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东部岩石圈演化特征
【摘要】:论文以佳木斯地块、跃进山岩系、那丹哈达(饶河、完达山)地体为研究重点。通过研究区基础地质和佳木斯微板块内510—530Ma麻粒岩相变质事件和254—270Ma岩浆侵入事件的发现,以及小兴安岭—张广才岭220—200Ma造山后花岗岩,证明佳木斯是一个经历过独立演化过程的外来体,拼合就位时间为254Ma之后,220Ma之前。结合桦南—饶河大地电磁(MT)测深剖面,揭示出佳木斯地块内部及其东界的深部结构状态:佳木斯地块具有完整的大陆岩石圈结构,存在稳定的壳内低阻高导层,位于15km,幔内低阻高导层位于约90km,因此,确认应属微板块。那丹哈达增生地体没有明显的岩石圈底部界限,6— km深度存在不规则的高导层,之上为相互叠置的高阻体和高导体,之下直至60—80km深度的区域,整体上表现为以高导为主,夹有高阻块体。极不规则的电性结构反映出该区是一个极其活动的构造区域,深部的壳幔及岩石圈的调整极不均衡。新生代玄武岩活动强烈也足以证明这一点。那丹哈达地区浅部为逆冲推覆构造,深部为多个增生地体的双层结构。跃进由岩系是佳木斯微板块东缘俯冲与地体增生的产物。并确定佳木斯地块东部的浅部边界和深部不同,同时,也证明佳木斯微板块以东存在过与洋壳俯冲有关的地体增生过程。
|
|
|
|
1 |
J·M·Stock,陶铮;俯冲带内微板块留下地质记录吗?[J];海洋石油;1995年04期 |
2 |
李峰,段嘉瑞;滇西地区板块-地体构造[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3 |
陈忠,刘昭蜀,陈森强,杨树康,袁友仁;南海围区中、新生代古地磁特征与南海地质构造演化[J];热带海洋学报;1987年03期 |
4 |
殷鸿福;分支系统学及微板块假设——国外古生物学新动向之二[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
5 |
M.B.Katz
,素书田;前寒武纪克拉通一活动带构造——多角形微板块的递进变形[J];地质科技情报;1987年02期 |
6 |
Sborshchikov,I.M.;陈华;;特提斯的微板块:运动学及其与主板块运动的关系[J];世界地质;1991年01期 |
7 |
王庆飞;邓军;黄定华;高帮飞;徐浩;;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中央古隆起形成机制[J];现代地质;2005年04期 |
8 |
姚伯初;;东南亚地质构造特征和南海地区新生代构造发展史[J];南海地质研究;1999年00期 |
9 |
张铁岭;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现代地球动力学模式及铀矿床在其中的位置[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0年02期 |
10 |
李三忠,吕海青,侯方辉,郭晓玉,金宠,刘保华;板块三节点[J];海洋地质动态;2004年11期 |
11 |
李才;羌塘基底质疑[J];地质论评;2003年01期 |
12 |
郭福祥;;滇西上古生界分区和板块构造[J];云南地质;1985年03期 |
13 |
M. B. Katz;刘俊来;;前寒武纪克拉通—活动带构造:多边形微板块的递进变形[J];世界地质;1987年02期 |
14 |
S.Kuramoto;韩林;;西南琉球弧是一个迁移的微板块(弧前断块)[J];海洋石油;1990年04期 |
15 |
饶家荣;王纪恒;曹一中;;湖南深部构造[J];湖南地质;1993年S1期 |
16 |
罗建宁,王小龙,李永铁,朱忠发,冯心涛,谢渊;青藏特提斯沉积地质演化[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年01期 |
17 |
成守德;祁世军;陈川;高鹏;黄诚;刘通;王世伟;;巴尔喀什-准噶尔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J];新疆地质;2009年S1期 |
18 |
阚荣举,赵晋明,阚丹;腾冲火山地热区的构造演化与火山喷发[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6年04期 |
19 |
左国朝,张淑玲,何国琦,张杨;北山地区早古生代板块构造特征[J];地质科学;1990年04期 |
20 |
Srivastava,S.P.;Roset,W.R.;刘俊来;;北大西洋的演化:变位(Jumping)板块边界与微板块研究[J];世界地质;199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