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法律的三维透视

关明凯  
【摘要】:本文是对法律的价值理论,法律的规则理论和法律的历史现实理论的三维性思考,它意图找出这三种法学理论的矛盾和不足,并意图使三种理论统一起来的一种尝试。本文所采用的法律的有关文本并无新颖之处,但它采取的理论思维的宏观视角是独特的,通过这种对法律的价值视角,法律的规则视角,法律的历史现实视角的三维考察,可以找到当今西方主流法学理论的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从而为法律理论的综合性思考开辟道路。 全文共分五部分:导论、三章和一个尾论 导论:导论通过引用我国当代研究西方法哲学、法理学的两位大师对西方法学理论研究特点的思考,得出当代西方法理学的特征在于新自然法学,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和法律社会的三足鼎立和相互靠拢,由此得出法律思维的三个视角。但任何的理论思维的视角,必然指向法律存在的视界,根据马克思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我们发现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复杂的存在物,由此,引申出法律存在的价值视界、规则视界和历史现实视界。而这三个法律存在的视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辩证的转换关系,由此引申出法律范式的形成与法律的革命。论文的主干就由这三章组成。 第一章,思维的三个视角:这一章分成三部分。我首先考察了西方法理学的自然法学,分析实证法学和法律社会学三个主流法学流派的历史渊源,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导观点,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法律的价值研究的视角,法律的规则研究的视角,法律的历史现实研究视角的成因,指明这种视角的成因在于三个法学流派研究法律的不同视界,并由此形成特定的研究方法。并指明这三种法律理论的症结:法律的价值理论解决了法律的正义性和指向性,但它无法解决法律的确定性与统一性,由此导致法律的虚无主 义,法律的规则理论解决了法律的确定性与统一性,但无法解决法律的正义性和 现实性,由此导致法律的专制主义;法律的社会理论解决了法律的现实性与实用 性,但它无法解决法律的指向性与确定性,由此导致法律的实用主义。正由于这 三个法学派固有的症结,使他们彼此吸收对方的观点向其它法学靠拢,但这种靠 拢不可能使他们放弃自己的固有领地,否则就不能形成自己特色的法学。因此, 他们自身无法解决他们自身固有的矛盾。由此,为了解决这三个主流法理学的 矛盾就必须超越于这三个法学流派,建立一种综合的,统一的法律哲学。在第三 部分指明了建立法律统一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应采取逻辑、历史和现实统 一性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法律存在的三个视界:法律思维的三个视角根源于法律存在的三个 视界。这三个视界就是法律的价值视界,法律的规则视界和法律的历史现实视 界,由此本章分别考察了法律存在的三个视界。法律的价值视界作为法律的理 想及人类追求的视界它一直是西方法律哲学探讨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 成了法律的核心价值,它们是秩序与安全,自由与效率,福利与平等,这些价值分 别是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的核心法律价值,当今的社会才使这些 价值达到有机的平衡,显示社会进化的高级阶段。与这种基本的法律价值相适 应,形成了保证这些价值得以实现的法律机制,它们是以刑事法律和侵权法为核 心的禁止性和义务性法律规则来保证社会的秩序与安全;以民商事法律和政治 法律为核心的权利性规则来实现自由和效率;以社会性法律的分配性规则来实 现福利和实质性平等。这种以义务性规则、权利性规则、福利性规则为核心的法 律制度的实现就体现了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的不同特征。由此, 我考察了前现代社会的中华法律与社会,印度和伊斯兰的法律与社会,古希腊罗 马的法律与社会。从中能看到中华法律的伦理性、印度与伊斯兰法律的宗教性、 古罗马法律的世俗理性,由此指明三种法律对现代社会的不同意义,接着探讨了 西方现代法律形成的原因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义,最后探讨了后现代社会中 的法律。 第三章,法律视界的辩证转换:法律的价值视界、法律的规则视界、法律的历 史现实视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存在着辩证的转换关系,由此形成了法律统 一的三个基础,即法律统一的价值基础,法律统一的规则基础,法律统一的历史 现实基础,。法律的统一在时空上存在着共时性和历时性。共时性就是法律视 界的辩证转换,历时性就是法律范式的形成与法律的革命。由法律的价值视界 转换成法律的规则视界在于立法,其关键在于法哲学家的个人意识必须反映社 会意识和社会的共同要求,并得到社会政治权力的支持才能实现该项转化。由 法律的规则视界到实现视界的转化关键在于法律事实,特别是人们实施的法律 行为。由法律的历史现实视界到法律的价值视界的转化关键在于法哲学家对现 实的正确认识。正是通过法律视界的辩证转换才能达到法律的统一,这一过程 是反复无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法律的自然净化”,合理的得到保留,不 合理的得到抛弃。法律的历时性在于法律的历史发展,在法律的发展中形成了 法律的义务范式,法律的权利范式和法律的福利范式,这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胡媛;;法哲学的盛宴——评《洞穴奇案》[J];人民司法;2010年04期
2 ;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02期
3 王泽红;马克思法哲学的理论基石[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张勇;;论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法哲学基础[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7期
5 文正邦,张玉光;中国传统法哲学概析[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6 陈义平;康德法哲学的权利伦理视域与法治理想[J];现代法学;2005年03期
7 吴玉章;《当代西方法哲学主要流派》[J];比较法研究;1993年03期
8 信春鹰;当代西方法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J];外国法译评;1995年02期
9 陈林林;中古基督教法哲学:法治主义的神学分支?[J];比较法研究;2001年01期
