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原初步分析

张婷  
【摘要】: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啮齿动物携带的病毒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分布于我国30个省市(除青海外),从发现至今,总发病人数达135万余人,病死数达5万余人,占全世界总数的90%以上。吉林省HFRS累计发病超过1万例。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是严重威胁人民身心健康的病毒性疾病。 到目前为止,发现汉坦病毒至少有20余种血清/基因型。我国主要是汉滩病毒和汉城病毒流行。HTN病毒至少存在9个亚型,SEO病毒也可分为6个分支或亚型。近年来在我国从社鼠(Viviventer confucianus)中分离到一株与HTN和SEO型病毒核苷酸序列有很大差异的新基因型病毒NC167,同时还在HTN型病毒中发现了基因重排病毒Q32。对各地临床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血清进行检测时,还发现有其他出血热病毒的存在。说明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情况非常复杂,除了姬鼠型病毒、家鼠型病毒以外,还存在它们各自的新亚型、基因重排型病毒及其他类的出血热病毒。是否在我省也存在其他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新型、新亚型,从而使该病发病率上升、临床表现有所改变?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我省病人的血清标本,对我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及分布情况作一全面系统的研究,为制订有的放矢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7月,对吉大一院传染科临床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进行了血清采集,共90份。(均是在病人入院当日抽取静脉血4毫升,离心取血清后冻存。)同时收集、整理病人的病例信息。 实验中,采用MacELISA法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新疆出血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应用IFA法对血清标本进行了汉坦病毒的新型NC167、新亚型Q32 IgG抗体,新疆出血热IgG及埃博拉出血热IgG抗体的检测。 经上述实验得到以下结果:HV-IgM抗体阳性率为76%。Q32型IgG抗 WP=54 体阳性率为26%,NC167型IgG抗体阳性率为16%。XHF-IgM抗体阳率为13%。还检测到一份血清为Ebola病毒IgG抗体阳性。 从这些结果中发现了许多新问题,也得到了新结论。汉坦病毒的新型Nc167型16%的阳性率及汉滩病毒基因重排型Q32型26%的阳性结果,说明我省存在汉坦病毒的新型和新亚型,因此吉林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汉滩型和汉城型混合疫区,但我省HFRS高发、症状不典型与二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新疆出血热特异性IgM抗体的阳性结果,明确了新疆出血热在我地区的流行,为我省在该病的防治和科研提供了依据和线索。实验中发现一例埃博拉出血热IgG抗体阳性病例。因为没有做特异的IgM抗体及基因水平检测,尚不能肯定为埃博拉病毒感染。是否存在与埃博拉出血热病毒有着相同抗原性的病毒,有待以后的跟踪研究证实。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梦寒,诸葛洪祥;汉坦病毒与肾综合征出血热[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5年02期
2 李劲松,翟俊辉,孟令英,陈梅玲,李军保,张松乐;一步法提取RNA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汉坦病毒RNA[J];中国公共卫生;1996年10期
3 夏国庆,刘彦仿,杨守京,晏培松,冯蕾;PCR-SSCP法分析汉坦病毒在乳鼠中的基因变异[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4 陈阳,李世清,何似;福建省汉坦病毒基因分型及基因序列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年10期
5 柯正,宋干,杭长寿,霍子威,李盈盈;汉坦病毒抗原性差异及其基因分型[J];病毒学报;1995年01期
6 陈龙邦,王彦宏;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汉坦病毒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的初步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年02期
7 张建傲,罗端德,曾令兰,李淑莉;免疫酶斑点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4年01期
8 潘蕾,白雪帆,黄长形,李光玉,杨为松,傅恩清;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清中汉坦病毒的检测及其序列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1年01期
9 唐浏英;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1年03期
10 孟祥芝,陈宇萍,李川,于建石,郭彦敏,张全福,孙玉兰,李德新;用重组汉坦病毒NP、GP检测急性期HFRS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G、IgM、IgA抗体[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3年03期
11 柯正,宋干;汉坦病毒抗原性变异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5年03期
12 董关木,宋干;汉坦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应答以及抗病毒和疫苗研究进展——第四届汉坦病毒国际会议部份内容介绍[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9年01期
13 杨守京,刘彦仿,张劲凤,尚高峰,晏培松,胡明华;原位分子杂交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尸检组织中汉坦病毒M和SRNA的分布[J];中国病毒学;1995年01期
14 李新红,杨为松,杭长寿,白雪帆,马本江,黄长形,李光玉,王九平;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流产胎儿分离毒株84FLi的全基因序列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2年14期
15 张永振,肖东楼,王玉,王洪霞,孙黎,陶晓霞,屈永刚;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趋势及其防制对策[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年06期
