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节学习结构模型的建构
【摘要】:随着社会的迅速进步,人类所拥有的科学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剧增。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谁不善于学习谁就没有未来。当代社会,显然没有比让人们学会学习更有价值的事情。自我调节学习理论(self-regulated learning,简称SRL)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其根基在于主体的自主性,即人具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自由。主体是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是认识者、实践者,与客体相对应。人的行为不是由内部的潜意识决定,也不是由外在的上帝主宰,而是由人的自我动力所决定。
近20几年来,自我调节学习研究日益受到西方教育心理学者的关注。自我调节学习强调人们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人类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及学习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目前投入到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研究视角的多样性,不同的研究之间尚存在很大的分歧。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涉及广泛内容,有关到底什么是自我调节学习,它的主要构成成分有哪些及其相互结构关系如何,目前仍然没有达成共识。本研究目的在于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解释什么是自我调节学习,它的构成要素及内在结构关系如何,并尝试建构自我调节学习差异递减的层级模型。
本研究由递进的三个主题构成:一、自我调节学习基本内涵解析。研究吸收了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来分析自我调节学习的生物学机制,尤其是借鉴认知监控的脑成像研究来分析自我调节学习的脑机制,并从4个不同角度深入揭示自我调节学习的内涵。二、自我调节学习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以目标导向和反馈控制原理为基础,建构自我调节学习差异递减的层级模型。三、自我调节学习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
WP=163
包括三个逻辑步骤:首先通过实验验证自我调节学习差异递减过程和元认知的存在;然后以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验证自我调节学习的构成要素;最后,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对自我调节学习的结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自我调节学习结构关系的Lisrel模型。
本研究的结论如下:
第一,自我调节学习有其生物学机制,是生命组织特征的反应,并具有一定的脑机制支持。
第二,自我调节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理论,而且首先是一种思想倾向,还是一种心理能力,也是一个循环反馈过程。
第三,自我调节学习是一个差异递减的层级组织。个体的自我调节学习是一个向各种心理目标表征移动的连续过程,且这种运动是通过反馈控制过程而发生的。个体的自我调节学习过程是个体的经验与内部自我调节系统不断适应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确立成就目标,并运用各种学习策略进行学习行为,努力减小现有学习结果和成就目标间的差异,向目标移动的过程是一个差异递减的过程。由于目标的抽象水平不同,在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差异递减的层级组织。
在自我调节学习差异递减的层级模型中,反馈原理起关键作用,因为反馈的存在使得自我调节学习构成一个循环过程。反馈控制原则作为一种人类行为的模式,在个体的自我调节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我调节学习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建立目标并不断向目标移动的连续过程,学习者不断调节当前学习模式以便与成就目标更加接近,并用信息反馈作为学习前进的引导。在有意识的自我调节学习中,成就目标作为一个参照标准,学习者阶段性地检查当前的状态,并把这些知觉积极的与记忆中的参照标准进行比较。二者间有差别时,则进行学习调节,以便减少或转移这种差异;当二者没有差别时,则会出现新目标,进行另一个学习行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反馈过程。
在自我调节学习差异递减的层级组织中,涉及到元认知、动机和意志的调控作用。元认知不断监控层级组织中,学习结果是否接近成就目标的速度。如果进步速度与期待的进步一致或超过期望速度,学习者会
WP=164
产生积极情感,不会对学习策略进行重大调整;当层级组织的进步速度低于期待的进步速度,学习者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同时会调整学习策略。元认知本身也是一个反馈环路,接收层级组织关于差异减小情况的输入,输出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情感。自我调节学习结构模型中,动力系统包括任务价值、自我效能、期待和成就目标。其中目标在整个模型中是一个核心成分,可以说没有目标就没有自我调节学习,因为自我调节学习就是不断向成就目标移动的差异递减过程。
第四,自我调节学习的Lisrel模型显示,任务价值、自我效能、成就目标、努力和坚持性、学习策略、学习成绩可以作为自我调节学习的构成成分,各要素之间存在较为优化的结构关系;学习策略和成就目标对学业成绩产生直接显著的影响,同时成就目标通过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还产生间接影响;任务价值对学习策略和努力与坚持性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并通过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产生间接影响;自我效能通过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产生间接影响;努力与坚持性对学习策略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并通过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产生影响;控制期望对学习策略和努力与坚持性没有影响;根据总效应系数得出,任务价值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努力与坚持性,再次是自我效能,之后是
|
|
|
|
1 |
娄彦;王金素;;浅论自我调节学习与教师专业成长[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
2 |
齐越,方平,张雅君,王永萍;目标定向和任务价值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
3 |
温少梅;;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4 |
刘娜;自我调节学习的自我实现循环模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
5 |
孙远,李雪,张建伟;自我调节学习若干问题探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6 |
孙远,李雪,张建伟;培养自我调节学习的有效策略[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7 |
金军伟;张振新;;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的新进展[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4期 |
8 |
王相英;;年级与性别对高中体育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年05期 |
9 |
张林,周国韬;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
10 |
马建;;自我调节 高效自学——一则关于《认识角》的教学叙事[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年10期 |
11 |
张艳青;;浅谈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对素质教育的意义[J];吉林教育;2008年25期 |
12 |
周国韬;自我调节学习论──班杜拉学习理论的新进展[J];外国教育研究;1995年03期 |
13 |
雷雳,汪玲,Tanja CULJAK;优生与差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对比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2期 |
14 |
;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J];上海教育;2007年Z2期 |
15 |
汪玲,雷雳,Tanja CULJAK;效能信念、加工方式和困难应对策略——关于自我调节学习的特点及各成分间关系的探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3期 |
16 |
李玲玲;;自我调节学习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年08期 |
17 |
李宗林;一种关于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点[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
18 |
杨四耕;论创新学习[J];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12期 |
19 |
陈威龙;冯文全;;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及其培养[J];未来与发展;2010年03期 |
20 |
王丽荣;秦红芳;;行动控制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