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兰家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
【摘要】:兰家地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前中生代属兴-蒙岩石圈板块、中朝板块晚古生代陆缘;中生代进入滨太平洋陆缘活动带,归属欧亚板块东部活动陆缘长白山隆起大黑山断隆中段,其北西侧为松辽裂谷,南东侧为依-舒裂陷,本属于松辽裂谷系的一部分。
由于板块运动,晚三迭世兰家地区陆壳发生深断裂,形成了一套亚碱性~碱钙系列的北东向侵入岩带,泉眼系列的大面积侵入,使区内晚古生代地层被同化或蚕食,残余地层形成褶皱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接触部位形成角岩、矽卡岩化,并发生磁铁矿、硫铁矿及金矿化。
兰家地区具有四种金矿化类型:矽卡岩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隐爆角砾岩型、石英脉型等。其中,以矽卡岩型为主。
矽卡型金矿体形态复杂,呈脉状、囊状和不规则团块状,分支复合现象明显,主要产于印支期石英闪长岩与早二迭世范家屯组海相沉积岩(含大理岩透镜体)接触带中,矿体位于外矽卡岩带矿石类型有:碎裂石榴石矽卡岩,石榴石磁铁矿矽卡岩,阳起石矽卡岩等。矿石结构以他形晶粒状为主,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次之。矿石构造以细脉状、显微细脉状、显微网脉状、放射状、束状构造,浸染状构造为主,块状、斑点状构造次之。矿物组合有: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赤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斜方铅铋矿、辉砷钴矿、黄铜矿、辉铋矿、自然铋、辉铅铋矿(硫铋铅矿)、黝铜矿、白钨矿、自然金等。金主要赋存在磁铁矿、辉铋矿、黄铁矿、石榴石、阳起石等矿物的裂隙或晶隙间,以独立自然金状态产出。金的成色比较高,为816.40~989.70,平均977.00。主要伴生元素有铋和银。围岩蚀变以矽卡岩化、绿帘石化、钠长石化、赤铁矿化、水云母化和绿泥石化为主,硅化、电气石化、萤石化次之。
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赋存在范家屯组第一段2层中破碎蚀变带内,矿石为含金黄铁绢英岩,主要矿物组合: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自然金等,金属硫化物含量约占5~10%。
隐爆角砾岩型金矿产于隐爆角砾岩与围岩接触带上,目前只有单工程控制,研究程度较低。
石英脉型金矿,产于白垩纪流纹斑岩和燕山期花岗斑岩NEE向接触带中,3号脉产于石英闪长岩与范家屯组角岩接触带NW向裂隙中,4号脉产于燕山期花岗斑岩NEE向裂隙中。
WP=74
Au、Bi、Sb是本矿床中最主要的成矿元素,其浓度克拉克值大于100,属强富集元素;As、Ag、Cu、Mo的浓度克拉克值在100~10之间,属中等富集元素;Pb、Zn的浓度克拉克值在10~1之间,属弱富集元素;而Hg在矿床中的含量低于克拉克值。
矽卡岩型金矿化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化,其矿化类型不同,故其指示元素相关性和元素组合存在一定的差异:矽卡岩型金矿化中,Au、Bi、Ag、Pb、Mo、Zn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Au、Bi、Ag、Pb之间相关系数较大;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化中Au、Bi、Ag、Cu、Sn、Mo、Pb具有很强的性关性,其中Au和Bi,Ag、Cu与Sn、Mo之间相关关系最强。
从矿床的原生晕、次生晕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矽卡岩型金矿前缘晕元素为Sb、As、Ag,尾晕元素为Cu、Mo,由上往下分带为Sb-As-Ag-Pb-Zn-Bi- Au-Cu-Mo;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前缘晕元素为As、Ag,尾晕为Cu、Sn,由上至下元素分带为Au-Ag-Zn-Pb-Bi-Cu-Sn。
兰家地区金矿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阶段特征,经过对矿床的观察和矿物学研究表明,将兰家金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划分为二个期: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五个阶段:干矽卡岩阶段、湿矽卡岩阶段、氧化物阶段、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矿床内矽卡岩型金矿主要形成于氧化物-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兰家矽卡岩型金矿的特点是低硫化物(2%)、无石英脉,硅化较弱且成矿温度较高(400-200℃);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是在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形成的,硫化物含量较多(5-30%),成矿温度较低(250-220℃)。就整个地区而言,应该存在更低温的隐爆角砾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化。
兰家地区的金矿具有热液矿床特征,热液和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主要与石英闪长岩岩浆活动有直接的联系,矿床成因类型属于中温热液矿床。不同的构造位置和围岩条件造成了矿化类型的差别。
经过对兰家金矿床成矿条件的研究,总结了兰家金矿的找矿模式。综合分析了兰家地区的岩浆岩、地层、构造物探异常、化探异常和矿化蚀变现象,认为兰家地区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指出兰家-周家窑和地碾张-小牟家沟两个成矿预测区。
|
|
|
|
1 |
王长明,邓军,张寿庭,燕长海;河南卢氏—栾川地区铅锌矿成矿多样性分析及成矿预测[J];地质通报;2005年Z1期 |
2 |
牛广华;毛德宝;钟长汀;张崇山;;GIS在阿尔金成矿带铜矿成矿预测中的应用[J];地质通报;2006年08期 |
3 |
范森葵;王明艳;成永生;黎修旦;吴德成;;大厂矿田黑水沟-铜坑区深部多方法找矿与成矿预测[J];金属矿山;2009年10期 |
4 |
杜祖宪;;安基山矿田大比例尺成矿预测方法及其成果[J];江苏地质;1992年Z1期 |
5 |
;攀西古大陆裂谷形成与演化及其对成矿预测的意义[J];地球科学进展;1986年Z1期 |
6 |
卢琪;;平面滑动标准化法在区域水化资料整理中的应用[J];铀矿地质;1986年02期 |
7 |
马志超;徐德津;;模糊综合评判在铀矿成矿预测中的应用[J];铀矿地质;1987年04期 |
8 |
;中国地质1988年总目录(第一期至十二期 总128~139期)[J];中国地质;1988年12期 |
9 |
周永峰;区域重力资料研究在广西深部地质和成矿预测中的应用[J];南方国土资源;1993年02期 |
10 |
刘玲;安徽淮北地区金刚石综合信息研究及成矿预测[J];地质与勘探;1995年06期 |
11 |
黄贤芳,刘德长,黄树桃,潘蔚,田华,郭红燕,冯杰;遥感技术在覆盖区成矿预测中的应用[J];北京地质;1997年04期 |
12 |
唐宾;GIS支持下的金属矿产成矿预测简介[J];广西地质;2000年01期 |
13 |
杨中宝,彭省临,王力;变结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J];世界地质;2004年01期 |
14 |
姚广;兰奎元;兰奎斌;;青城子矿田榛子沟区铅锌矿进一步找矿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6期 |
15 |
胡伟;;MAPGIS空间分析在瓦恰地区以Cu、Pb、Zn为主成矿预测中的初步应用[J];陕西地质;2007年01期 |
16 |
江民忠;张积运;石岩;李名松;王怀武;谢迎春;;微航磁异常与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J];铀矿地质;2007年05期 |
17 |
吕才玉;曹晓生;肖福权;;安徽铜官山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J];地质与勘探;2007年06期 |
18 |
常成;;河南省崤山金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J];科技传播;2010年15期 |
19 |
刘世仰;;秦岭东段成矿预测图的编制[J];中国地质;1960年03期 |
20 |
吴敬炳;剪勋平;;放射性水化学找矿在二二○地区成矿预测中的作用[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