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在各种基底上构筑聚合物微球稳定排列方法的研究

白立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投向纳米尺度,介观态的 物体,主要包括纳米微粒、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纳米薄膜等。当粒子 尺寸进入纳米量级(1~100nm)时,其本身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 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因而展现出许多特有的光、电、磁、催化等 性质, 在催化、滤光、光吸收、电荷疏运、气体吸附、医药、磁记录材料等 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胶体微球构筑的材料以其在光学、电学、磁学等 方面优异独特的性质,因而在材料科学、化学和生物学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 用。单分散胶粒经过自组装具有长程有序性和其它一些特殊性质,如光反射 和光子能带、最大堆积密度、高比表面积等,这些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许多特 定的潜在应用,因而是目前实验凝聚态物理的一个热点领域。同时,胶态晶 体还为制备具有新异功能的空间周期性集团点阵材料设计开辟了新途径。所 以构造和利用高度有序的胶体微粒有序结构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 研究领域。而膜相材料是纳米微粒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最近发展起来的 LBL(Layer-by-Layer)技术由于其简单,快速,高效,适用性广,能够超分子 水平控制膜的组成结构和厚度,可以制备大面积膜而不受基体材料大小和形 状的限制等优点,为微纳米微粒组装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在理论和实际应用 上都有重要意义。在 LBL 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的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的新技 术,例如:微接触印刷,光刻技术,微模塑技术等,采取相应的方法或形式 -86- WP=96 白立涛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将功能性的纳米微球组装到表面上,可以在不同领域有广泛应用。 本文中我们首先设计合成了一种高度交联的表面富有磺酸基的聚苯乙 烯微球:利用乳液聚合制备了单分散高交联度的聚苯乙烯微球,利用硫酸对 其进行磺化,使其表面富含磺酸基。利用 TEM,红外光谱对所制的得微球进 行了表征。然后在修饰有弱聚电解质得基底上,结合了三维组装技术与 LBL 技术对微球进行了组装。通过调整体系 pH 值来控制基底表面电荷密度,从 而达到控制微球与基底的相互作用,使其有利于微球在其上自由排列。首先 利用滴膜法和垂直沉积法制备了三维的微球组装,然后调整 pH 值使微球与 基底有吸引力,同时除去第一层外的上层微球,得到二维稳定的微球排列。 我们对微球组装的结果利用 AFM、SEM 进行了表征,结果与我们的设计相 符合。这种方法利用了 LBL 方法的简便稳定和三维组装的易于制备,结合了 两种方法的优点,简单快速的制备了稳定致密的和在一定程度上有序的二维 微球排列,为纳米微球的排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此外,我们利用微接触印刷技术在硅片基底上自组装有聚电解质的表面 印刷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同时利用将弹性印章扣在基片表面时其上凹凸的 精细图纹相互贯通的毛细网络, 由毛细作用将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吸入其中 进行排列,获得微条纹的微球排列。我们在平面基底上构造了微球的条带排 列结构,并在曲面上进行了微球的成功组装。这些聚合物纳米微球的自组装, 形成了一种分级组装,由模板确定下来的微型结构是一级微制造,聚苯乙烯 微球的自组装则是更微小一级的微制造。我们对组装的结果用显微镜、原子 力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进行了表征,发现的条带有序性较好,微球都按预定设 想排列在预先设计的位置。为微球的限域组装或在各种拓扑结构的基底上组 装提供了一种思路。 在第四章中,以甲基丙烯酸甲酯(GM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 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为主要成分进行三元共聚,制备得含-OH 和 C=C 双 键透明得预聚物,利用这种预聚物为基底模塑材料,在其上进行微球的组装, 用 PDMS 在组装完的微球上实行微模塑,之后处理得到曲面上微球排列。对 结果进行了 AFM 表征。通过改变基底预聚物的厚度和 PDMS 的压力我们得 到多种结构的微球排列。这种简单的方法为微球的组装在曲面上提供了实现 的可能性。利用微球二级组装改变表面拓扑结构的方法,为相似的纳米材料 -87- WP=97 白立涛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组装及应用扩展了更广阔的方向。 由于我们的磺化聚苯乙烯微球带有磺酸基团,我们期待,它作为功能化的 基础,可与其它纳米微粒进行复合及有序组装,这将引入更丰富的材料结构 和功能,为材料科学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学骜,龙永福,陈一民,许静,谢凯,安立华;刚柔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制备单分散性微球[J];功能材料;2004年05期
2 张学骜,陈柯,龙永福;刚性-柔性嵌段共聚物PPQ-b-PEG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制备单分散性聚合物微球[J];中国科学B辑;2004年05期
3 刘晓亚,杨淑丽,陈明清,杨成,倪忠斌;双亲性无规共聚物自组装胶束化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4年01期
4 曾尔曼;杨雪慧;陈丹梅;申丙星;李燕杰;董炎明;;壳寡糖和聚丙烯酸的自组装行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5 万勇;蔡仲雨;赵修松;李洪亮;夏临华;;自组装方法与三维光子晶体制作[J];中国科学:化学;2010年12期
6 李志伟,周静芳,张治军,党鸿辛;表面功能化聚苯乙烯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自组装[J];物理化学学报;2002年06期
7 吕秋丰;程贤甦;;纳米结构苯胺/吡咯共聚物的静态法合成及自组装[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年01期
8 刘献明;尹卫东;苗少斌;;TiO_2微球的水热法制备及其形成机理[J];化工中间体;2011年04期
9 李勃,周济,胡伟,李龙土,桂治轮;处理温度对聚合物蛋白石基光子晶体禁带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2年06期
10 吴扬哲,王彬,雷勇波,蔡继业;壳聚糖的分维模拟及自组装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3期
11 杨晓峰;李晓东;沈家骢;;胶束增强型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5期
12 陈志民;陈加福;薛峰峰;许群;;功能纳米材料—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粒子功能化的胶体微球的合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年05期
