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晚第四纪沉积地层结构与海洋地质灾害研究

金仙梅  
【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三角洲是镶嵌在渤海湾的一颗明珠。随着东营市和胜利 油田的迅速发展,黄河三角洲的不稳定性与工农业生产要求的稳定性的矛盾更显突出,黄 河三角洲的第四纪地质、地貌与海洋地质灾害研究日趋重要。黄河三角洲的第四纪沉积特 征近年来一直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大量的钻井资料已揭露出黄河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沉 积地层与海平面变化关系密切,表现出海陆相交替出现的地层序列以及独特的沉积地层结 构;而晚第四纪频繁的气候型海平面升降,形成了复杂的海底浅地层结构和残留地貌,现代 地貌叠置的状况。因此,深入分析晚第四纪古环境演变及沉积地貌时空分布规律,是掌握 海洋地质灾害的关键。对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的地质灾害因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的分析, 为地质灾害的防止和减灾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研究区位于黄河三角洲河口附近的陆上地段及海区,地理坐标为东经 118°30′~120 °00′,北纬 37°30′~38°30′,陆上面积约 2800 km2,水上面积约 12500 km2。 利用浅地层剖面分析第四纪地层已成为划分第四纪沉积地层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对古 陆缘海大规模的地下和出露的浅海沉积物的研究导致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概念的新进展, 另一方面对现代陆缘海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研究可帮助我们了解反映海平面升降频繁的 晚第四纪沉积过程和地层结构。显然浅地层地震剖面在分析第四纪地层研究中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它已广泛应用于第四纪沉积地层的研究上;多种学科的综合利用是分析地质灾害 的重要手段。 本文根据在黄河三角洲取得的 HB-1 钻孔、690km 浅地层剖面以及遥感影象、水深资 料等,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沉积地层结构和海洋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通过对 690 km 浅地层剖面的解译、HB-1 钻孔描述、岩心样品的粒度分析、微体古生 物鉴定和多个 AMS14C 年代测定,确定了氧同位素 5 期以来研究区沉积地层的划分及其 分布规律,分析了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地层结构,明确了研究区氧同位素 5 期以来的地层 单元及其分布特征;得出自氧同位素 3 期以来的沉积相和沉积地层厚度:氧同位素 1 期沉 1 WP=69 中文摘要 积为冰后期海水进入渤海以来形成的沉积厚约 20.79m;氧同位素 2 期沉积为末次冰期最盛 期的沉积,沉积了厚约 8.87m 的陆相沉积物;氧同位素 3 期为海相沉积,属于末次冰期中 的一个亚间冰期(约 25~58 ka BP)沉积物,厚约 30.35m。 通过分析浅地层剖面、钻孔岩心、水深资料及应用遥感手段,总结出研究区—黄河三 角洲滨浅海区的海洋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原因。黄河三角洲的地质灾害包括海岸 侵蚀、浅层气、活动断层、海底滑坡、海底冲沟和陡坎、蚀余地形、洼坑、埋藏古河道、 埋藏冲沟、同沉积隆起、底辟和结构不均匀性等。研究区内海岸带可分为快速侵蚀海岸、 中等程度侵蚀海岸、稳定海岸和淤积海岸。海洋地质灾害分布规律:黄河三角洲灾害主要 发生在三角洲斜坡上,对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斜坡不稳定性的研究上。形成原因:斜 坡不稳定性代表一系列灾害类型,主要是指海底斜坡上的坍塌、滑坡和流动;晚更新世以 来的地质环境演变决定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郯庐断裂在挽近时期的运动对本区的灾 害地质因素有很大影响。 通过对本地区的研究,取得了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地层格架,以及在氧同位素 5 期以来各个时期的沉积地层的分布概况;对本区海洋地质灾害的研究,总结出本区地质 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为预防海洋地质灾害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童国榜,石英,范淑贤,张俊牌,宋祥华,刘振西,乔光东,张纪祥,张梅英;银川盆地晚第四纪环境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2 王开发,陆继军,郑玉龙;福建沿岸晚第四纪孢粉、硅藻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5年04期
3 刘宝柱,李从先,业治铮;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地球化学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4 李;《中国晚第四纪湖泊演化与古气候动力学》出版[J];湖泊科学;2002年01期
5 张明书;我国沿海晚第四纪海洋地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年01期
6 陈刚,李萍,李从先;山东荣成沿岸晚第四纪埋藏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及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年01期
7 刘宝柱,李从先,业治铮,丛友滋;沉积磁组构在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4年02期
8 张明书;海岸带晚第四纪地质新思考[J];海洋地质动态;1995年07期
9 马保起,苏刚,侯治华,舒赛兵;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J];地震地质;2005年02期
10 严富华,麦学舜,李红春;新疆富蕴地区晚第四纪松散沉积的孢粉研究[J];地震地质;1989年01期
11 张光威;印度南部热带泥炭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δ ̄(13)C记录[J];海洋地质动态;1994年05期
12 张玉兰,余素华;深圳地区晚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变[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2期
13 王强,田国强;中国东部晚第四纪海侵的新构造背景[J];地质力学学报;1999年04期
14 周立君;马里伯德地的晚第四纪火山活动:南极西部冰心和海洋岩心中潜在的~(40)Ar/~(39)Ar测年层位[J];海洋地质动态;2000年03期
15 ;书海拾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1年01期
16 李凤林,王宏,阎玉忠,王云生,张金起,赵长荣,张玉发,李建芬,林防;渤海湾西岸滨海平原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间断[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4年03期
