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技术的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综合研究
【摘要】:论文从多角度、多层次,运用多技术、多方法对三江平原区进行综合研究,系统、深入地阐述了该区生态地质环境演变规律和现状,揭示了影响生态环境地质状况的主要因子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对三江平原区的资源潜力进行了客观评价,为该区水、土、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生态地质环境的综合评价及生态地质环境分区,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恢复和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从研究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了地下水优化管理及可持续利用方案。该研究将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结合起来,具有全面性和典型性,可为其它区域的生态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对复杂的生态环境系统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思路。
|
|
|
|
1 |
蒋惠忠,邹立芝,李绪谦,张洁,赵淑云;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1期 |
2 |
王立勇,杨文,孙永泉,祁敏,李银海;试论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对策[J];北方环境;2005年01期 |
3 |
杨士友;喀斯特山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方法探讨[J];贵州地质;2003年02期 |
4 |
董和金;城市生态地质环境与城镇建设[J];国土资源导刊;2004年01期 |
5 |
司双印,张运备,马敬杰,贺留兰,秦世昌;采煤塌陷区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3期 |
6 |
白海霞;王嘉学;;生态地质环境区划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8年03期 |
7 |
张森琦,李长辉,辛元红,石维栋,周金元,尚小刚;黄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治理及保护对策研究[J];青海国土经略;2004年02期 |
8 |
华明;廖启林;;“江都市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报告”评审会在江都召开[J];江苏地质;2006年01期 |
9 |
张卫东;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J];资源.产业;2000年11期 |
10 |
张德平,孙宏伟;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的几点做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年03期 |
11 |
卜华;;巨野特大型煤田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6期 |
12 |
白海霞;王嘉学;;生态地质环境区划的理论方法探讨——以珠江源地区为例[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03期 |
13 |
姜月华,沈加林,王爱华,钱迈平;城市垃圾发展现状及其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0年02期 |
14 |
王勇,柏钰春,尹喜霖,杨文,左爱国;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分区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年06期 |
15 |
赵银兵;何政伟;倪忠云;;基于生态地质环境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
16 |
刘建华;林小平;;福州市矿山生态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17 |
廖莉萍,廖桂香,黄芳;贵州碘缺乏病区生态地质环境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1期 |
18 |
李玲;张振文;;阜新市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2期 |
19 |
张宗祜;;创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关系新认识,研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新技术——评《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年02期 |
20 |
张殿发,李凤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脆弱生态地质环境形成机制探讨[J];农村生态环境;2000年04期 |
|