的研究
结果中没有发现类似的变化
电子态密度在各能量区间的积分值对应着各能量区间的电
子占据数 因此 电子态密度积分值的变化反映了电子在各能
量区间填充情况的变化 对 LiCoO2系列材料电子态密度的研究
发现 在 LiCoO2和 Al 掺杂的 LiCoO2材料中 费米面以下的电
子态积分值 即价带中被电子占据的状态数 恰好等于理论计
算包含的超晶格中总的价电子数 价带处于满填充状态 呈明
显的半导体导电特征 Mg 掺杂的 LiCoO2材料价带电子态积分
值比超晶格中总的价电子数多 1 价带中有一个电子空穴态存
在 电子容易受激跃迁到空穴而导电 Mg 掺杂相当于在满填
充的 LiCoO2价带中引入受主能级 从而引起材料电导率提高
为了深入分析掺杂对电子结构的影响 对各原子的不同电
子亚层进行了部分电子态密度分析 结果表明 Li+离子的电子
态密度几乎不受掺杂的影响 处于高度离子化状态 对于 Co-3d
部分电子态密度 在 Al 同价掺杂的 LiCoO2体系中的变化很弱
远小于在 Mg 异价掺杂的 LiCoO2体系中的变化 根据晶体场理
论 在氧八面体中 Co-3d 与 O-2p 轨道杂化 形成三个主要的
II
WP=145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 要
能带 反键的 eg 带 成键的 eg 带和不成键的 t2 带 各能量区
* b
g
间的电子态密度定量分析表明 在 Mg 掺杂的 LiCoO2体系中
Co-3d 电子态分布发生了变化 反键的空带 eg 有所降低 在费 *
米面以下 成键的 eg 带电子态密度增加 不成键的 t2 带电子
b
g
态密度减少 这一变化说明 3d 电子在 Mg 掺杂后 从局域的非
键态 t2 进入到成键态 eg b
g 参与成键的 3d 电子态增多 局域的
3d 电子态减少 所以 Mg 掺杂诱导了 Co-3d 电子分布发生变化
Co 价态升高 处于混价状态 其价态介于 Co3+和 Co4+之间
O2-离子的 2p 部分电子态密度在 Mg Al 掺杂后发生显著变化
其空态 eg 急剧降低 费米面下占据态 eg 和 t2 带的填充态明显
* b
g
增加 O-2p 空态的减少和占据态的增加表明 Mg Al 掺杂使得
O-2p 轨道趋近于满填充状态 O2-离子更接近满壳层结构
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的研究验证了理论计算的结果 由
Co L2.3 边 EELS 谱得出 Mg 掺杂提高了 Co 离子的价态 所以在
Mg 掺杂的 LiCoO2 中 Co 离子的价态介于+3 和+4 价之间 O K
边中的前峰强度表征 O2-离子性 2p 轨道填充越满 前峰强度
越低 离子性越强 理想的 O2-离子的前峰强度为零 Mg 掺杂
后的前峰强度大幅度的降低有力地证明了 O2-离子性的增强
理论计算与电子能谱测试结果证明 Mg 掺杂后 Co 和 O 同
时发生变价 二价 Mg 掺杂后材料中电荷补偿机制可以总结为
2Co3+ + Ox- → Mg2+ +Co(3+
δ)+
+ Oy- 其中 0 x y 2 0 δ 1
Co 和 O 的电子结构的变化趋近于 Zener 提出的双交换机制发生
的条件 有利于材料电导率的提高 由于 Li+脱嵌过程中的电荷
转移同时发生在氧上 所以 O2-的空 2p 带电子态数目
|
|
|
|
1 |
刘丽影;沈洪涛;顾惠敏;翟玉春;;采用第一原理方法研究Al~(3+)掺杂LiMn_2O_4的电子结构[J];分子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
2 |
连景宝;李星;肖冰;李晓东;孙旭东;;La_2O_2S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的第一原理研究[J];材料导报;2008年08期 |
3 |
彭红建;谢佑卿;聂跃庄;;金属Ni的电子结构[J];材料导报;2007年04期 |
4 |
庄厚龙;彭平;周惦武;刘金水;;B2型Y基金属间化合物YX(X=Ag,Cu,In,Rh)延性预测[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年02期 |
5 |
刘峰斌;汪家道;刘兵;李学敏;陈大融;;氧吸附金刚石(100)表面的电子结构[J];科学通报;2006年12期 |
6 |
党宏丽,王崇愚,赵栋梁;Fe中刃型位错芯的模型建立及电子结构研究[J];金属功能材料;2004年01期 |
7 |
孟醒,徐晓光,刘伟,孙源,陈岗;钙钛矿型HoNiO_3中电荷歧化的第一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04年11期 |
8 |
王崇愚;我在金属缺陷复合体电子结构方面的成果[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5年04期 |
9 |
刘韩星;;原子簇电子结构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
10 |
徐宇虹;尹鸽平;左朋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第一性原理[J];化学进展;2008年11期 |
11 |
段文晖,唐师龙,顾秉林,宋全明;掺杂和空位对过渡金属碳化物电子结构的影响[J];金属功能材料;1994年04期 |
12 |
顾大明;谢颖;史鹏飞;付宏刚;;Li_xNi_(0.5)Co_(0.5)O_2的态密度计算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06年12期 |
13 |
姜斌;张永恒;;Mn含量对正极材料LiMn_xCo_(0.2)Ni_(0.8-x)O_2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14 |
彭浩,谢佑卿,王崇愚,王山鹰,彭坤;用DV-X_α法与用单原子理论计算单质铁电子结构及性质的比较[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1年03期 |
15 |
张利娟;陈敬超;冯晶;杜晔平;;镁合金微观组织结构的计算机模拟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S3期 |
16 |
陈小丽;武国剑;;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的研究进展[J];金属功能材料;2009年01期 |
17 |
左朋建;王振波;尹鸽平;程新群;杜春雨;徐宇虹;史鹏飞;;锂离子电池聚阴离子型硅酸盐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11期 |
18 |
连景宝;;Gd_2O_2S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的第一原理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1年05期 |
19 |
赵玉宝;秦军;吴兆锋;张娜;韩露;;单斜态TiO_2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20 |
贺慧,程璇,张颖,杨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