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都兰地区前泥盆纪变质岩系物质组成及地质演化
【摘要】:本论文以板块构造和造山带等地学新理论为指导,以地质事件群研究为主线,采用区域地质调查手段,在查明区域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变形特征基础上,将本区前泥盆纪变质地体由北向南划分为欧龙布鲁克古陆块、沙柳河超高压碰撞带和柴达木微陆块三个大地构造单元,研究了欧龙布鲁克古陆块、沙柳河超高压碰撞带和柴达木微陆块的物质组成,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最北部的欧龙布鲁克古陆块主要由古元古代德令哈片麻岩、莫河片麻岩、达肯大坂岩群、中元古代万洞沟群和南华纪-震旦纪全吉群组成,全吉群与下伏的变质岩系呈不整合接触,在欧龙布鲁克至全吉山一带保存了清晰的变质基底和沉积盖层双层结构模式;作为两个陆块分界的沙柳河超高压碰撞带主要由中元古代沙柳河岩群、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早古生代榴辉岩、滩间山岩群和蛇绿岩套组成,保存了中-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的证据;位于南部的柴达木微陆块在本区主要由中元古代金水口岩群和夕线堇青花岗片麻岩组成。在此基础上,针对新发现的中元古代沙柳河岩群、中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早古生代榴辉岩和有重要意义的地质体,采用事件群、重点研究和高精度测试手段与方法,确定其形成环境、形成时代和地质意义,建立了本区前泥盆纪重大地质事件序列,研究了它们的相互关系,将地质演化历史划分为七个阶段,分析了与Rodinia 超大陆汇聚与裂解有关的事件,提出中-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是Rodinia 超大陆汇聚的产物,而南华纪-震旦纪的全吉群是Rodinia 超大陆裂解的有力证据,进一步探讨了Rodinia 超大陆汇聚与裂解在本区的相应时代,为研究我国三大陆块在全球Rodinia 超大陆中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提供资料和证据。
|
|
|
|
1 |
辛后田,周世军,王惠初,郝国杰,陈能松,韩英善;柴达木盆地北缘“沙柳河岩群”的重新启用[J];西北地质;2004年01期 |
2 |
王新宇,李盛富,鄢全树;柴北缘沙柳河榴辉岩岩石化学及变质条件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年01期 |
3 |
郝国杰,陆松年,李怀坤,郑建康;柴北缘沙柳河榴辉岩岩石学及年代学初步研究[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1年03期 |
4 |
王来明,黄峰,刘贵章,韩宗珠,张希道,宋志勇;鲁东榴辉岩基本特征[J];山东地质;1995年02期 |
5 |
刘晓春;胡娟;陈龙耀;陈意;王伟;夏蒙蒙;韩建恩;胡道功;;海南洋壳型高温榴辉岩:基本特征及待解问题[J];岩石学报;2021年01期 |
6 |
徐桂香;曾文涛;孙载波;黄亮;陈光艳;田素梅;周坤;;滇西双江县勐库地区(退变)榴辉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J];地质通报;2016年07期 |
7 |
孙载波;李静;周坤;曾文涛;段向东;赵江泰;徐桂香;樊岳华;;滇西双江县勐库地区退变质榴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17年04期 |
8 |
王欣欣;黄晓葛;白武明;;高温高压下地幔岩和苦橄质榴辉岩的电导率实验[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2期 |
9 |
明达;张江海;苏阳;;苏北地区榴辉岩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J];西部探矿工程;2015年05期 |
10 |
谢常才;王成良;陈小荣;;大别碧溪岭地区两类榴辉岩的对比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S1期 |
11 |
于胜尧;张建新;孟繁聪;戚学祥;;北祁连俯冲-增生杂岩带中低温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7年02期 |
12 |
程昊,陈道公,周祖翼;黄镇低温榴辉岩中石榴石成分分带的扩散动力学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
13 |
李延河,李金城,宋鹤彬,刘晓春;大别—苏鲁地区超高压变质榴辉岩的氦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地质学报;2000年01期 |
14 |
张义芳,杨金香;湖北英山—罗田地区榴辉岩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J];湖北地质;1996年01期 |
15 |
亓润章,郑济林,钱雪明;苏胶地体内榴辉岩的成因环境探讨[J];火山地质与矿产;1996年Z2期 |
16 |
王式;榴辉岩的化学分类[J];地质科学;1997年03期 |
17 |
刘国惠,丛日祥,徐惠芬,王新社;华中榴辉岩域的岩浆型榴辉岩及其形成机制[J];地质论评;1997年04期 |
18 |
纪壮义;青岛榴辉岩的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抬升问题[J];山东地质;1994年02期 |
19 |
刘晓春,胡克,李学燮,康维国;大别——苏鲁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的多样性及其成因[J];地质论评;1994年06期 |
20 |
魏祥松,李文英,关涛;榴辉岩综合利用选矿研究[J];矿产综合利用;199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