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构造样式与构造圈闭预测
【摘要】:滨北地区是指齐齐哈尔以东,滨洲铁路以北的地区,面积约7万km~2。在松辽盆地北部滨洲铁路以南如:徐家围子地区、莺山—庙台子的地区,在油气储量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滨北地区通过长期的勘探工作,大致经历过三个勘探阶段:第一阶段为六十年代,发现了大庆油田后,对较大型的构造圈闭进行了勘探;第二次为七十年代初,在西部超覆带发现了地层圈闭油藏后,对北部倾没区和大型断裂带进行勘探,这两次勘探成果都未达到预期目的;第三次勘探为八十年代中期至今,松辽盆地东部深层发现了工业性气藏。但是这个地区的面积只占松辽盆地的北部的2/5。而占松辽盆地北部3/5面积的滨北地区情况则不一样,仅在局部地区取得了突破,就整个滨北而言是不够的。因为勘探老区的油气潜力已经到了逐年递减的阶段,滨北地区的油气勘探的突破关系着大庆油田油气勘探突破。由于世界上大部分的油气藏均位于构造圈闭之中,所以油气突破需要对盆地的构造发育有正确的认识,识别构造圈闭。由于构造样式与构造圈闭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对构造样式的研究是首要任务。
一、滨北地区构造发育史
采用面积守恒的原理进行剖面复原,对于变形的恢复,则主要是采取垂直剪切模型进行计算。根据上述方法对滨北地区的主要断陷区包括梅里斯断陷、林甸断陷、富裕—依安断陷群、北安断陷、兰西断陷、绥化断陷等剖面进行了恢复。滨北地区的盆地构造发育史在平衡地质剖面得到清晰的反映,在登娄库期以前盆地表现为强烈的拉张活动,形成了以梅里斯、林甸、富裕—依安、北安、兰西断陷、绥化断陷为代表的断陷盆地群。盆地的一侧或两侧发育有一系列的犁式正断层,构成半地堑箕状凹陷和地堑凹陷。从登娄库期盆地开始由断陷期转化为断坳期或断坳转化期,盆地的分布范围和地层分布已不再受断裂的限制。地层分布的几何样式已显示出坳陷盆地的样式,地层超覆在原有的断裂之上。坳陷期构造活动较弱,盆地稳定沉降,形成统一盆地,沉积中心在林甸断陷。嫩江组沉积后盆地进入萎缩期,盆地中心向西迁移。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滨北地区构造样式、局部构造与构造圈闭
断陷期沿控制断陷发育的断裂形成构造断阶、滚动背斜、(似)花状构造构
造样式,形成构造断阶一滚动背斜组合、构造断阶一(似)花状构造组合。营
城组沉积后到登娄库组沉积前,沿控制断陷发育的断层发生了构造反转,但保
存不好;坳陷期构造样式不发育;萎缩期沿控制盆地发育的断裂发生了构造反
转。
对于形成圈闭的闭合条件来讲反转构造、构造断阶带一滚动背斜和构造断
阶一似花状构造样式组合较别的组合好。在黑鱼泡235测线(516一520)的似花
状构造,与之交叉520测线(234~237)为背斜构造,组合形成了似花状背斜构
造,较为容易满足圈闭的封闭条件,且形成断层一地层等深线的封闭形式。
在萎缩期反转构造发育,形成了背斜构造,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T4
反射界面是一个区域不整合面,由于上覆地层的超覆,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另外断陷期盆地发育构造断阶一滚动背斜组合和构造断阶一(似)花状构造构
组合的地方形成断块、断鼻、断背斜等局部构造,形成了油气有利聚集区带,
也是本次工作的重点。
三、林甸断陷沙河子组沉积相
从钻井资料上来看,林甸断陷发育扇三角洲相、三角洲相、火山岩相、河
流相、滨浅湖相夹沼泽相。但钻井揭示的是断陷的高处,不能体现断陷深部的
沉积相。
从地震资料来看,沙河组地震相类型有:工楔状、丘状和透镜状反射外形,
S型、切向斜交型前积,断续一较连续,中振幅,中低频;H楔状、透镜状,
杂乱一平行、叠瓦状,复合S型、斜交S型、S型前积反射结构,连续一较连
续,中一弱振幅,中频;IH楔状、半透镜体,连续性好,亚平行,充填结构,
弱反射,中一弱振幅,中一低频;IV楔状、丘状和透镜状反射外形,乱岗状反
射结构连续性差,弱振幅,低频率;V丘状、透镜状,亚平行一杂乱反射,较
连续一断续,强振幅一中振幅一弱振幅,中低频;vl席状,平行一亚平行,连
续一较连续,中弱振幅,中低频;VH楔状,丘状、透镜状,乱岗状反射,中
摘要
一强一弱振幅,中一高频。相应的沉积相有: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河流相、
三角洲相、滨浅湖相、火山岩相和浊积扇相。垂向上发育了冲积扇相、河流相、
三角洲相和滨浅湖相。横向上发育扇三角洲相、滨浅湖相、三角洲相、河流相
和火山岩相。(扇)三角洲、冲积扇相和滨浅湖相分布范围较大,三角洲、河流