17 ;《南海晚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一书出版[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2年04期
18 刘宝柱,李从先, 业治铮;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中的植物硅酸体及其古环境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5年02期
19 林惠来;海洋学术新著《南海晚第四纪沉积硅藻》面世[J];台湾海峡;1996年03期
20 彭金兰;云南鹤庆盆地晚第四纪介形类新属种(英文)[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大全;陈安国;郑海刚;;西安及邻区晚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习性初探[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2 李传友;张培震;尹金辉;闵伟;;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晚第四纪左旋滑动速率[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木宏;向荣;刘建国;张兰兰;董艺辛;;晚第四纪热带边缘海微体古生物群与季风气候的演变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周荣军;雷建成;黎小刚;杨涛;;晚第四纪以来大渡河断裂活动性的地质地貌判据[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高凡;杨木壮;;珠江三角洲与南海北部晚第四纪环境演变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唐领余;沈才明;李春海;廖淦标;王苏民;;若尔盖盆地晚第四纪以来的孢粉记录及其沉积环境[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覃嘉铭;袁道先;林玉石;张美良;程海;王华;;晚第四纪石笋氧同位素事件的MIS年表[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周荣军;李勇;Alexander L. Densmore;Michael A.Ellis;;晚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的新证据[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闻学泽;徐锡伟;郑荣章;谢英情;万创;;甘孜—玉树断裂的晚第四纪滑动与地震破裂[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10 陈艇;王张华;强小科;;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物环境磁学特征及其对海平面波动的指示[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滨;中国晚第四纪古湖泊水量恢复与古大气环流重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01年
2 陈晓辉;北黄海陆架晚第四纪地层结构与物源环境演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3 赵俊香;恒山北麓晚第四纪地貌及相关沉积物光释光定年[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付淑清;南海南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5 陈文彬;河西走廊及邻近地区最新构造变形基本特征及构造成因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6 王峰;阿尔金断裂带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其地震地表破裂分段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7 孙美琴;应用硅藻释读南海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蒋富清;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9 李西双;渤海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庄丽华;黄东海陆架晚第四纪古环境演化及海平面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仙梅;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晚第四纪沉积地层结构与海洋地质灾害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窦磊;北黄海中部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意义[D];吉林大学;2005年
3 侯方辉;南黄海晚第四纪地震地层学与新构造运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4 兰彬斌;西江三角洲岩芯中的硅藻及其记录的古环境[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7年
5 吴彩容;福建前湖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及其沉积物中微体古生物的环境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史凯;苏州澄湖地区晚第四纪海侵沉积记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建波;新疆地震构造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8年
8 孙和平;晚第四纪平阴地区黄土剖面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顾家伟;东海外陆架浅部地层磁性特征及晚第四纪海平面波动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姚菁;滨海和内陆卤水分布区沉积特征与古环境演变[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松;哑地层“说话”了[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徐春静;博物馆开启历史的厚重大门[N];大庆日报;2008年
3 李昊;我省5项科研成果获奖[N];甘肃经济日报;2008年
4 记者 辛义生通讯员 谢北锋;山西地震局为茂县重建选址提供科学依据[N];山西日报;2008年
5 林云;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系主要为水成沉积[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6 科文;人类造成了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N];北京科技报;2001年
7 ;揭开南海深海沉积物的奥秘[N];科技日报;2000年
8 记者张建松;长江三角洲的“哑地层”说话了[N];科技日报;2002年
9 ;大浪淘沙[N];中国矿业报;2004年
10 记者 钮海东 通讯员 刘如春;珠三角历史上曾有过剧烈地质运动[N];广东科技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