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与危险性预测
【摘要】:桂林是典型的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频发城市,岩溶地面塌陷严重制约城市建设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研究查明了桂林市岩溶地面塌陷产生的地质环境条件,揭示了桂林岩溶发育规律和地面塌陷分布规律,分折研究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程度、地下水、人类工程活动对桂林岩溶塌陷的影响。在地面塌陷模型试验、渗透变型试验、破坏性抽水试验基础上研究了各种致塌作用的力学效应,确立了桂林岩溶地面塌陷的临界条件和抽水致塌的基本摸式。建立了岩溶地面塌陷的基本模型与形成机制。在全面分析岩溶塌陷影响因素基础上,首次建立多目标模糊决策地面塌陷预测模型。创建了各影响因子对评价目标的隶属函数,采用如权平均型模糊算子对桂林市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多目标二级模糊综合预测。并提出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原则。论文首次对桂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形成环境、原因、机制、影响因素、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分析评价;其预测方法可靠,考虑因素全面,预测结果符合实际。对有效防治桂林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指导意义。
|
|
|
|
1 |
王滨;李治广;董昕;陈立;;岩溶塌陷的致塌力学模型研究——以泰安市东羊娄岩溶塌陷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11年04期 |
2 |
吴桂武;梁国印;高建平;龙本力;;贵州省德江县大湾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6期 |
3 |
刘凯栋;贵州省岩溶塌陷类型及形成分布规律探讨[J];贵州地质;1990年03期 |
4 |
沈万里;宣世进;;岩溶塌陷形成机制及防治方法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1期 |
5 |
吴超凡;安溪湖上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制及防治[J];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06期 |
6 |
郑彦华;李昌存;;唐山市典型岩溶塌陷概述[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
7 |
项式均,康彦仁,刘志云,谢代兴,陈健,阎志为;长江流域的岩溶塌陷[J];中国岩溶;1986年04期 |
8 |
周治国;湖南娄底地区岩溶塌陷特征及防治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3年03期 |
9 |
王滨,贺可强,姜先桥,周智民;岩溶塌陷渗压效应致塌机理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岩溶塌陷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年01期 |
10 |
代群力;论岩溶地面塌陷的形式机制与防治[J];中国煤田地质;1994年02期 |
11 |
万继涛,杨蕊英;枣庄南部岩溶塌陷风险预测及评估[J];山东地质;1999年01期 |
12 |
谭克龙,周春光;湘中恩口-斗笠山矿区岩溶塌陷研究[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13 |
韩宝平,马金荣,裴宗平,余志伟;徐州市区岩溶塌陷机理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14 |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以桂林市岩溶塌陷信息系统为例[J];中国岩溶;1998年02期 |
15 |
江明,段启杉;勘察场地岩溶地面塌陷评价方法探讨——压力差效应理论的工程意义[J];贵州地质;2002年04期 |
16 |
李公岩,周绍智,万继涛,薄克庭;山东省枣庄盆地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及易发区划分方法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年04期 |
17 |
刘善军;隐伏岩溶区岩溶塌陷易发程度评价——以泰安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年03期 |
18 |
康彦仁;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J];南方国土资源;1989年02期 |
19 |
石建省;唐山市活动性断裂与岩溶塌陷关系的空间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6年03期 |
20 |
盛玉环;湘潭市区岩溶塌陷勘查研究方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