10 李玉生,季金华;21世纪的亚洲与法律发展——第三届亚洲法哲学大会综述[J];学习与探索;2001年01期
11 赵翠侠;法理学与法哲学之考辩[J];理论月刊;2004年07期
12 丁国强;;讨论法律,也讨论人生——读谢晖《法哲学讲演录》[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07期
13 卡多佐;;法律的生长与司法哲学[J];法制资讯;2008年09期
14 林喆;;法学应该重视人与法的关系——法哲学研究构想[J];思想战线;1989年06期
15 严存生;法理学、法哲学关系辨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16 ;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J];比较法研究;2001年01期
17 庆明;黄老思想的法哲学高度[J];比较法研究;1993年03期
18 谢晖;部门法法哲学的长成逻辑——兼论“部门法学”的学理化问题[J];文史哲;2002年01期
19 章礼强;民法哲学:一个亟待兴起的新学科[J];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20 舒国滢;二十世纪末对法律的各种挑战——国际法哲学社会哲学协会及其世界大会介绍[J];中国法学;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国华;;和谐社会呼唤“和”的法哲学[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2 孙育玮;;中国法理学前进中的问题与对策[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王晓;;论法哲学视野中的证明对象[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杜景柏;;我国民法法典化的法哲学思考[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5 杜景柏;;我国民法法典化的法哲学思考[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6 孙慕义;;卫生法哲学、生命伦理学与医疗维权[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7 刘进田;邓武红;;论马克思哲学的法哲学特质[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刘杨;;法律正当性观念的转变——以近代西方两大法学派为中心的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9 王聪;;民族地区经济法发展的法哲学思考——以贵州实情为例[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10 郑文学;;对中医眼科现代化探讨[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2006继续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育玮;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哲理探索[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陈晖;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程龙;对程序正义研究中的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批判性反思[D];吉林大学;2006年
4 张守夫;哲学视域中法的语言和思维层次[D];吉林大学;2006年
5 朱祥海;国家主义法哲学[D];吉林大学;2008年
6 刘美希;私法理念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曹典顺;自由的尘世根基[D];吉林大学;2008年
8 于立深;公法哲学意义上的契约论[D];吉林大学;2005年
9 周尚君;《巴黎手稿》的法哲学问题[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单飞跃;经济宪政哲学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娜;法哲学及其逻辑起点新探[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2 王玉琴;论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D];宁夏大学;2004年
3 汪玉明;朱子法哲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4 郑枭;哈贝马斯法哲学中合法性范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杨贝;论佩雷尔曼新修辞学法哲学及其论证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龚向田;生存权的法哲学解析[D];中南大学;2007年
7 刘玉梅;韩非子法思想的美学观照[D];郑州大学;2007年
8 杨琨;刑事强制措施客体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陈敏;反向工程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柴晓宇;论经济法的法哲学基础[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国华;和谐社会呼唤新的法哲学[N];北京日报;2005年
2 记者 白龙;第二十四届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大会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蒋安杰;“和谐”唱响24届国际法哲学大会[N];法制日报;2009年
4 记者 刘文晖;周永康致信祝贺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大会召开[N];检察日报;2009年
5 郭烁;第24届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大会在京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严存生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法哲学的使命与层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许章润;中国法哲学欠缺问题意识[N];法制日报;2011年
8 南关检察院 祖宏;和谐社会呼唤全新的法哲学[N];协商新报;2007年
9 郑鹏程;哈耶克法哲学面临的挑战[N];检察日报;2011年
10 陈灿平;司法哲学与司法杂学[N];人民法院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