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MOCVD法ZnO薄膜生长及其紫外探测器的制备与初步研究

杨小天  
【摘要】:作为一种直接带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ZnO是继GaN之后光电研究领域又一热门研究课题。其光电特性受缺陷的影响较小,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用于制作发光显示器件、高频滤波器、发光二极管、激光器、高速光开关等器件, 在民用及军事领域都有着重要的用途。目前,对ZnO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薄膜材料的生长方面,其生长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种:分子束外延(MBE)、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脉冲激光沉积(PLD)、原子层外延、溅射、蒸发等。本文利用等离子增强MOCVD反应系统在c-蓝宝石衬底上生长ZnO薄膜,对其有关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在成功制备出的高阻ZnO薄膜基础上,成功制备出ZnO基紫外探测器,对其相关特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我们对利用MOCVD法在c-Al2O3衬底上生长出的高质量ZnO薄膜及其相关特性进行了研究。X光衍射显示生长的ZnO薄膜为c方向柱状生长,ZnO(002)衍射峰的半高宽为0.28(,分析显示ZnO薄膜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张应变。从ZnO薄膜的室温光荧光谱中,我们观察到高强度的紫外发射。紫外发光强度与绿色发光强度之比为14 :1,通过光荧光谱分析得到ZnO薄膜禁带宽度为3.31eV,表明薄膜具有较高的光学质量。 对c-Al2O3衬底上不同条件下的薄膜生长进行了比较,首先,对生长温度进行了优化,结果与分析表明在5400C时生长的ZnO薄膜拥有最好的结晶特性与光学特性。 我们对锌源温度对ZnO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锌源温度的变化ZnO薄膜的晶格常数的影响非常小,即锌源温度的变化对样品晶体内部张应力的影响很小。锌源温度在-19(C时所生长的ZnO薄膜具有最好的结晶特性。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果同样显示了锌源温度在-19(C时所生长的ZnO薄膜具有最小的表面粗糙度。样品光荧光谱显示ZnO薄膜的紫外发光能量随锌源温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从-21(C开始,紫外发光能量又开始升高。由于在晶格失配的外延生长当中ZnO薄膜中存在着内部的张应变,所以这个带隙能量的变化是与ZnO薄膜的结构特性(薄膜内部的张应变)有关的。因此紫外发光能量的减小就意味着ZnO薄膜内部的张应变的减小。分析显示,在锌源温度达到-19(C~-21(C时,生长的薄膜的内部的张应变最小,且变化很小,这就证明锌源温度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对所生长薄膜内部的张应变的影响是非常小的。这同薄膜的X射线衍射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19(C所生长样品的紫外发光与绿色发光强度比最高,表明其光学质量最好。整体上讲,在锌源温度为-19(C时所生长的ZnO薄膜具有最好的综合特性。 退火作为一种改善薄膜质量的常用手段,在高温下可以使氧化锌的化学键经历一个应力 WP=93 释放的过程,产生晶格重构,从而有效地提高薄膜的质量。我们对不同条件下退火对薄膜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 1. 研究了退火对ZnO薄膜的影响。真空退火基本未改变ZnO薄膜电阻率,而空气退火和O2退火则提高了薄膜的电阻率。通过对退火后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ZnO薄膜光荧光谱中的深能级跃迁峰主要来自于导带和Zn空位产生的深能级之间的复合。 2. 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退火提高了ZnO薄膜的晶体质量,不同气氛下的退火并没有引入其他晶向的ZnO。ZnO (0 0 2)面衍射峰的强度退火后增大了5倍左右。氧气中退火的样品相对于氮气中退火的样品有一个更强的ZnO (0 0 2)面衍射峰。退火后XRD半高宽明显变小,氧气下退火样品的值最小。这些都表明氧气退火相对于氮气退火对ZnO薄膜晶体质量的提高有更大的影响。ZnO薄膜的平均晶粒尺寸在退火后增大,这主要是同由热退火所引起的ZnO颗粒的熔合过程相关的。同样的,氧气气氛中退火的样品有着最大的平均晶粒尺寸。 3. 光荧光谱显示:对于氧气氛下退火,样品在3.31eV 附近的紫外发光峰的强度在退火后明显增强。但是与此同时在2.53eV~2.34eV附近处的绿色发光峰强度在退火后也显著增强,这就意味着单电离的氧空穴的增加。紫外发光与绿色发光强度比急剧下降,从14减小到了4,表明样品的光学特性变差。对于氮气气氛下退火,样品在3.31eV 附近的紫外发光峰的强度在氮气气氛下退火后有一定增强。但是与此同时在2.53eV~2.34eV附近处的绿色发光峰强度在退火后也显著增强,退火样品的光学特性也同样变差。比较二者结果,我们发现氧气气氛下退火的样品相对于氮气气氛下退火的样品有一个强度更高的紫外发光峰,前者的紫外发光峰的半高宽也更小。