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Ca~(2+)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作用的实验研究

孙鸿斌  
【摘要】: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一直以来是创伤外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与其相应的神经元细胞的功能状态直接相关。周围神经损伤是否引起相应神经元的凋亡,钙离子作为神经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是否参与了细胞的凋亡,以及钙离子参与神经细胞凋亡的途径,已成为创伤外科医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在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的研究领域,对神经元细胞的研究日益受到中外医学工作者的关注,但对Ca2+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对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应用神经电生理的膜片钳技术、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实验技术,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相应的神经元细胞是否出现凋亡、细胞膜L型钙离子通道的变化情况、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以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是否出现凋亡,钙离子对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细胞的作用以及神经元凋亡的信息传递通路,为提高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 取成年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显露臂丛神经根,但不切断)、对照组(臂丛神经切断伤组)及实验组(臂丛神经切断伤+维拉帕米组)。在建立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的动物模型基础上,应用钙离子阻滞剂,观察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变化。 一、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钙离子通道 WP=97 在手术显微镜下将C5~T1脊髓节段连同硬脊膜一并取出,在无菌条件下,即刻在冰盒上仔细分离取出脊髓第Ⅹ板层的前角细胞,迅速置于培养液中,于培养24到48小时,取直径为50-70μΜ的细胞用于实验研究,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细胞膜上L型钙离子通道。 二、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游离Ca2+浓度 将所取的脊髓前角组织研磨后制成细胞悬液,调细胞数为1×106,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游离Ca2+浓度。 三、应用TUNEL法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 四、透射电镜观察脊髓前角细胞的超微结构 五、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测定神经细胞内CaM 六、观察脊髓前角细胞内C-fos基因表达 七、神经元计数 研究结果显示: 一、神经损伤后,随时间的变化,神经元细胞膜钙离子通道电流发生变化。对照组神经元细胞膜钙离子通道在神经损伤后即开放,24小时后略有下降,此后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至神经损伤后1周,直至神经损伤后2周,才降至正常水平,实验组神经元细胞膜钙离子通道基本维持在正常水平。 二、对照组及实验组运动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神经损伤后即开始升高,至神经损伤后48小时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至神经损伤后1周,实验组已基本回至正常水平,对照组仍略高于假手术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及假手术组间仍有差异。 三、在神经损伤后的前48小时内,各组中均未见到凋亡的神经元细胞,从神经损伤后48小时开始,对照组与实验组中可见凋亡的神经元细胞,至神经损伤后1周细胞凋亡数达到高峰,此后,细胞凋亡数下降,至神经损伤后2周,对照组及实验组中仍偶见凋亡的神经元细 WP=98 胞。假手术组偶见凋亡的运动神经元。 四、从神经损伤后开始,神经元细胞体即开始发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变化开始于神经损伤时,神经损伤后1周时,神经元细胞损伤最重,对照组神经元细胞核呈不规则形,胞质内可见粗面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和脂褐素,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数量减少,神经毡内大部分轴突轴质空化。神经胶质细胞对损伤的反应变化较神经元细胞体的变化更为明显,在神经损伤后,胶质细胞的内部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染色质趋边、凝集,可见大量的溶酶体。实验组中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程度均较对照组轻。 五、正常神经元细胞中有少量CaM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神经损伤后CaM灰度值即开始下降,说明细胞内CaM含量增加,实验组神经损伤后48小时开始减少,对照组至神经损伤后72小时开始减少。但至神经损伤后2周时,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中CaM含量仍较假手术组高。 六、假手术组整个实验过程中未见C-fos基因表达阳性细胞。实验组及对照组神经元细胞内C-fos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表明,神经损伤后C-fos基因表达阳性细胞数即开始出现,两组均在神经损伤后48小时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神经损伤后2周时,已基本看不到C-fos基因表达阳性的细胞。 七、神经损伤后48小时内未见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各组间神经元数量无显著差别,神经损伤后48~72小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神经元细胞数减少比较明显,神经损伤后1周至2周间神经元数量减少速度相对减慢,各时间段间仍有差异。 通过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在实验性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的动物模型中,神经损伤后,出现了细胞凋亡基因C-fos的表达,48小时达高峰,2周时,已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神经损伤后出现脊髓前角运动细 WP=99 胞的凋亡,细胞凋亡于神经损伤后的48小时出现,至神经损伤后2周,仍可见凋亡的神经元细胞。应用钙离子阻滞剂后可减少C-fos基因表达,减少运动神经元的凋亡。C-fos基因表达的出现先于细胞凋亡,凋亡可能由C-fos基因引起。神经损伤后相应的神经元细胞膜上L型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进入细胞内,导致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增加,L型钙离子通道可以被维拉帕米阻断,减少神经损伤后的钙离子内流,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时志松,张宝岑,师建国,时俊业,刘伟;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12例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0年03期
2 范乃珍,郭青,李建玲,史玫;肌电图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1998年03期