16 白雪帆,黄长形,孙永涛,杨为松,尚高峰,周永兴,李光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用于汉坦病毒的基因分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17 姚智慧,董关木,张佳珂,俞永新,刘学成,刘文雪,张灵麟,阎侗有;汉坦病毒四川分离株S85-46的遗传学特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年06期
18 李劲松,鹿建春,车凤翔,孟令英,刘敏霞;汉坦病毒空气传播感染的实验室和野外采样研究[J];中国病毒学;2001年02期
19 贺晨;汉坦病毒在智利第九大区的流行状况[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3年06期
20 黄汉菊,吴志洪;汉坦病毒核酸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振;姚来顺;扈光伟;王洪霞;杜占森;李明慧;;吉林大林姬鼠中汉坦病毒的遗传分析[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鄢燕贞;张永振;姚来顺;扈光伟;李明慧;杜占森;陈化新;;吉林省褐家鼠中汉坦病毒的分型研究[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邓远玲;陈文青;孙小康;詹巧莉;骆俊儒;;清远市鼠形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调查[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贾继辉;于修平;王勇;卞继峰;赵蔚明;周亚滨;栾怡;齐眉;杨海宁;张茂修;;汉坦病毒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A];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贾继辉;于修平;王勇;卞继峰;赵蔚明;周亚滨;栾怡;齐眉;杨海宁;张茂修;;山东地区汉坦病毒重要基因序列进化关系树的构建[A];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屈勇刚;剡根强;张永振;张再清;;北方部分地区汉坦病毒的分离与鉴定[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7 邹洋;张永振;张海林;李明慧;陈化新;;云南省褐家鼠中汉坦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莹;张永振;肖奇友;李明慧;陈化新;;湖南省啮齿动物中汉坦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白文涛;徐志凯;张芳琳;罗雯;刘勇;吴兴安;阎岩;;抗汉坦病毒NP抗原细胞内抗体的瞬时表达及活性检测[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王涛;李建东;刘峰;梁米芳;;抗汉坦病毒核蛋白细胞内抗体抗病毒作用的研究[A];第七次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日峰;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 细胞)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邓海英;盐酸阿比朵尔抗汉坦病毒作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刘婧;湖北地区汉坦病毒与宿主的基因进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张永国;禽流感及汉坦病毒反向遗传操作体系建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5 史俊岩;肾综合征出血热免疫诊断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6 康文臻;汉坦病毒基因重排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7 刘合宾;汉坦病毒疫苗株Z10(HINV)与Z37(SEOV)核蛋白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郑兰艳;汉坦病毒核酸疫苗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9 徐芳玲;汉坦病毒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4年
10 罗雯;汉坦病毒囊膜糖蛋白G1与核蛋白部分片段在昆虫细胞中的融合表达及免疫学特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婷;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原初步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2 曹智伟;中国部分地区汉坦病毒在鼠形动物中感染及基因变异[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3 白露;纤维连接蛋白在汉坦病毒感染致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4 卫兰;应用生态位模型预测汉坦病毒和禽流感病毒感染风险分布[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5 杨栋强;汉坦病毒β3整合素受体拮抗剂的筛选及其特性的初步鉴定[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6 魏骏飞;汉坦病毒S基因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系统中的表达[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7 王玉;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汉坦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3年
8 李震海;青岛市郊2001~2003年汉坦病毒分离株M区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D];青岛大学;2004年
9 梁旭竞;不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误诊分析[D];暨南大学;2005年
10 白文涛;抗汉坦病毒单克隆抗体1A8鼠/人嵌合Fab抗体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郑灵巧;我国找到一种新型汉坦病毒[N];健康报;2008年
2 记者 白毅;我国学者合成抗汉坦病毒的化合物[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郑灵巧;出血热防控面临普马拉型汉坦病毒挑战[N];健康报;2007年
4 郑灵巧;出血热防控面临新病毒挑战[N];大众卫生报;2007年
5 郑灵巧;汉坦病毒出现基因重排[N];健康报;2008年
6 郑灵巧;我国发现两个新型汉坦病毒[N];健康报;2008年
7 记者 段佳;我国学者找到呼吸道病毒新克星[N];大众科技报;2009年
8 朱立明;四军医大HFRS研究取得系列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杜恒辉 朱立明;流行性出血热发病1~3天可诊断[N];健康报;2006年
10 记者 郑灵巧;我国首次发现棕背■携带北海道病毒[N];健康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