氧气气氛下退火样品的紫外发光峰发生了红移(紫外发光能量减小),而氮气下退火样品的紫外峰位基本上没有变化。我们认为对于氧气气氛下退火的样品来说,薄膜生长时由于晶格失配产生内部的张应变,退火时所提供的足够的热能使这种张应力得以释放。薄膜内部的张应变被释放掉,能量就会降低。近带边紫外发光的能量从3.32eV减小到3.30eV。 4. 样品的原子力显微镜测试显示:未退火样品的表面粗糙度最低,达到27nm。氧气气氛下退火样品的表面粗糙度为40nm,而氮气气氛下退火样品的表面粗糙度为52nm。我们分析退火后样品薄膜表面形貌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在高温下氧化锌的化学建经历了一个应力释放的过程,产生晶格重构,从而使晶粒尺寸变大和表面粗糙度增大。对于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罗风光;曹明翠;李洪谱;万安君;徐军;李再光;;MOCVD激光诱导选择原子层外延(LALE)生长室的研究[J];光子学报;1996年04期
2 刘奕,陈海昕,符松;GaN-MOCVD设备反应室流场的CFD数值仿真[J];半导体学报;2004年12期
3 单正平;顾书林;朱顺明;;Zn_(1-x)Mg_xO合金的MOCVD生长及其紫外探测器的研究[J];半导体技术;2008年S1期
4 黄鑫;宋爱民;段利华;;1053nm超辐射发光二极管量子阱的设计[J];半导体光电;2010年04期
5 技物;中科院上海技物所承担的863高技术课题“HgCdTe-MOCVD薄膜材料长晶装置”通过成果鉴定[J];红外;1998年02期
6 梁松,朱洪亮,潘教清,王圩;用MOCVD在偏(100)GaAs基片上生长空间规则排列的1.3μm InAs量子点(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5年11期
7 李秀清;GaN蓝光-紫外光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现状[J];半导体情报;2000年02期
8 李建军,廉鹏,邓军,韩军,郭伟玲,沈光地;高迁移率GaAs本征外延层的MOCVD生长[J];半导体光电;2002年06期
9 廖学明;唐为民;;用光辅助MOCVD制作巨磁阻薄膜PCMO[J];人工晶体学报;2005年06期
10 严碧惠;;光诱导MOCVD(Photo-MOCVD)技术的发展[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1 陆大成;MOCVD生长的Ⅱ-Ⅵ族化合物固溶体组分的热力学分析——I.ZnS_xSe_(1-x)体系[J];半导体学报;1990年03期
12 付丽伟,王弘,尚淑霞,王晓临,于淑琴,鲁智宽,徐平茂,蒋民华;常压MOCVD制备Bi_4Ti_3O_(12)铁电薄膜[J];人工晶体学报;1993年02期
13 高鸿楷,赵星,何益民,杨青,朱李安;GaAs/Ge的MOCVD生长研究[J];光子学报;1996年06期
14 毛祥军,杨志坚,李景,屈建勤,张国义;用MOCVD在ZnO/Al_2O_3衬底上生长GaN及其特性[J];半导体学报;1999年08期
15 赵德刚,杨辉,梁骏吾,李向阳,龚海梅;MOCVD系统中AlN生长速率的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5年11期
16 杨小天;马仙梅;朱慧超;高文涛;金虎;齐晓薇;高博;董秀茹;付国柱;荆海;王超;常遇春;杜国同;曹健林;;氧化锌基薄膜晶体管制备与研究(英文)[J];电子器件;2008年01期
17 蔡芳芳;魏鸿源;范海波;杨安丽;张攀峰;刘祥林;;载气流量对氧化锌纳米棒阵列的影响(英文)[J];人工晶体学报;2008年06期
18 徐现刚,黄柏标,刘士文,任红文,于淑琴,蒋民华;MOCVD 生长及 TEM 表征 GaAs/Al_xGa_(1-x)As 量子异质结构材料[J];材料研究学报;1993年02期
19 夏伟;王翎;李树强;张新;马德营;任忠祥;徐现刚;;MOCVD生长低阈值电流GaInP/AlGaInP 650nm激光器[J];人工晶体学报;2006年06期
20 李岗;高爱华;;液态源MOCVD控制系统研究[J];光学仪器;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鸿楷;;MOCVD技术在中国[A];第十一届全国MOCVD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甘志银;刘胜;;自主生产型MOCVD设备的研制[A];第十一届全国MOCVD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Synthesis of Bis(2-acetonaphthonebenzoylhydrazonato) zinc as Precursor for MOCVD[A];第十一届全国MOCVD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左然;;MOCVD反应器的优化设计与最佳生长参数[A];第十一届全国MOCVD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冉军学;胡国新;肖红领;殷海波;张露;王晓亮;李晋闽;;7片2英寸氮化物MOCVD设备及材料研制[A];第十一届全国MOCVD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M.Heuken;;Next Generation MOCVD Technology with Improved Productivity for LED Production[A];第十一届全国MOCVD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Synthesis