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东南部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成矿规律研究
【摘要】:通过对吉林东南部地质资料的重新研究,认为其地壳演化经历了早前寒武纪陆壳形成期、晚元古代-古生代古亚洲构造发展期和中生代滨太平洋构造运动叠加期等三个阶段,提出吉南太古宙陆核是由多个地体拼合而成的新观点,并按地体构造划分准则,首次对研究区地体构造进行了划分。在对老岭地区地质构造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老岭变质核杂岩的新认识,确认了变质核杂岩的结构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
指出研究区构造控矿的重要性,提出区内成矿的两个重要时期是古元古代和中生代,将区内矿床重新划分为夹皮沟、鸭绿江、天合兴-二密等三个受深大断裂(韧性剪切带)控制的成矿带,阐明了不同矿种、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空间分带特征。
论文首次提出二道甸子、夹皮沟、黑龙江老柞山等金矿床为造山型金矿床的新观点,并得出了由浅成到中深成矿的新认识,从而建立了该区造山型金矿的地壳垂向连续成矿模式。首次提出吉林东部延边地区的刺猬沟金矿和九三沟金矿分别为低硫化型和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并建立了相应的成矿系列。根据硼矿及铜钴矿的形成环境及矿床特征分析,确认高台沟硼矿、大横路铜钴矿为热水沉积-变质变形改造型矿床类型,建立了成矿系统模式。
在总结区域成矿模式和大型矿田产出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桦甸溜河地区、和龙穷棒子沟-金城洞-积水沟地区为造山型金矿成矿有利地区,老岭地区亦存在变质核杂岩型金成矿的巨大找矿潜力。
|
|
|
|
1 |
Richard J.Golbfarb;粱荣斌;;阿拉斯加州东南部朱诺金矿带中脉状金矿床的成因[J];世界核地质科学;1989年04期 |
2 |
邱元德;金矿带铀、钍、钾、氧异常特征[J];地质与勘探;1992年08期 |
3 |
炎金才,王居里,刘养杰,王润三;新疆天格尔金矿带成矿物质来源探讨[J];西北地质;1996年02期 |
4 |
姚德贤,曹建劲;广东新洲金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类型[J];矿床地质;1997年03期 |
5 |
郎殿有;浅谈乌拉山金矿带金矿化类型[J];地质与资源;1997年03期 |
6 |
王可勇,范永香,卢作祥;河南灵宝小秦岭金矿带矿化特征及富集规律研究[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7 |
张继武,孙超,王伟东;新疆西天山伊什基里克西段火山—次火山岩型金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预测[J];黄金;2003年02期 |
8 |
刘惠华;朱宁;;皖南泾县乌溪地区金矿成矿条件分析[J];安徽地质;2004年01期 |
9 |
邵世才;何绍勋;彭恩生;;华北地台南缘金成矿带铅同位素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6期 |
10 |
;北威尔士多尔盖莱金矿带中黑色页岩土若金矿化的法定同位来研究(摘要)[J];地质地球化学;1994年04期 |
11 |
王可勇,卢作祥;河南灵宝小秦岭金矿带矿化分带特征[J];贵金属地质;1994年03期 |
12 |
姜琦刚;论构造演化、有机物演化和成矿演化三者之关系——以拉日玛-邛莫金矿带为例[J];地质论评;1994年02期 |
13 |
李己华,吴继承,周遗军;湘中白马山—龙山金矿带穹隆控矿规律分析[J];黄金地质;2004年04期 |
14 |
高坪仙;;佐治亚州达赫隆格(Dahlonega)和卡罗尔县金矿带金矿床的地质背景和成因[J];地质调查与研究;1990年04期 |
15 |
姬金生,薛春纪,曾章仁,杨兴科;新疆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矿带研究[J];地质论评;1997年01期 |
16 |
郎殿有,李伟;内蒙古乌拉山金矿带硫同位素特征研究[J];内蒙古地质;1998年01期 |
17 |
马华东;涂其军;张玉萍;;新疆天山金矿可持续发展建议[J];陕西地质;2008年01期 |
18 |
钟东球;;湖南金矿床类型和分布规律[J];湖南地质;1990年04期 |
19 |
沈远超,申萍,曾庆栋,刘铁兵,李光明;新疆阿尔泰金矿带主要金矿类型、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J];地质与勘探;2004年05期 |
20 |
周科慧;方春家;;甘肃省礼岷金矿带成矿构造与控矿规律浅析[J];甘肃冶金;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