3 李文胜;四肢周围神经损伤延误诊治120例临床分析[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4 潘世鹏;刘强;吴斗;;蛛网膜下隙局部应用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5 刘刚;潘世鹏;;联合应用神经营养素-4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1年08期
6 梁伦高,翁龙江;晚期周围神经损伤研究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00年03期
7 吴斗;陈君长;刘强;肖虹;卢向东;;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45期
8 蒋立新,钟世镇;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7年01期
9 陈振兵,洪光祥,王发斌,黄启顺,翁雨雄;肿瘤坏死因子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0年06期
10 王贵波;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J];医学综述;2001年11期
11 卢珂恩,李超,布林;嗅鞘细胞复合细胞外基质凝胶移植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海南医学;2005年09期
12 ;针刺能促进神经损伤再生修复[J];山东中医杂志;1999年06期
13 黄耀添,朱立军,雷伟,冯志军,朱锦宇;儿童上肢晚期神经损伤的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年03期
14 张燕青;周围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J];广东医学;2000年10期
15 王婷婷,石玉秀,王占友,张开,姜彦多;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年04期
16 张帆,洪光祥,王发斌,张艳,熊希凯;FGF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2年01期
17 王旭,郎海丽;周围神经损伤的电生理检查及评价[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6年03期
18 张键,陈维嘉,张峰,陈统一,Lineaweaver;周围神经损伤及其转基因治疗[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年05期
19 王旭,郎海丽;周围神经损伤电生理及法医学应用评价[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5年02期
20 潘世鹏;刘强;吴斗;;局部应用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骨伤;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炳峨;黄耀添;胡蕴玉;殷琦;;晚期周围神经损伤的退变与再生实验和临床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陈红天;夏晓辉;;高频超声在四肢骨折术后合并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届全国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吴建中;王颖;钱海利;祖朝辉;周洪霞;;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后角内的纤维芽生[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4 顾玉东;;周围神经损伤治疗的近期进展[A];浙江省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周丰慧;;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闫素云;温瑞;;甲钴胺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终板再生与修复的影响[A];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1年
7 张凤芹;沈定国;;术中麻醉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史为栋;接贵祥;于丰钦;王孔宝;;四肢周围神经损伤伤残评定相关问题探讨[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志雄;王跑球;熊毛伟;刘红文;;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刘昊;齐巍;程爱国;;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早期神经吻合术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A];“2008灾害创伤与急救新进展”学术交流会学术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鸿斌;Ca~(2+)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赵文静;大鼠喉运动神经元的呼吸功能和非呼吸功能的中枢调控[D];山东大学;2011年
3 顾加祥;质粒为载体的hIGF-1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赵磊;P_0蛋白在正己烷致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5 殷中罡;软骨素酶ABC促进自体神经移植后轴突再生[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6 王淑荣;针刺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信息传递的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焦建伟;重组腺病毒伴随病毒AAV携带人GDNF基因对大鼠脊髓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8 周晖晖;运动神经元间突触联系的形态学,电生理,以及模型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9 曹剑;巴西苏木素促进小鼠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为众;小分子化合物丙戊酸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斗;周围神经损伤后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2年
2 周伟;超声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3 吴飞;丙戊酸钠对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申琳;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5 薛金伟;补阳还五汤药浴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陈伟;用肌电图仪治疗臂丛及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应用[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7 肖桂荣;电针并功能训练治疗上肢周围神经不完全损伤的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万志涛;RGD复合材料神经生长因子缓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赵民;复合物理因子促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10 徐世旭;端侧吻合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讯;鼻内细胞也可治疗瘫痪?[N];医药经济报;2005年
2 杨力勇;移花接木治好神经损伤[N];健康报;2002年
3 华;日科学家合成鱼毒CTX[N];医药经济报;2002年
4 张中桥;晚期神经损伤治疗有突破[N];健康报;2002年
5 陈勇;毛囊干细胞可望治愈神经损伤[N];医药经济报;2005年
6 张忠田;助产不当致婴儿伤臂 医院“辩护”不成立[N];健康报;2006年
7 洪敏 编译;2008年重要基础医药研究成果回顾[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哈尔滨医科大学组胚研究室主任 雷蕾 整理 衣晓峰 陈英云 乔蕤琳;孤雌胚胎干细胞 成功分化运动神经元[N];健康报;2011年
9 刘宁春 杨丽佳;新法治锁骨合并神经损伤[N];健康报;2006年
10 衣晓峰 陈英云 乔蕤琳;专家通过建立孤雌胚胎干细胞首次分化获得运动神经元[N];中国医药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