13 陈敏;金顶峰;王新庆;葛洪良;金红晓;;SBA-16微球的合成与表征[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S2期
14 付庆涛;何婷婷;于濂清;刘勇军;柴永明;刘晨光;;磁性核壳介孔氧化硅微球的制备与应用[J];化学进展;2010年06期
15 杨扬;吴立新;;有机阳离子-无机多阴离子复合物:高分子体系中的组装及其自组装[J];中国科学:化学;2011年02期
16 吕秋丰;;导电性微纳米结构N-乙基苯胺/苯胺共聚物的静态合成[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7期
17 钱新明,杜惠,李文明,吕红辉,白玉白,李铁津,汤心颐;聚合物微球的自组装与微图形材料[J];应用化学;2000年01期
18 殷鹏刚,靳国良,张韫宏,李前树;硝酸铵表面单分子层自组装膜的结构表征[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19 姜雄平,许丹科,刘耀清,马立人;金表面抗原抗体的固定及其荧光法的测定[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11期
20 刘洪波,刘孝恒,汪信,陆路德,杨绪杰;表面活性剂在纳米粒子形状控制及自组装中应用新进展[J];材料导报;2003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志;刘金华;陈乾旺;;自组装羟基磷灰石中空微球的纳米结构[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曹化强;吴庆知;张四纯;张新荣;;单分散的ZnS微球二维自组装[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3 盛英卓;闫刚印;黄鹏;朱康伟;冯博学;;Stober法自组装NiO-SiO_2三维光子晶体的研究[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刘敬成;贾秀丽;王宝清;熊小梅;刘仁;刘晓亚;;双亲性光敏共聚物P(St/VM-co-MA)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胶束分散多壁碳纳米管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肖军燕;齐利民;;溶剂蒸发诱导下片状金纳米棒超结构的自组装[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赵玮;潘月秀;佟斌;石建兵;董宇平;;功能化碳纳米管-有机金属自组装功能膜构筑与光电性能[A];2010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冯媛媛;张哲;;铁表面自组装金纳米微粒膜的研究[A];2008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钟克利;金龙一;;n型刚棒与树枝状聚环氧乙烷链的刚棒-线团低聚醚的合成与自组装[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丁宝全;;DNA折纸结构引导的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自组装[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侯鲲;高子伟;孙华明;韩肖慧;;氧化锌纳米棒的自组装制备及光谱特性[A];第七届全国液体和软物质物理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祥伟;基于光子晶体的生物分子编码载体[D];浙江大学;2006年
2 谢荣国;光子晶体用结构基元的制备、自组装与性能[D];浙江大学;2006年
3 张琦;单分散功能聚合物微球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刘哲鹏;阿莫西林粘膜粘附微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钟延强;布比卡因缓释微球给药系统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6 李扬;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凝胶、微球结肠靶向释药的应用基础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7 程国华;汉防己甲素肺靶向聚乳酸微球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8 孟诗云;含4-羟基苯乙烯基的嵌段共聚合物在二维有限界面的自组装行为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邢福保;辣素/明胶—阿拉伯胶—单宁微囊和纳囊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10 董林;ZnO纳米晶的修饰、自组装及光学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立涛;在各种基底上构筑聚合物微球稳定排列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谢瑜亮;基于纤维素硫酸钠/壳聚糖的层层自组装复合膜及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D];浙江大学;2010年
3 郑雪琳;“线性反应器”自组装制备纳米晶体和纳米聚合物微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世海;原子力显微镜对海藻酸钠自组装膜体系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姜武辉;偶氮苯自组装膜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庞少朋;层层自组装方法构建含磷酸胆碱涂层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曾珊珊;溶菌酶与羧甲基纤维素层层自组装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医用材料表面修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坚文娇;层层自组装法制备聚电解质薄膜/胶囊及其载药性能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9 况波;自组装—交联法制备马来酰化壳聚糖微球(CHMM)[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10 季媛;纳米结构金属表面吸附功能分子的拉曼光谱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霞;美研发出自组装二维聚合物晶体分子纸[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李大庆;中欧科学家在自组装分子机器研究方面获重要进展[N];科技日报;2011年
3 何屹;亚纳米膜可实现同步自组装[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邢远翔 通讯员 胡延滨;中药微球介入疗肝癌[N];健康报;2000年
5 理华;纳米新材料应用获可喜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7年
6 ;“原子自组装纳米球”固体润滑剂节能减排助力山东万众集团步入发展快车道[N];经济参考报;2011年
7 通讯员 刘恒波 杨洪永;“原子自组装纳米球固体润滑剂”实地测试[N];科技日报;2011年
8 ;自组装高分子微胶囊研究获重要进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9 刘军;宏观自组装现象为探索生命起源提供新启示[N];大众科技报;2004年
10 记者 李颖;我国首个微球注射剂获准生产[N];科技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