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桂林市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与危险性预测

肖明贵  
【摘要】:桂林是典型的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频发城市,岩溶地面塌陷严重制约城市建设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研究查明了桂林市岩溶地面塌陷产生的地质环境条件,揭示了桂林岩溶发育规律和地面塌陷分布规律,分折研究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程度、地下水、人类工程活动对桂林岩溶塌陷的影响。在地面塌陷模型试验、渗透变型试验、破坏性抽水试验基础上研究了各种致塌作用的力学效应,确立了桂林岩溶地面塌陷的临界条件和抽水致塌的基本摸式。建立了岩溶地面塌陷的基本模型与形成机制。在全面分析岩溶塌陷影响因素基础上,首次建立多目标模糊决策地面塌陷预测模型。创建了各影响因子对评价目标的隶属函数,采用如权平均型模糊算子对桂林市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多目标二级模糊综合预测。并提出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原则。论文首次对桂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形成环境、原因、机制、影响因素、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分析评价;其预测方法可靠,考虑因素全面,预测结果符合实际。对有效防治桂林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指导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滨;李治广;董昕;陈立;;岩溶塌陷的致塌力学模型研究——以泰安市东羊娄岩溶塌陷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11年04期
2 吴桂武;梁国印;高建平;龙本力;;贵州省德江县大湾岩溶塌陷成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6期
3 刘凯栋;贵州省岩溶塌陷类型及形成分布规律探讨[J];贵州地质;1990年03期
4 沈万里;宣世进;;岩溶塌陷形成机制及防治方法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1期
5 吴超凡;安溪湖上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制及防治[J];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06期
6 郑彦华;李昌存;;唐山市典型岩溶塌陷概述[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7 项式均,康彦仁,刘志云,谢代兴,陈健,阎志为;长江流域的岩溶塌陷[J];中国岩溶;1986年04期
8 周治国;湖南娄底地区岩溶塌陷特征及防治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3年03期
9 王滨,贺可强,姜先桥,周智民;岩溶塌陷渗压效应致塌机理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岩溶塌陷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年01期
10 代群力;论岩溶地面塌陷的形式机制与防治[J];中国煤田地质;1994年02期
11 万继涛,杨蕊英;枣庄南部岩溶塌陷风险预测及评估[J];山东地质;1999年01期
12 谭克龙,周春光;湘中恩口-斗笠山矿区岩溶塌陷研究[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13 韩宝平,马金荣,裴宗平,余志伟;徐州市区岩溶塌陷机理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14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以桂林市岩溶塌陷信息系统为例[J];中国岩溶;1998年02期
15 江明,段启杉;勘察场地岩溶地面塌陷评价方法探讨——压力差效应理论的工程意义[J];贵州地质;2002年04期
16 李公岩,周绍智,万继涛,薄克庭;山东省枣庄盆地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及易发区划分方法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年04期
17 刘善军;隐伏岩溶区岩溶塌陷易发程度评价——以泰安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年03期
18 康彦仁;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J];南方国土资源;1989年02期
19 石建省;唐山市活动性断裂与岩溶塌陷关系的空间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6年03期
20 盛玉环;湘潭市区岩溶塌陷勘查研究方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彦华;李昌存;;唐山市典型岩溶塌陷概述[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储国强;刘嘉麒;Mingram J.;Schettler G.;顾兆炎;吕厚远;刘强;J.F.W.Negendank;刘东生;;东北玛珥湖硅藻纹层形成机制及气候变化[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蒋三庚;;论商业集聚[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正权;;论质量道德建设[A];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徐光;吴蔚;;基于共享心智模型的组织文化浸润形成机制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帆;杨新;;运用单颗粒飞行时间质谱对上海地区含草酸颗粒物混合态及形成机制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7 朱济祥;孙湄;张玉峰;;大柳树坝区松动岩体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计算[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8 李玉江;刘新芳;;城市空间扩展及机理研究——以山东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祝建;雷英;蔡庆娥;;西藏樟木口岸滑坡机制与位移监测初探[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10 岳永君;;对裂谷边缘的概念及形成机制[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明贵;桂林市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与危险性预测[D];吉林大学;2005年
2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刘克春;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张立新;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非;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L.)G.Don]生活史型多样性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李奋其;酒泉盆地形成机制与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7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旗;关中平原土壤水环境变化与植被建设[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平华;三角洲的顶点城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亚明;Ti6Al4V合金微弧氧化涂层的形成机制与摩擦学行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生态工业园形成机制初探[D];暨南大学;2006年
2 宋玉兰;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3 刁向明;吉林省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欢;湖南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5 李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6 蒋燕;企业技术创新型人力资本可持续创新力形成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萨恒福;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及其社会福利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8 丁蕾;济南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荆蕾;人民币出口卖方信贷利率形成机制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宋海洋;区域竞争力形成机制与创新路径[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玉梁 高江河;平山法院执行制度形成机制[N];人民法院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罗凯 尚明洲 通讯员 李岚;关爱形成机制 心理资本增值[N];人民邮电;2010年
3 本刊记者 高立洪 张恭;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又一力作[N];中国水利报;2005年
4 ;人民币汇率机制将更富弹性[N];上海金融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孙晓蓉;稳步推进配套改革逐步完善形成机制[N];贵州日报;2008年
6 主持人:刘敏慧 嘉宾:方正证券研究所 袁海;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破题[N];中国证券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包斯文 罗忠河;不锈钢业期待新镍价形成机制[N];中国冶金报;2007年
8 李文景、特约记者王明金;经常性心理教育形成机制[N];解放军报;2003年
9 石朝格;保监会探索费率市场化形成机制[N];中国证券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沈耘;浮动汇率赢得好评[N];中国工业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