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欺骗发展的研究——从心理理论视角透析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
【摘要】: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立者皮亚杰(Piaget)在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过程中涉及到对儿童欺骗的研究,成为研究儿童欺骗的先驱。但是,从心理理论的视角研究儿童的欺骗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成为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的研究的第三个浪潮以后。站在心理理论的视角,欺骗(deception)就是指意图培养他人的错误信念,以致于使他人产生错误或误导的行为。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系统的、科学的探索,试图揭示我国学前儿童欺骗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促进欺骗发展的主要原因即欺骗发展与心理理论的关系。本文共包括下列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阐述了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研究以及儿童欺骗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儿童欺骗研究现存的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构想,同时论述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二部分为儿童欺骗的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一)欺骗的界定。(二)欺骗与心理理论及错误信念的联系。包括“心理理论”概念的解析、错误信念在心理理论中的位置以及欺骗在心理理论领域的位置。(三)关于儿童欺骗的几种理论假设。主要是三种理论假设,先天论、早期论和晚期论。(四)儿童欺骗的主要研究方案。(五)儿童欺骗研究的热点。围绕儿童何时拥有欺骗能力、儿童欺骗发展的原因、欺骗与心理理论的关系、以及测试儿童欺骗能力的标准研究方案等问题而展开研究。
第三部分为儿童欺骗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一)预备研究:学前儿童错误信念理解和欺骗的发展研究。结果发现:(1)在不同的错误信念任务中,学前儿童的表现不一致,但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发展趋势:3岁儿童不能拥有心理理论,4、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时期。(2)3岁儿童不能拥有隐藏意图的欺骗能力,4岁儿童开始拥有隐藏意图的欺骗能力。(3)3岁儿童会否认偷看,但假装无知的欺骗直到6岁时才出现。(4)心理理论能力与欺骗能力存在一定相关:错误信念理解与隐藏意图的欺骗存在显著相关,但与否认偷看和假装无知这两种欺骗不存在显著相关。(二)研究一:学前儿童欺骗策略的发展研究。采用“找钱币”的欺骗任务探讨儿童欺骗策略的自发应用。结果发现:(1)随年龄增长,采用“破坏证据”和“说谎”欺骗策略的人数呈下降趋势,采用四种联合策略的人数则呈上升趋势,而“制造虚假痕迹”这种欺骗策略只有在4岁才开始出现。(2)除5、6岁儿童不存在欺骗策略的显著年龄差异外,其他年龄组之间的儿童都存在显著差异。(3)3岁组和6岁
WP=125
组儿童的心理理论与欺骗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而4岁组和5岁组儿童则相反,不存在显著相关。(三)研究二:学前儿童欺骗发展阶段的实验研究。采用“猜动物”欺骗任务探讨学前儿童欺骗的阶段性发展,实验过程要求3~6岁的儿童在实验者不存的时候不要偷看杯内的玩具小动物。结果发现:(1)少数的实验组儿童出示偷看行为;在偷看玩具的儿童中,则大多数儿童都否认已偷看;所有控制组的儿童都看了小玩具,并全部承认已看过。(2)儿童否认偷看的欺骗与一级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相关,而隐藏痕迹的欺骗与一级错误信念理解存在显著相关;假装无知的欺骗与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存在显著相关,但与一级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相关。(3)否认偷看的欺骗不存在年龄差异,即使3岁这样的年幼儿童也能出示这样的欺骗;隐藏痕迹的欺骗存在显著年龄差异,4岁开始儿童才开始出示这种欺骗;假装无知的欺骗,只有到了6岁时,儿童才能初步拥有。(4)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呈阶段性;学前时期包括三个阶段:行为主义的欺骗阶段,一级信念的欺骗阶段,二级信念的欺骗阶段。后两个阶段都属于心理主义阶段。根据年龄而论,则可以说3岁儿童处于第一阶段,4、5岁儿童处于第二阶段,6岁儿童开始进入第三阶段。(5)4、5岁是儿童一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快速期;二级信念理解萌芽于6岁,6岁以前儿童不拥有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四)研究三:学前儿童欺骗发展原因的实验研究。采用“偷吃糖果”欺骗任务探讨儿童欺骗发展的原因。结果发现:(1)4岁儿童已能理解某人的欺骗将如何导致他人拥有一个错误信念,但3岁儿童还不能拥有此能力。(2)儿童标准错误信念成绩与欺骗成绩之间的存在显著相关。(3)儿童作为积极欺骗者和作为观察欺骗者的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两种条件测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4)儿童失败于欺骗任务不是因为作业复杂性(当出示有限的概念信息时,儿童不理解叙述或不能理解角色的想法)或实例性问题(不能清楚表达对现存错误信念的理解或不能理解实验者的指导语),而是因为不能理解线索如何会导致误信念,即概念性缺失。
第四部分为总的讨论。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特点和儿童欺骗发展的原因。
第五部分为总的结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总结论。(1)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呈现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2)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的欺骗呈阶段性发展;(3)学前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与欺骗能力的关系:
|
|
|
|
1 |
陈仕范;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心理理论训练的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
2 |
赵红梅,苏彦捷;心理理论与同伴接纳[J];应用心理学;2003年02期 |
3 |
徐芬,包雪华;儿童“心理理论”及其有关欺骗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2期 |
4 |
崔云,李红;语言与儿童心理理论关系的一种新观点[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1期 |
5 |
俞美英;;提高幼儿的心理理论能力[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7年04期 |
6 |
刘明,邓赐平,桑标;幼儿心理理论与社会行为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2期 |
7 |
陈英和,姚端维,郭向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3期 |
8 |
王益文,林崇德;“心理理论”的实验任务与研究趋向[J];心理学探新;2004年03期 |
9 |
桑标,任真,邓赐平;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与中心信息整合的关系探讨[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
10 |
郑红兰;陈睿;;简述心理理论与情绪智力的关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
11 |
刘秀丽,车文博;西方关于儿童欺骗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
12 |
王异芳,苏彦捷;心理理论的执行功能假说[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03期 |
13 |
徐艳娇;洪慧;;意图心理机制述评[J];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
14 |
王玲凤;幼儿心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及其教育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
15 |
俞晖,钱文;特殊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18期 |
16 |
王益文,林崇德,张文新;儿童攻击行为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
17 |
缪小春;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儿童的心理理论[J];幼儿教育;2004年19期 |
18 |
丁芳,熊哲宏;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执行性功能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
19 |
隋晓爽,苏彦捷;对心理理论两成分认知模型的验证[J];心理学报;2003年01期 |
20 |
王玲凤;执行性机能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