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摘要】:水资源管理中的综合评价技术是研究水资源与社会、与经济、环境协调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目标的有力工具。国内外学者对综合评价技术的研究十分重视,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
本文通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数学模型的开发和应用,使水资源评价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在综合评价中,应用数学模型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将这些模型归结为三大类:即规划论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统计指数模型。
根据研究侧重点不同而使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如果研究的侧重点是锁定一个或几个主要目标,其他条件则处在次要地位,这时可采用规划论模型,对规划论模型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应用中如何根据实际评价问题选取目标函数和确定约束条件;对于投入产出模型,本文给出了以水资源作为投入项的水资源实物—价值混合型投入产出模型,整个模型包括两部分,即投入产出表和经济效益系数的计算公式。
本文的重点是构建统计指数模型。统计指数模型是利用经济统计的思想,建立起一套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我们构造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总量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总量指标用来表征地区在某个时段内水资源、人口、经济总的规模或总的水平,包括四个指标变量: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可供水总量、人口总量以及国内生产总值;
比例相对指标,用来表征地区水资源环境质量和水资源复用比率以及分质用水的程度,包括两个指标变量:水质达标率和水资源复用率实际水平;
强度相对指标,用以表征科学用水的水平、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包括五个基本指标变量: 人均生活用水、第一产业耗水系数、第二产业耗水系数、第三产业耗水系数和城市亩均环境用水量。
我们还引入了一些必要的中间变量,主要包括: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可供水总量、人均生活用水、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耗水系数以及各产业中水资源经济效益系数等。在指标体系基础上,将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视为一个变量构建了协调系数和可持续系数,这两个指数是用[0,1]上的一个具体的数指定量地刻
WP=34
划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及可持续状况。
本文建立的统计指数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
|
|
|
1 |
姚治君,刘宝勤,高迎春;基于区域发展目标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
2 |
周德全,顾定法;利用目标规划对天山北坡进行水资源优化分配[J];资源科学;1987年02期 |
3 |
靳思源;邓觉新;靳思源;;工程水文及水资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88年02期 |
4 |
张奔;;把水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来认真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8年01期 |
5 |
;双月文摘[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2年01期 |
6 |
高继宏;;水资源:干旱区城市发展的首要环境因子[J];世界科学;1992年06期 |
7 |
张家诚;水分不足地区降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式[J];应用气象学报;1994年04期 |
8 |
;前言[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6年02期 |
9 |
姚德仓;利用市场经济功能推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J];甘肃理论学刊;1996年04期 |
10 |
刘昌明;我国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年04期 |
11 |
舒山林,郑钧植;河南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J];河南科技;1997年01期 |
12 |
陈俊合,江涛;水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
13 |
李学军,周祥普;滦南县水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J];河北水利;1998年01期 |
14 |
张宝全;十五大为水资源管理指明了方向[J];河北水利;1998年05期 |
15 |
王士武,阎琛荣,柴玲;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定量衡量[J];黑龙江水专学报;1998年02期 |
16 |
于广昌;为做好我省水政水资源工作而努力[J];吉林水利;1998年03期 |
17 |
朱晓琴;广州市水资源持续开发的理想模式初探[J];热带地理;1998年03期 |
18 |
程国栋;西北水资源问题与对策[J];学会;1998年01期 |
19 |
马晓波;华北地区水资源的气候特征[J];高原气象;1999年04期 |
20 |
应玉飞,郑铣鑫,吴梁;中国沿海地区水资源及生态环境持续利用战略[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