of Ancillary Ligand Stabilized Rare Earth Metals Alkoxides Precursors for MOCVD[A];第十一届全国MOCVD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An Investigation of Scalability of a Buffered Distributed Spray MOCVD Reactor by Numerical Analysis[A];第十一届全国MOCVD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冉军学;王晓亮;胡国新;张露;殷海波;肖红领;李晋闽;;GaN MOCVD控制系统设计与研制[A];第十一届全国MOCVD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陈景升;左然;于海群;;一种多喷淋头式MOCVD反应器的设计与数值模拟[A];第十一届全国MOCVD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明;感应加热式MOCVD反应室的仿真与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彭新村;锑化物热光伏电池材料的MOCVD生长特性研究及其器件模拟[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李晖;MOCVD生长GaN的输运—反应模型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4 钟树泉;MOCVD设备工艺优化理论与低温InP/Si晶片键合机理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5 赵旺;MOCVD法制备氧化锌发光器件及薄膜晶体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皓宇;锑化物自组织量子点的MOCVD制备研究及热光伏器件结构模拟[D];吉林大学;2013年
7 韩松;TiO_2/ITO纳米薄膜光催化电极的MOCVD制备及其掺杂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李伟;MOCVD法制备REBCO超导厚膜及多层膜夹层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钟泽;ZnO和AlN薄膜的MOCVD生长及其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赵涧泽;MOCVD生长Sb掺杂ZnO薄膜的基本特性及ZnO同质结发光器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MOCVD的在线膜厚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刘加高;氧化锌MOCVD材料生长和器件应用[D];南京大学;2011年
3 鲁二峰;MOCVD温度监测与均匀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李琼;MOCVD反应室温度场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5 刘昌军;MOCVD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6 王宏伟;生产型MOCVD电气控制系统的研发[D];南昌大学;2013年
7 田宇;利用行星式MOCVD反应室生长AlGalnP红光外延片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8 黄军荣;第二代MOCVD控制系统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周峰;MOCVD温度控制系统设计[D];浙江大学;2014年
10 唐巍;MOCVD法氧化锌薄膜材料生长[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敏 沈燕;加快推进MOCVD项目[N];扬州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诸玲珍;LED设备:关键设备依赖进口 MOCVD并非不可逾越[N];中国电子报;2010年
3 记者 张少鹏;山西长治高科华上光电有限公司MOCVD采购合同在长治签约[N];中华建筑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梁红兵;国产MOCVD设备下线有望降低LED成本[N];中国电子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付毅飞;探寻“蓝光”代电源[N];科技日报;2005年
6 彭淑合;多角度创新解决散热难题[N];中国电子报;2011年
7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刘祥林 焦春美;国产MOCVD设备开发势在必行[N];中国电子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熊晓辉;LED行业大限将至[N];中国经营报;2011年
9 赵艳秋;LED产业还要快马加鞭[N];中国电子报;2004年
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设备公司经理 刘德明;LED业大发展需要国产设备配合[N];中国电子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