相、滨浅湖相呈不规则的条带状分布,浊积扇相和火山岩相分布范围较小。滨
浅湖相的泥岩一粉砂岩,厚度可达300米(乌裕尔235测线)面积可达IOOOKm,;
粗碎屑岩中的煤层厚度可达14,3米(乌1井),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
四、林甸断陷沙河子期构造断阶对储层的控制
沙河子期同生断层有林甸西断裂系、林甸东断裂系、中央断裂系(东、西
断层)和黑鱼泡东断裂系。发育的断裂大多数为犁式断裂,有小部分断裂为直
线式断层。断裂的倾角大多在30。一70“之间,少数断层倾角为11。一20。之间。
根据同生断裂和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将林甸断陷分为:乌裕尔断阶陡坡带
|
|
|
|
1 |
谌卓恒,付全全;一种估计未发现构造圈闭个数及圈闭面积大小分布的概率模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6年S1期 |
2 |
曲国胜,李志强,杨友卿,杨文龙,边庆凯,崇美英;利用地应力地理信息系统判定构造圈闭[J];中国石油勘探;1998年02期 |
3 |
张守本;赵旭东;;马尼特坳陷的局部构造圈闭模糊集合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5年06期 |
4 |
杨庆元,杨继良;松辽盆地构造圈闭评价的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年03期 |
5 |
郭颖;;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构造和油气地质条件综述[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5期 |
6 |
胡望水;刘云;程超;朱名昭;左晨晓;;松辽盆地南部浅层气藏的圈闭类型及特征[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年06期 |
7 |
童崇光;;探索四川盆地新气源[J];天然气工业;1982年03期 |
8 |
赵新国;;圈闭要素计算方法及应用效果[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2年04期 |
9 |
N.J.Milton;辛文锋;;据封闭面对圈闭类型的新分类[J];海洋石油;1993年01期 |
10 |
葛玉银,沈烽,盛素峰,马晓勇,黄卫强,杜艳霞;东濮凹陷唐庄构造勘探潜力评价[J];钻采工艺;2005年01期 |
11 |
马中振;庞雄奇;李斌;魏建设;;构造圈闭地质风险评价新方法及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2期 |
12 |
王燮培;费琪;张家骅;王淑珍;杨向民;;苏北含油气盆地的区域构造格局和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机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2年03期 |
13 |
陈玲;;中建南盆地局部构造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05期 |
14 |
张凤奇;庞雄奇;冷济高;王鹏万;冯昕;;辽河西部凹陷构造圈闭含油性定量预测模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5 |
张文起;陈昭年;;松辽盆地葡萄花构造的构造演化及对成藏的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3期 |
16 |
李林涛;庞雄奇;熊亮;邓克;张建华;;运用剥蚀量恢复技术进行构造圈闭演化研究——以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3期 |
17 |
王应斌;王强;黄雷;张友;武强;李果营;;渤海海域油气藏分类方案及分布规律[J];海洋地质动态;2010年11期 |
18 |
辛也;王伟锋;吴孔友;;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油气成藏组合特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19 |
朱夏;对隐藏油气圈闭的浅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4年01期 |
20 |
童崇光;;四川盆地找气的新领域[J];石油学报;198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